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文字老 意到深处平亦奇——浅谈《祝福》的动词锤炼艺术

2014-07-14 12:29刘丽丽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包头014030
名作欣赏 2014年30期
关键词:鲁四祝福祥林嫂

⊙刘丽丽[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 包头 014030]

学习修辞,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学好词语的运用。词语的选择、加工或叫词语的锤炼,是修辞的基本功。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刘勰把用字看作“立言”之本是有道理的。

词语的锤炼,古人叫作“炼字”。这是我国历代相传的修辞艺术。锤炼的目的,在于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表现人或事物,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古人所讲的“炼字”,多数情况就是锤炼动词。有人这样解释“诗眼”:“诗眼就是指诗句中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的那个动词。”袁枚曾说:“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动词的锤炼在修辞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动词锤炼得好,就可以使文章“活”起来,使语言具有立体感。

鲁迅先生对动词的推敲更见卓越的艺术才能,笔者以《祝福》为例加以阐述。

《祝福》历来是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该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人物的发展时期,民主、科学时代最大的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在《祝福》中,鲁迅先生为读者塑造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思想压迫与残害的悲剧人物,揭示了受迫害的农村妇女伤痕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揭露了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残酷的本质。小说主题思想的展示,离不开生动语言的表达。其中,传神动词的运用,揭示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底蕴,耐人寻味。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是封建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善良老实,安分守己,谨言慎行,手脚勤快,终年劳顿,与中国广大农民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但是,就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封建社会所拒绝。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祥林嫂正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物。小说中,作者着力刻画祥林嫂的那一双眼睛来揭示她的悲剧人生,她的眼睛,是生活打击、摧残的反映和见证。作品通过写祥林嫂眼睛活动方式的系列动词,简练而又传神地写出了这个妇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遭遇和精神状态,从而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祥林嫂年轻丧夫,不幸从此开始。由于不能忍受婆婆的欺凌,抑或是不想像牲畜一样被婆婆卖掉,她从家里逃出来,被介绍到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初次到鲁家,作品写道:“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①“顺着眼”,说明祥林嫂老实温顺,安分守己,吃苦耐劳。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生自由和权利的。为了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夫家公然把祥林嫂绑架卖给了贺老六,两年后,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掉了,房屋又被大伯收走了,祥林嫂没有了依靠,没有了立足之地,只好又流浪到鲁镇来。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讲起她的遭遇时,“‘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抬起”眼睛,显示了不幸的遭遇给祥林嫂精神上带来的巨大伤痛。

封建社会要求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丈夫死了,虽然不幸,但是还有儿子,这是她的希望,可是,不幸的是儿子又被狼吃了。祥林嫂跟鲁镇上的人讲起自己日夜不忘的阿毛的故事,这时她——“只是直着眼睛”“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直着眼睛”显然是一种麻木、痴呆的表情,这显示了祥林嫂失去儿子后精神上的极度痛苦。

阿毛的故事镇里人已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额头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上的调剂。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时,还希望得到鲁镇人的同情,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瞪着眼睛”,表现出她那睁大眼睛木然不动、无可奈何的神态,既愤怒羞愧、又茫然失望的复杂心态。

“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不仅对封建理学颇有研究的鲁四老爷视她为“谬种”,就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对她倍加歧视。文中描写柳妈对祥林嫂抗婚、撞案时留下的“疤”的嘲讽时祥林嫂的反应:“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头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旋转眼光”,是一种逃避,一种伤疤被揭后的难堪和痛楚。

在捐了赎罪的门槛后,鲁四奶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彻底使她的精神崩溃了。作品写她的眼睛:“她只是失神地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在鲁家眼里,祥林嫂依然是一个“不洁之物”,这样的人是不能参加祭祖活动的,会玷污了祖先。“窈陷”一词,让读者体会到整个晚上,祥林嫂是在怎样的恐惧和绝望中度过的,这个打击,让她彻底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在小说的最后,作者描写祥林嫂临死前,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轮”眼,显然是一种麻木到极点,近乎木刻似的人物的神态,表明她已完全丧失了生的希望。但一遇到“我”时,“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发光”“盯着”表现出祥林嫂如在绝望处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时的强烈的渴求:寻求人死后究竟有无灵魂的答案。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就是围绕人物的遭遇,通过描写这双眼睛活动方式的“顺——抬——直——瞪——陷——轮——发——盯”等动词,把祥林嫂受打击后从外形到精神所发生的种种变化,细致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一生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道出了祥林嫂是怎样被封建社会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进而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汉语的动词是很丰富的。恰当地选用动词,不仅可以把各种动作行为的细微差别表现出来,而且还可以用来表现人们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刻画各种艺术形象,极为传神地描绘人事景物,使人物的个性和事物的特征,真实而典型地显现出来,这种用笔,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运用动词刻画人物,鲁迅的作品着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① 鲁迅:《祝福》,出自鲁迅小说集:《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文中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猜你喜欢
鲁四祝福祥林嫂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悍妇
当喜儿遇到鲁四
也谈鲁四老爷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