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安瑾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710065)
电影《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电影将原著情节极简压缩,如略去了陆焉识在被打为右派之前的花花公子岁月;又作了部分改动,如原著中三个儿女成了电影中的一个女儿,原著中陆焉识逃跑出来以后并没有约冯婉喻在火车站见面,电影中则增加了陆焉识见到了丹丹并希望她转告妈妈他要见她,遭到拒绝之后给冯婉瑜写在对联一角上的“明天早上八点,火车站天桥见”等情节。电影的改编无疑都会将矛盾集中,加上电影镜头、场景、音乐的运用,往往讲出一个更为生动的故事。
张艺谋的《归来》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我几乎是流着眼泪看完了这部影片,同时也看到坐在前排的人在不停地拭泪。父亲潜逃,女儿不能演《红色娘子军》的主角吴清华,工厂与街道办找母女二人谈话,女儿明确表态“他是阶级敌人”。丈夫从烟囱爬上爬下爬到了自家门口,妻子却在矛盾与犹豫中错过了相见,只收到从门缝里塞进来的对联一角,上面写着“明天八点,火车站天桥见”。女儿此时却把楼道中碰到的“陆焉识”让她告诉妈妈的话告诉了来自劳改场准备抓捕父亲的邓指。各种细节将观众的心抓得紧紧的,让观众为这个家的每个人紧张,期待着故事将怎样进行下去。
婉瑜带着前一天晚上蒸好的馒头,准备好的被褥,第二天一早来到了火车站。陆焉识在天桥下像个乞丐,却用污水擦干净了脸,他们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见面了。最后,他们看见了彼此,却也同时看到了邓指。陆焉识还是往天桥上跑,他想跑到婉瑜跟前,他就想好好看她一眼,但婉瑜却喊道“焉识,快跑!”
焉识被揪着头发抓走了,婉瑜因为女儿的大义灭亲将女儿赶出了家门。三年后,“文革”结束。父亲归来,急急归家,婉瑜却因为心因性失忆已经不再认识他。他通过种种“似曾相识”的场景让婉瑜想起他,但他没有成功,直到他们慢慢老去,他以一个“读信的同志”这个身份陪着她每月五号去等待婉瑜心目中的“陆焉识”的归来……
电影在温婉动人的乐曲中结束,眼睛酸涩生疼,我只想着,假如生命可以重来。假如生命可以重来,婉瑜和陆焉识能在家中相认,接续起对彼此的记忆;假如生命可以重来,丹丹不会剪掉家中所有照片中的父亲,不会和父亲划清界限,不会阻止父母的相见,更不会去告密……但生命之河是前行的,这不禁让人为他们三口之家感到惋惜,感到遗憾,却又感到欣慰,因为他们可以这样相陪着慢慢老去。很难得看到讲了这么一个好故事的电影,短短几十分钟,通过一个小家庭的小历史浓缩了生命、人性精华,张艺谋的叙说能力是如此让人惊讶!电影观后,我还想到了我的父母、公公婆婆,还有自己的婚姻。生命不可能重来,这一点对于人类是多么残酷,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珍惜父母,珍惜彼此!
这部电影给我的另一个感受就是场景、道具设置非常自然。电影开头丹丹的芭蕾舞蹈动作就鲜活再现了样板戏的一招一式;《红色娘子军》演出后,所有的演员和观众一起挥舞着毛主席语录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看来也是非常震撼;所有人胸口别着的毛主席像章、公交车、火车站的宣传彩页以及所有人的服装等等,都是随着年代发展而变换着,加之IMAX所带来的清晰度和感染力,让人深深体会到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原来如此。
电影聚集了一帮真正的老戏骨,这个“骨”,我想是“骨髓”的意思。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他们抓住了人物形象的精髓。语言的轻重缓急、情感表达的张弛有力,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陈道明、巩俐自不必说,每一颗泪珠都掉得恰如其分;首次演电影的张慧雯也是亮点频频,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成年后内心的隐隐懊悔,中年对父母的理解和欣慰,都被她的眼神、脸部表情、一举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郭涛、刘佩琦、祖峰、闫妮、张嘉译、丁嘉丽中,除了闫妮的配音有些单薄感之外,其他诸位的表演可谓精湛至极,尤其是丁嘉丽那一段“宣言”,与陆焉识背后的勺子为影片增加了一处让人极为心酸的笑点;辛柏青、陈小艺、李纯戏份较少,但也形象鲜明。张艺谋的号召力和眼力真是让人惊叹!
一部电影的成功,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票房,还在于它的持久力!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是每个人的电影,我今天看过了,我还想为他人推荐。因此,这部电影不仅有潜在的观众群体,它还有未来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