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飒
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思想
王 飒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奥斯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揭示了女性在英国社会的尴尬地位以及艰难的生存状态。作品的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一位具有女性意识的人,她不断打破女性在当时社会的传统地位,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即对女性独立人格以及尊严的追求,伊丽莎白追求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爱情和婚姻,标志着男女平等思想开始萌芽。因此,这部作品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表达和展现了奥斯汀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成就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上稳固而持久的地位。
在 《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示和反驳。作品中流露出对男权制社会的不满情绪,展现了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了女性对男女平等以及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的向往与追求。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平等、自由的性别意识成为后来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催化剂,对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女权主义理论中,女性意识指女性在客观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意识表现。一直以来,所有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都没有女性在场经验,而男性经验则是以主体地位出现,以自身的经验去评论和言说,基本上无视女性的存在。以女性主体意识为基础的女性主体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女性经验主体的表现形式。所以,只有以经验主体地位出现,女性才能将自己完全表达和阐释出来。奥斯汀的 《傲慢与偏见》就是一部典型的以女性作为经验主体的文学作品,她打破了一直以来的男性写作传统,以女性主体视角进行故事情节的阐述。在这部作品中,叙事角度也不再是传统的无所不知型,而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限制型视角。故事的主人公伊丽莎白见证了故事里的所有人物以及主要事件。
在 《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在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身上寄托了她的价值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她借伊丽莎白之口表现了自己的经验价值。其中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以及世界的感知,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对爱情婚姻的判断和思考。在男性经验主体的文学作品中,社会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一直是男性人物,男权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女性没有话语权,只能成为被男性支配、评论和叙述的对象,处于边缘地位。而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则将女性推上了主体地位,以女性的视角来叙事,赋予了女性绝对的话语权,这种叙事方式彻底颠覆了男性叙事的传统方式,表达了作者张扬女性意识、解构男权中心主义的愿望。当时的英国社会是以男权为主体的社会,女性被认为能力低下、头脑简单,即使智力最好的女性,也无法与最差的男性相比。但是奥斯汀则认为男女是平等的,他们在理性和智力上都没有差别。在作品中,奥斯汀刻画了两组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一组是伊丽莎白与达西,他们同样见识高明、充满智慧,而另一组则是贝内特太太和柯林斯,他们同样见识低下、头脑简单。以此证明聪明不是男性的特权,而愚笨也不是女性的专属,男女同样有聪明和愚笨之分,应该是完全平等的。达西在作品中本来是一位非常聪明而且拥有很高社会地位的人,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位高傲的人,也会被伊丽莎白这样一位充满睿智和拥有强烈自尊与独立人格的女性所吸引。最终,走出傲慢与偏见误区的男性意识到了女性的魅力,作者以此表达了女性在这个社会中并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主体,应该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
在 《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伊丽莎白是贝内特太太的二女儿,她聪明智慧。在贝内特家族的五个女儿中脱颖而出。正如小说一开始贝内特先生看待五个女儿一样,他认为除了伊丽莎白以外,其他的几个女儿都是又笨又傻。伊丽莎白的初印象由此建立,她不同于其他的姐妹,是一位有鲜明特点的人物。虽然伊丽莎白对音乐并不精通,也不是在贵族小姐们的正规教育模式下成长,但是博览群书的伊丽莎白表现出了非凡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她举止有方,非常有教养,而且还有强烈的自尊;她富有思想,独立而知性,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念;在婚姻爱情方面,她并不认同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也不以顺从和忍耐为女性立身之本,而是希望在建立男女平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感情交流的婚姻。因此,就有了作品中伊丽莎白的两次拒婚。第一次是柯林斯牧师,这是一个无知而狂妄的男性,他作为贝内特家族的指定财产继承人,认为娶贝内特家的一个女儿是对贝内特家的恩情和施舍,当他要求与伊丽莎白缔结婚姻的时候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贝内特太太因此威胁女儿:“你爸爸一旦去世,谁来养你?”但是伊丽莎白完全不惧怕,坚决不同意嫁给柯林斯。第二次是达西的求婚,由于出身高贵而富有,达西深受女孩们的喜爱,伊丽莎白因此产生偏见,认为达西的人品有问题,断然拒绝了达西的求婚。这种行为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打破了当时传统的女性价值观体系,超越功利主义,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自重意识。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大多数出身一般的女子都将婚姻作为一条通往上流社会的捷径,但是伊丽莎白的行为批判和反抗了这种传统,挑战了当时的婚姻观和价值观。通过伊丽莎白这个形象,奥斯汀表达了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渴望,象征着对男权主义的宣战。
《傲慢与偏见》中还表现出反封建的思想,伊丽莎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对于传统的封建礼教,伊丽莎白表现得熟视无睹,她敢于追求自由,敢于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当他们五姐妹共同出入交际场合的时候,遭遇了凯瑟琳夫人的质问,伊丽莎白的回答让凯瑟琳夫妇大跌眼镜:“若是姐姐没有嫁人或者不愿嫁人,难道做妹妹的就不能娱乐和交际吗?这也太不公平了。怎么可以剥夺小妹与大姐享受青春乐趣的权利,将她们关起来?”后来伊丽莎白决定与达西结婚,凯瑟琳夫人又以门第理由阻挠他们,伊丽莎白又站出来反驳:“我是绅士的女儿,而达西是个绅士,有什么门第差别。”伊丽莎白在这里挑战了传统封建世袭贵族的观念,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女性人物的耻辱感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小说中的所有女性人物,包括伊丽莎白,无论是什么样的地位和角色,都有耻辱感,要么自己耻辱,要么羞辱别人,要么就是在自尊或者尊严上有耻辱感。夏洛蒂的父亲威廉先生原本是一个小镇的镇长,但是他竟然因为一次意外而封了爵位,他开始有了耻辱感,对自己的工作以及原本属于自己管辖的居民感到厌恶,他离开小镇,放弃了镇长的职位而来到朗博恩村,他认为这是一个更上流的社会。而凯瑟琳则不停地羞辱达西,企图让他放弃与伊丽莎白的感情。她为此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和理由打击达西的内心:她告诉达西,如果他真的与伊丽莎白欢好,真的缔结婚姻,那么贝内特太太,那个愚笨的老妇人就会成为他的丈母娘。有一次,伊丽莎白冒雨步行,凯瑟琳又嘲笑伊丽莎白,说她的裙摆上足足沾染了六英寸的污泥,脏兮兮的长袜真的丢人现眼。而柯林斯则利用伊丽莎白对于耻辱感的高度敏感,对她阿谀奉承,自以为是地讨好她,向她求婚,他想赢得心理上的胜利:“如果我们结婚,我不会说任何一句关于你没有财富的事情。”当伊丽莎白拒绝他的求婚时,他又威胁伊丽莎白:“如果你今天拒绝了我,当心以后没有任何人会向你求婚。”最终伊丽莎白还是拒绝了他,于是柯林斯满怀愤怒和报复的心理去进攻夏洛蒂。风度优雅的威克姆虽然平时总是满怀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能掩饰得很好,但是在麦里屯遇到达西的时候,他的自信开始消退,耻辱感突然间迸发了出来,两人的脸色都变了。凯瑟琳夫人在洛辛斯庄园发现伊丽莎白以及她的姐妹们都出来交际,而且没有家庭女教师,她又开始试图羞辱伊丽莎白,她一直努力想拆散伊丽莎白和达西,所以她在达西面前贬低伊丽莎白:虽然她年轻漂亮,但是出身门第不好,家族没有达官显贵的亲戚,又没有财富,对于这样什么都没有的人还处处表现出高傲,劝说达西放弃对伊丽莎白的追求。奥斯汀在塑造伊丽莎白、夏洛蒂、贝内特夫妇以及达西的时候,将耻辱感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在夏洛蒂与伊丽莎白交往的过程中,这种耻辱感的表达更为频繁和明显。伊丽莎白比夏洛蒂情感丰富,但是却没有夏洛蒂那样愿意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夏洛蒂明确指出只有付出更多的爱,才能让一个男人感受到一部分。虽然对于这样的心术,伊丽莎白心存怀疑,但是当夏洛蒂通过这种心术搞定柯林斯,伊丽莎白认为这是一个耻辱,是自贬身价,辱没了自己。所以,当夏洛蒂邀请这位好朋友去自己家做客的时候,伊丽莎白对牧师的住所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她希望能找到让夏洛蒂感到羞耻的证据。她认为柯林斯一定经常会说一些话让夏洛蒂感到羞耻,所以每次柯林斯说话,她就拿眼睛瞟一下夏洛蒂。虽然有一两次她看到了夏洛蒂有一点窘态,但是很多时候夏洛蒂装作没听见而避免了这种尴尬。伊丽莎白发现,一旦夏洛蒂能避开丈夫单独与人会面,就会表现出兴奋。似乎只要没有柯林斯,一切都显得更加舒适。所以每次只要柯林斯不在,夏洛蒂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就像很多时候夏洛蒂明明听见了柯林斯的话却装作没听见,仅仅露出一点点窘迫,这就是夏洛蒂耻辱感的表现。
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作为一个男权制社会中的女性,她深刻体会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卑微地位。虽然作品表面描写的是当时社会的爱情婚姻观,但是却让人处处感受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奥斯汀一直倡导只有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爱情和婚姻才能有好的结果。奥斯汀打破了男性经验文学的传统,以一个女性的独特视角去叙事,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个女性形象,对当时的男权中心主义发出了挑战。本文研究了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思想。
[1]钱青.英国19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张丹丹.倔强的灵魂[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
[4]赵平.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 [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5]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王飒(1973— ),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海口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