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的叙事特色及象征意义
李 蕾
约翰·斯坦贝克,美国著名作家,1940年,他凭借其最为经典的作品 《愤怒的葡萄》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1962年,他又凭借 《我们不满的冬天》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品讲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群破产的农民背井离乡,远迁加利福尼亚的故事,主人公乔德一家和这些农民一样,在逃亡的生涯中不断遭人排挤和压迫,但是无论生活如何困苦,他们都没有放弃对希望的追求。这是一部反映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纪实文学。通过对乔德一家逃荒生活中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社会现实,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着眼于结构的构思,从多个角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意象,使得了小说富有新意,独树一帜,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愤怒的葡萄》结构非常独特,全书共分为30章,但是其中有16章是采用插叙的方式写的,在小说篇幅中所占比重超过1/5强。在这些插叙的章节中,始终没有出现过乔德一家的影子。这些插叙章节首先是描述了人物活动的主要社会背景,并为读者展示了当时美国社会受难农民的悲惨生活。表面上看,这些插叙章节会打断叙事的进程,使得整部小说看起来似乎四分五裂,会使初读作品的读者摸不着头脑。但是斯坦贝克巧妙地运用了集中方式,将这个问题化为无形,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技艺。
第一,斯坦贝克采用情景重现法,让插叙中描写过的农民逃荒经历或者是一些细节在之后的文章中再次出现,与乔德一家的遭遇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第五章是插叙章节,其中有一个细节描写,一家佃农的房屋被一辆拖拉机切入,房墙被推倒了,整个小屋从地基上掉下来,向一边倾斜着垮塌了。一个手握步枪的男子死命地盯着这个驾驶着拖拉机强拆房屋的驾驶员。紧接着,作者在下一个章节的开头就重现了这一情景:乔德家的房屋倾斜着脱离了地基垮塌下来,被一辆拖拉机推垮了一个墙角。在后来的章节中,作者还通过乔德的邻居格雷夫斯交代,乔德家房子被强拆后,还用步枪将拖拉机的前灯打坏,以警告和威胁强拆者。
第二,铺垫叙事法,也就是插叙章节中的叙事是为了给后面的章节叙事作好铺垫。例如第二十九章描写了大雨和洪水,就是为了第三十章小说的结尾作铺垫。另外就是利用插叙章节中描写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但没有展开的细节为后面章节中乔德一家的遭遇的必然性作铺垫,表明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这些移民身上是一种必然。例如,插叙章节第八章中交代了乔德吩咐儿子开车去城里将旧家什变卖,而第九章马上就详细描写了这些将要离家的农民如何挑选和变卖家具的场景。第十章继续详细描写了乔德一家如何装运行李。第十一章则描写了农民离家以后,家乡人去屋空,一片破败的景象。
第三,通过戏剧性描写来展示主人公的社会环境和活动背景。这种戏剧性的描写非常生动,而不是像评论一样的长篇大论。例如,作品第五章主要描述了农民的田地抵押给银行,他们失去了这些田地后被银行赶出家园的详细过程。如果这样的描写放到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肯定会出现大篇幅的评论性叙述,讲述他们在这个题目上研究到了什么,但是斯坦贝克却采用了戏剧性的描写方式,将场景描写和人物对话构建成一幕幕的小戏剧,就像小插曲一样展现给读者,从而使得这一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变得有趣味。此外,这些小插曲的引入及过渡过程也是极具戏剧色彩的。还是以第五章为例,章节开始生动描写了业主、佃农及其妻儿。其他章节也是如此,作者极力采用戏剧性的描写将迁移农民家庭的悲惨遭遇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第七章描写他们如何购买二手车,如何长途跋涉。第九章描写他们临行前变卖家产,第十七章和二十三章描写他们迁移途中的生活等。
在 《圣经》中,“葡萄”有着多重象征意义。斯坦贝克将 《圣经》中 “葡萄”的象征意义巧妙地运用在作品的创作中,并独具匠心地将其作为标题,使得主题更加突出。在 《旧约·民数记》中,“葡萄”是希望和丰收的象征,而在 《旧约·申命记》中则象征着 “苦涩”,到了 《新约·启示录》中,又有了 “愤怒”的意思。“葡萄”的这些象征意义都被斯坦贝克巧妙地运用到创作之中,小说开篇描写了加利福尼亚是一个葡萄之乡,表明了这些破产的农民将那里看做是 “希望的乐园”而准备迁移过去,这时作者运用的就是 “葡萄”象征希望和丰饶的意义,象征着这些农民满怀着希望和憧憬,准备去西部去开始新的幸福生活;然而到加州以后,农民的生活日益恶化,曾经的希望破灭了,这时 “葡萄”从希望变成了失望,运用了其 “苦涩”的象征意义;到小说的最后,饱受压迫与折磨的农民终于忍无可忍,开始奋起抗争,这时,“葡萄”终于 “愤怒”了,运用 《圣经》中的象征意义,农民的愤怒代表了上帝的愤怒,他们像审判执行者一样执行上帝的惩罚,将愤怒降临在恶人的身上,最终恶人自食其果,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葡萄”从开始的希望到中间的失望,然后再到最后的愤怒,作者巧妙地运用 “葡萄”多重象征意义的转变与小说的情节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将人物从 “小我”到“大我”的转变过程也一并嵌入,使得整部小说在情节发展上和个人到集体的心路历程上惊人的一致。在小说中,“葡萄”就像是一条主线,不仅将各个章节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且鲜明地展现了主题的含义。
在斯坦贝克的大多数作品中,人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观念意蕴,他们不仅构建起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而且象征着某种社会观念。例如,斯坦贝克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吉姆·凯西就是这样,斯坦贝克故意将他塑造成一个救世主的形象,包括他的名字、行为举止和精神都与基督耶稣暗合。基督耶稣的英文名字与凯西的英文名字是一样的,在凯西被杀前,曾说了一句 “你们不知道自己干的是什么事”,这句话与耶稣临死前说的 “赦免他们吧,父啊,我们不晓得他们所做的是什么事”,还有就是凯西刚刚出现时说的“圣灵让我带领大家,可是我却不知道应该将他们带到什么地方去”,这也是暗示凯西的象征身份。
另一个人物,约德家的大女儿罗撒香,也是出自于 《圣经》的名字,罗撒香曾经非常自私,完全与这个名字不相配。但是在小说最后,她竟然在破畜棚忍受着婴儿死去的痛苦,用自己的乳汁去喂将死的老人,这时,她生命女神的象征意义就表现出来,耶稣当时也诞生在马厩中,与这个场景非常吻合,预示着新的创世纪即将来临。用乳汁救活老人的过程也是从 “小我”转变为 “大我”的过程,生命女神将母爱转变为对全人类的博爱。就像耶稣说的:“你们吃吧,这是我的身体。”罗撒香喂乳时面带微笑,这种微笑更像是圣母玛利亚的微笑,暗示着人类将获得新生,而她的名字在 《圣经》中意思是 “我是沙仑的玫瑰”,这也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罗撒香的转变代表了上帝的复活。曾经自私的少女终于走出 “小我”,成为拯救人类的生命女神。
从总体上看,小说中人物的象征意义比较明显,而情节结构的象征意义则更为隐晦,也更能展现作者的高超技艺。作品中乔德一家西进的故事结构其实与《圣经》中以色列人迁往埃及的神话是相吻合的。约德一家在俄克拉荷马州遭受压迫和非人的待遇,正如以色列人在埃及受法老的奴役一样,先知摩西带领着以色列人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到达迦南这片上帝赐给的福地,而有着先知一般精神的牧师凯西也带领着约德一家经历千难万险,千里迢迢地来到理想的希望乐园加州;约德一家到达的加州是土地肥沃,果园飘香,而以色列人到达的迦南同样也是鲜花遍野,果实累累。
细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作品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意义,象征手法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开篇伊始,作者就采用象征手法,用雪莱的抒情诗 《西风颂》中生物界的自然变化象征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象征手法体现了斯坦贝克深厚的文学功底。
小说中还有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那就是俄克拉荷马州的玉米,这个意象在小说中频繁出现,在干旱和风暴的袭击下,玉米被连根拔起。另外就是“尘土”,在英文中,“尘土”与 “死亡”的发音是非常接近的,尘土的意象在文中共出现了27次之多。例如第二十九章,大雨和洪水冲断了树木,将树木连根拔起。作者这样描写也是为了隐喻一个道理,断根的棉白杨、洪水、干旱、尘土是死亡与枯竭的象征,也预示着约德一家的悲惨命运。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与这种象征死亡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第三章中,过马路的乌龟将驮着的野燕麦种子掉在了地上,而泥土又恰巧盖住了这些种子。结尾时,作者用路旁一棵瘦瘦的野天竺葵象征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雨和洪水过后,天竺葵竟然还开着一朵鲜红的小花,这种意象象征着这些迁移的农民最终会顽强地战胜困难,展现出新的生命活力,而这朵像小鸡心一样的红色小花也代表着经历过苦难以后终究会有美好的前景,会走向希望的乐土。
在 《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描绘了一幅十分宏大的图景,尖锐地揭示出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小说发表后遭到当时农业大洲的纷纷抵制,甚至有人说这是 “赤色”文学,但是社会现实还是让人们认清了小说的伟大意义。今天,这部作品已经被奉为世界名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1964年,为了表彰他在和平时期的贡献,他被授予 “总统自由奖章”,而在此之前,他更是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1]孙姗.《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危机意识[J].考试周刊,2010(21).
[2]蔡荣寿.从荒野到丰饶——《愤怒的葡萄》中的母亲形象流变[J].甘肃社会科学,2011(01).
[3]田俊武.约翰·斯坦贝克生态维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4]薛贝贝.《愤怒的葡萄》与大平原上的生态灾难[J].今日科苑,2009(12).
李蕾(1982— ),女,苗族,贵州遵义人,研究生,贵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