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栋
摘 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兴趣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1.利用录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录音是一种贮存和提供音频信息的手段。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听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录音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利用投影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投影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只要运用得当,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水投影片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受漓江的特点;制作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的投影片进行对比,使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桂林的山的特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形象,理解课文重难点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加强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学生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和现象,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由静变动,生动悟意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在教学《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于是笔者适时地放了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很好地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这样,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了词语,更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自难达到,重点依然在,难点亦未克。
3.演绎成趣,融生达情
所谓“演绎”,就是将合适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把课堂当剧场,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突破课文的重点。但要想使学生进入角色,演得成功,还需教师借助于电教媒体,创造一定的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激活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就要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此为线索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