⊙黄年丰[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632]⊙陈瑜薇[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广州 510970]
作 者:黄年丰,暨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陈瑜薇,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本科生。
比喻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借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打比方来说明甲事物”。张爱玲对于比喻的运用一直为人所称道,她独辟蹊径,善于使用通俗的喻体表现崭新的、陌生的修辞关系,这种手法精妙绝伦,成为文学史的瑰宝,流露着挥之不去的艺术魅力。
2009年出版的《小团圆》是张爱玲晚年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宋淇评论:“这是一本thinly veiled,甚至patent的自传体小说,不要说我们,只要对你的作品较熟悉或生平略有所闻的人都会看出来。”主角九莉出生在上海一个破败的官宦家庭,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并把她过继给大伯,长大后九莉在香港读书,回上海后,就开始以写作谋生,得到汪伪政府邵之雍的欣赏,他们迅速相爱直至决裂。
对于《小团圆》,人们偏重于出版舆论、思想内容方面的研究,涉及到书中比喻的研究为数很少。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小团圆》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文本细读、个案分析、对比研究、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从修辞的角度对《小团圆》进行研究,揭示其比喻特点,从而进一步探讨张爱玲的内心世界。
“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本喻体相似越小,给人想象的空间就越大,文义的跳跃幅度才越大,所隐含的思想感情才越丰富,才愈能给人出人意料之感。虽然《小团圆》没有了张爱玲一贯繁复华美的文字和精妙叫绝的比喻,但在喻体的选择上,张爱玲还是选择了与本体相似“距离”较大的,将她的冷漠情感流于比喻艺术中,形成本体和喻体之间关系的冷漠,这股寒气由表及里深入骨髓,表现了主角九莉在亲情和师生情上的淡漠。
九莉从小就过继给伯父,但伯父伯母只是充当了养父养母,她能独立之前的开销仍是由生母蕊秋供给。然而把对亲生父母称作“二叔二婶”,她却“从小觉得潇洒大方”。在比喻中,她完全地颠覆了以往父母这个角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1) 在她这封信是生存许可证,等不及拿去给她母亲看。
在香港读书时,她意外收到安竹斯先生个人奖励给自己的八百元奖学金,兴冲冲拿给在香港度假的母亲看。这封信里就是八百港币,“许可证”是一种对某种行为或事件授予相关权利的书面证明,将钱比喻成“生存许可证”,可见在九莉的意识中,母亲没有给她生存的权利,对她的付出也是需要条件的。一张“生存许可证”,写活了母女两人的内心,暗含九莉与母亲之间的冷漠情感。
(2) 九莉没想到她手指那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显然她也有点恶心。
母爱是永恒伟大的,通常描绘母亲的手都是温暖的,而她却用冰冷坚硬的“细竹管”形容母亲的手指,“横七竖八”是“细竹管”的形态,这种形态的不协调更加深了九莉对由身体接触产生的剧烈心理反应。这个比喻是从九莉的视角来展开的,所以直接地呈现了九莉在接近、观察蕊秋时的心理态势,毫无情感的,这种冰冷的触觉印证了彼此的隔膜,母女之间的情感早被反感和陌生感占据,剩下的只是遥远的心灵距离。
(3) 乃德脾气非常好,成天在他房间里踱来踱去转圈子,像笼中的走兽,一面不断地背书,滔滔泊泊一泻千里,背到末了大声吟哦起来,末句拖长腔拖得奇长,殿以“哦……!”衷(原文是这个字) 气极足。
乃德是九莉的父亲,此处描绘了父亲背诵诗文时的情景。但当时早就废除了科举,背诵大量古文、时文并不能帮助他找到工作。不务正业、抽大烟、纳妾的父亲,保留了一切前清遗民的坏习惯。“笼中的走兽”,用来形容父亲,抓住了两者都是“被困”的特征,把处于民国而精神上被困于前清的父亲的生活状态描述出来。但用“走兽”比喻父亲,显然把人物贬低了,透露出九莉厌恶的心理。
对于老师,九莉同样是冷漠的,这也可以从比喻中体现出来。九莉读书很用功,所以安竹斯先生私下用自己的钱作为奖学金奖励她,但她没有感谢,反而还暗暗猜测其用意,回避一段正常的师生关系。
(4) 刀叉旁边隔着一只邮包,像那种狭长的小字典。
(5) 邮包原样包好了,搁在桌上,像一条洗衣服的黄肥皂。
收到安竹斯先生寄来的奖学金时,九莉印象中的样子,喻体“小字典”“黄肥皂”都是没有生命没有温度的事物,显然对于这个额外的奖励九莉没有任何感觉,说明安竹斯先生的一番好心并没有给她任何感动。
(6) 九莉继续洗袜子,然后抽噎起来,但是就像这自来水龙头,震撼抽搐半天才迸出几点痛泪。
这是九莉在得知安竹斯先生阵亡前线的消息后的反应。前文提到“围城中节水,缸里的龙头点点滴滴,九莉好容易积了一漱盂的水洗袜子”,可见这里的“自来水龙头”水流不大。用九莉此时的眼睛比作水流小的“水龙头”,滴出的眼泪极少,而且是艰难地挤出,证明在九莉心里安竹斯先生并没有什么位置,他不过就是其生命中一个不走运的过客而已。
张爱玲一出现就是一个顶峰,一个传奇,但是在后期创作中已难达到前期的顶峰,也很少出现那种令人惊诧的比喻,开始流露出平庸的小市民生活的趣味。
(7) 苍白的脸,从前可能漂亮过,头发中分,还是民初流行的样式,油垢得像两块黑膏药贴在额角。
这是对表大爷的形象描写,“黑膏药”是贴敷于皮肤的外用剂,把油垢的头发比喻成“黑膏药”,同是黑亮亮、油腻腻的事物,但是毕竟是种外观不太雅观的药物,用在此处使得整个比喻显得粗俗。
(8) 生命在你手里像条迸跳的鱼,你想抓住又嫌腥。
这是站在之雍的角度谈论生命的见解,“迸跳的鱼”比喻生命很鲜活,但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令人向往,但待你深入了解,就会发现美好的生活也有缺陷,你会怕它玷污了你,这就是生命的矛盾。
(9) 她把烟灰盘带到卧室里,之雍抽着烟讲着一些入狱的汪政府官员,被捕前“到女人那里住,女人就像一罐花生,有在那里就吃个不停。
这里的“花生”是平常的消遣小吃,而把女人比作花生,显然是把女人当作手中的玩物,贬低了女人的地位,因此在之雍眼里,女人只是一种用以欺辱消遣的玩物。
张爱玲从日常生活能够感知到生命的深刻体验,但相对于前期作品中的比喻,显然过于平庸,远不够前期作品里关于生命的比喻精致巧妙。“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我的天才梦》) 生命的表面光鲜华丽,但底下掩盖的是龌龊的人性、丑陋的内心和阴暗的灵魂。这个惊人的比喻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触感,让人拍案叫绝。
张爱玲后期作品中的比喻,不但描写得不够精妙,甚至还流于低俗。
(10) 水里突然涌起一个人来,映在那青灰色黄昏的海面上,一瞥间清晰异常,崛起半截身子像匹马,一撮黑头发黏在眉心,有些白马额前拖着一撮黑鬓毛,有秽亵感,也许因为让人联想到阴毛。
“白马额前拖着一撮黑鬓毛”已经是缺乏美感的事物,后面再添加一个粗俗丑陋的事物做喻体,虽然尖锐地讽刺了那个人的丑态,但在整个比喻看来就显得过于低俗。
张爱玲曾在《传奇》序中说道:“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因此,她的作品里总是弥漫着悲哀和荒凉的气息。在《小团圆》中“石碑”“噩梦”“墓碑”“黑影”“断瓦颓垣”“化石”等废墟意象,折射出内心那份难以言明的感伤,由以往的苍凉进入一个孤绝幽深的境地。
(11) 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阳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地压在心上。
“石碑”“墓碑”都属于很重的物体,比喻九莉三十年来沉重而痛苦的过往。“晚唐蓝色的月光”,朦胧,忧伤。末世的月光,已是深远的过去,回忆无法挽留也无法移除,只值得怀念,念起一阵心痛压在心头。一千多年过去了,依旧是那月色,只是人不再,这种物是人非的感伤让她无法释怀,当她想起之雍的名字,就觉得“浑身火辣烫伤”“潮水淹上来淹两三次才退”,当她看见空气污染让威尼斯石像患石癌的时候就想道“现在海枯石烂也很快”。
(12) 修女开了门,里面穿堂黄黯黯的,像看了回肠荡气的好电影回来,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家一样感到异样,一切都缩小了,矮了,旧了。
“黄黯黯的穿堂”有种阴森森的恐怖感,比喻成童年的家,暗含了病态无望的大家庭,畸形阴冷的童年带给九莉太多的阴暗面,使她对家感到孤单、恐惧、彷徨。
(13) 回忆不管愉快不愉快,都有一种悲哀,虽然淡,她怕那滋味,她从来不自找伤感,现实生活里有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是这么想了想,就像站在古建筑物门口张了张,在月光和黑影中断瓦颓垣千门万户,一瞥间已经知道都在那里。
“古建筑物”强调了时间,即为过去,“月光和黑影中断瓦颓垣千门万户”是古建筑物里的没落废墟,用以比喻阴暗的破碎的回忆,比喻中套用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月光和黑影”的鬼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回忆的恐怖感,那么不堪回首,因此她排斥回忆,努力地走出过去,然而她越反抗越是沉沦在回忆里,回忆之于她是桎梏也是悲哀,在她沉重的三十年里一直无法忘怀。
(14) 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
这是九莉与之雍分手后的诉说,火车速度之快透射出痛苦这种情绪袭击心头的猛烈,火车没日没夜地开如同痛苦缠绕于心,一刻不曾离开。把离开之雍的“痛苦”比作“火车”,将分手后的心理情感形象化。
(15)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从前的事凝成化石,把她们冻结在里面。
“化石”是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九莉从前的事存留在回忆里,它们冻结在化石里形容她自己沉浸在回忆里不能自拔,被不好的回忆禁锢,像时间那样无法挽留也无法超越,无法摆脱的痛苦。运用罕见的喻体“化石”,表现了九莉被回忆掌握的无助、痛苦的精神状态。
文章中有意地采取隐含的、拐弯抹角的手法或有意隐瞒自己的意图或冷讽热嘲,这时比喻最能体现隐含的语义。《小团圆》中表现为以人物为本体而动物为喻体,改变了比喻的色彩。
(16) 魏先生没开口,靠后站着。剑妮大着肚子,天暖没穿大衣,把一件二蓝布旗袍撑得老远,看上去肚子既长又大,像昆虫的腹部。
剑妮是九莉的同学,香港被日军轰炸初时曾约定一起去跑马地当防空员,但是剑妮次日便不辞而别,直到如今在战乱时和九莉重逢。在学校时与有妇之夫魏先生有过暧昧关系的剑妮一直否认,坚持自己的清白,如今却和魏先生一起,并且是“大着肚子”,这里比作“昆虫的腹部”,表现了剑妮的丑态,而且暗含了九莉对其虚伪厌恶的心理。
(17) 范斯坦医生每天来看她,他是当地有名的肺病专家,胖大、秃头,每次俯身到她床前,发出一股清凉的消毒品气味,像个橡皮水龙头冲洗得很干净的大象。
九莉得了伤寒,但最后在姑姑那里得知,为了免费医治她的病,蕊秋做了范斯坦医生的情人。在九莉眼中,“大象”很符合范斯坦的外型,“橡皮水龙头冲洗得很干净的大象”讽刺外表很亲切的医生内心的鄙陋龌龊。
(18) 不到一两年前,九林还有脚软病,容易跌跤,像公园总是用一条大红阔带子当胸绊住,两端握在余妈手里,像放狗一样。
“放狗”是需要别人的牵引,九林自小身体不好,连走路都需要别人呵护,在九莉心中就是个窝囊懦弱的人,还有比喻如“九林薄脆得像梳打饼”,表明他脆弱无能的性格。
《小团圆》是张爱玲描绘生命轨迹的一部自传式小说,她毫不矫饰地叙说她的成长、家族、情感,各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张爱玲将其情感赋予比喻中,因此在比喻中我们可以探寻其内心世界。
张爱玲出生在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父母离异,父亲抽鸦片烟,娶姨太太,不务正业,她逃到母亲那里,却遭母亲嫌弃,不久后母亲又去了英国。这些让她过早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与恐怖,失去孩童的纯真,总是表现出对世态的不屑,情感上的冷漠。在如此病态的家庭,缺乏长者教导判断问题所需的价值标准,她只能一味观察人群中与他人互动的交流,自我思忖,自我判断,所以从小就培养了客观的立场和超强的洞察力,在作品中她深刻地洞悉了生活的荒谬,尖锐地讥讽芸芸众生的自私、冷漠、虚伪、可笑与可怜。
因此在《小团圆》里,饱尝冷暖、深谙人性的张爱玲处处流露出对亲情的冷漠和对人性的猜疑。她的心被冷落的回忆淹没和扭曲,落在笔尖的只有近乎零度的冷漠。
张爱玲的童年得到的关爱并不完整,她渴望得到爱却又得不到,甚至无法倾诉这种悲哀,只能把一切寄托笔下,独自怜惜。她写九莉“两天没吃东西”,差点被炮火炸死了,“却没人告诉、若有所失”时,任何需要亲人在身边的时刻亲人都不在她身边。爱自小就成为她的软肋,她总是一副冷心肠,因此唯一能将她性格里那些凌厉的冷峭抹去的办法,是用足够多的温暖把她包裹起来。
直至遇见胡兰成,他以文识人,对她的作品给予极高赞誉,这填补了她多年来缺席的爱,极大地满足了她的虚荣心。这样一个缺乏爱的人,真当有人给了她一点点光和热的时候,她便会奋不顾身地死守着,毫不讳言对他的崇拜,不顾他的身世甚至滥情,如此纵容和隐忍。她卸下了冷艳高傲的伪装,卑微得“跌入尘埃里”,连他抽过的烟蒂都“拣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她在他心里却“就只有体积,长度,阔度,厚度,就是不能有一个明确的位置”,“像棵树,往之雍窗前长着,在楼窗的灯光里也影影绰绰开着小花,但是只能在窗外窥视”,但她对胡兰成仍是挚爱,若不得不离开他,她“亦不能够再爱别人”,“将只是萎谢了”,连同她的才华也被沉重而痛苦的回忆消磨掉。她忍受着爱情里委曲求全的悲哀,承受着缺乏亲情失去爱情的痛苦,沉浸于回忆中,后期作品《小团圆》中的比喻远不够前期作品里的比喻精致,甚至趋向低俗。
张爱玲晚年避世独居,不与人交往,去国离乡,逃开了亲人、熟悉的人和事,独居公寓,过着完全自我封闭的生活,在孤苦中度过她的晚年。被房东发现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已是六七天后的事,尸体已经开始腐烂,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可见她晚年孤独得可悲。
她写九莉,违逆着伤心的情境氛围,总是“微笑着”,如此更让人洞悉她内心的脆弱和苦涩,她总“以为把自己的情感锁起来便不至于跌个遍体鳞伤”。她害怕受到伤害,害怕她的过往成为别人的笑柄,她自我封锁,不与外界交流,忽略了别人的存在,甚至她的作品也始终和读者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因此只能在内心呐喊,把自己推向凄清的境地,连死亡也是以一种孤绝的方式。在以回忆为主的生活形态里,创伤被重构,变得错综复杂,仿佛梦魇,挥之不去,无人可倾诉,空留自言自语的喃喃低语,苍凉萧索而孤寂,这种孤绝的生存方式让张爱玲的笔触异常诡异。
比喻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重要、也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但是每种观点道理在运用比喻时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小团圆》比喻的特点,感受比喻中表达作品内涵以及张爱玲的内心世界。在《小团圆》中,张爱玲运用比喻描述了世间的凉薄,等待的无望,只能茕茕立、形影相吊的一个人的团圆,不胜凄凉。
① 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
② 张爱玲:《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③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3页。
[1] 张爱玲.小团圆[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刘三平.张爱玲作品中比喻的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2) .
[4] 袁勇麟.梦里客身——评张爱玲的《小团圆》[J] .华文文学,2009(4) .
[5] 袁良骏.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J] .新文学史科,2009(4) .
[6] 陈晖.证与非证:张爱玲遗稿《小团圆》价值辨析[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5) .
[7] 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全集[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8] 张爱玲.烬余录,张爱玲集·流言[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9] 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10]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 林幸谦.张爱玲“新作”《小团圆》的解读[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4) .
[12] 于宝娟.《围城》比喻特色谈[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2) .
[13] 英君.略论张爱玲小说修辞的陌生化[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1) .
[14] 英君.张爱玲小说幽默风格的修辞体现[J] .语言文字修辞,2007(2) .
[15]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 .华侨大学,2005.
[16] 杨峰.论张爱玲作品的比喻艺术[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
[17] 张晓平.张爱玲小说比喻手法的现代性特征[J] .语文研究,2002(2) .
[18] 李梦.浅谈张爱玲作品的比喻艺术[J]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
[19] 王陆妹.浅析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比喻艺术[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3) .
[20] 李开拓.论张爱玲作品比喻的独特性[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7(1) .
[21] 王卫英.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的陌生化效果[J] .文艺理论研究,2008(1) .
[22] 王蕊.滚滚红尘中的男女琐事——试比较张爱玲的《传奇》与池莉的“人生三部曲”[J]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
[23] 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4] 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l.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5] 曾穗.生命爬满了蚤子——张爱玲小说对女性悲剧的阐释[J] .名作欣赏,2009(4) .
[26] 王卫英.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的陌生化效果[J] .文学理论研究,2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