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大列》映射的当代农村小说叙事策略

2014-07-13 12:50张亚婷
短篇小说 2014年5期
关键词:加林集体主义消逝

张亚婷

《消逝的大列》映射的当代农村小说叙事策略

张亚婷

大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塑造清新感人的人物形象来追求事件真实的本质。因此在不同时期,中国当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以各自不同的思想差异为基础,在否定中扎实前行,为我们展示出了形态各异的中国形象。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的比重较大。因此在国际化的今天,农民形象被认为是中国的主要形象之一。那么,透过集中和零散的文学作品,深入地理解和清楚地表达当代农村小说中所展现的中国形象和中国特色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以 《消逝的大列》为例分析当代农村小说的叙事策略。

一、典型的集体主义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主要是推行前苏联模式,在全面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加强农业生产。在国际事务中,同样依靠前苏联,联合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着底层外交政策。为了国内经济能够进一步发展,加之同时开展的抗美援朝国际行动,集体主义、大公无私成了光荣、辉煌的代名词。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只有集体主义才能够实现革命的真正巨的。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确立集体利益,使私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保持高度的一致。而与前苏联关系破裂以后,为了抗击前苏联和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政治带来的侵略和影响,中国开始团结亚洲和非洲等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得集体主义语境成为了不同小说中共同的中国形象。

在小说 《消逝的大列》中提到农民张三每天都要“开着川野车去拉玉米秸”,而 “这大列一停就是一个多小时,结果张三的秸秆没按时拉完”。作者通过这典型的集体主义语境向我们展现了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介绍了集体主义背景下农民家家户户被集体分配任务的实际劳动情况。该小说用词简洁,语言朴素,用故事中最简单的叙述在故事的开头既写出了事件的起因,也交代了背景,便于读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了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二、复杂的人物形象

随着文学的进步,新时期以后,彰显个性成为文学创作中的新主题,人物性格不再如旧时期般单一,而是越来越复杂。作家们不愿再去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而是有意地塑造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变得模糊。作家在作品中还原生活的同时,再也无法创作出和平年代的先进农民形象了。因为他们不再单一地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不再模仿鲁迅的批判,更不会与沈从文一起讨论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涌入,许多作品都受到了影响。在小说 《消逝的大列》中,主人公张三便是以全新的文学视野和性格理论所打造出的典型农民形象。伴随着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农民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生长于这个时期的农民张三将农民的全部特点集于一身,既勤劳,又狭隘,正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与老百姓拉近了距离。而人物本身性格复杂的特征和清晰的条理使得张三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可信。该小说中张三的性格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作者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一个因素,因此张三这个人物的性格既不单调,也不凌乱,在复杂中达到了一种和谐。

另一篇与 《消逝的大列》中人物性格相似的是1982年在杂志 《收获》上曾经刊登过的一篇中篇小说《人生》,该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对农民的思想意识进行了生动的刻画。通过对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物塑造,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生活在城乡接合处的生活不顺的年轻人形象。而正是这不同以往的人物却以其思考的深度展现了非凡的魅力。高加林聪明好学,勤奋刻苦,他不满足于现状,希望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为了实现这一巨的,他背弃追求多年的女友去追求城市姑娘。高加林的这种自私和自我的表现不同于一般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上进青年,因此显得个性更加鲜明。正是这样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人物形象映射出了中国青年农民的形象。高加林再次返回农村,这时在读者心里城市变成了道德失落的代表词。在理解高加林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不能脱离作品的背景来分析人物个性。也许高加林并不是一个英雄或者模范,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地批评他是一个逃避的懦夫,抑或是十恶不赦的坏人。我们应当结合作品中高加林所处的环境和经历进行合理的分析。而分析后便不难看出,高加林的思想内涵及其个性的多元化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农民形象特征。

三、负面的人物性格

21世纪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也在不停地向前稳步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加入了WTO之后,中国对外实行务实的外交政策,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来,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上的这一切都使得现在的中国具有了更加独特且更加真实的魅力。随着中国不断地繁荣富强,全世界的巨光都在聚焦中国,这也使得中国文学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而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开始走出原有的模式,创新思路,更多地关心农民当下的生活状态,关注 “三农”问题。在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这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富民强及社会的稳定繁荣。因此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农业实施产业化、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二元分割,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素养和减少农民税负等问题,就成为当代农村题材作品的主要表现内容。这固然将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形象带入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层面。21世纪的今天,许多作家仍然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农民的负面性格作为主要题材,小说《消逝的大列》中主人公张三贪小利吃大亏的人物形象就充分地展示了人性固有的本性和欲望,形象地描绘出了当代农民自私贪婪的人物形象。

四、真实的生存状态

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上已不再是单一的勤劳勇敢和妖魔化的封建形象,而是极具民族性格的多元化形象。而农民工形象则成为了这个时代农民转型过程中的记录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他们大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里打工,无奈的选择和苦闷的工作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新的中国农村影像。在小说 《城市里的一棵庄稼》中,女主人公崔喜被作家李铁塑造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农村女子形象。她的内心既自卑又自尊,对于爱情与家庭,既渴望又压抑。小说通过对崔喜的人物刻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农村女子从农村到城市的心路历程。对大多数农村姑娘而言,去往城市充满了神秘色彩,正是这样的神秘在吸引着她们的同时也带给她们许许多多难以诉说的苦痛与挣扎。然而作品中的崔喜通过婚姻获得了城市户口之后,却无法真正融入其中。在拥有了城市人的生活之后,她却走入了 “既不像农村人,也不像城里人”的模糊地带。城市的神秘色彩吸引着农民工不断涌入,并坚定着他们的信念。可是农民工对城市的单纯思想与城市本身现代化的复杂形成了想象与现实的错位。于是若干年后,他们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游走的一族,依旧追逐着梦想,也依旧盲巨。作家贾平凹于1996年出版的 《土门》中对农民个体欲望的描写极具代表性。小说中通过城乡对比,明确了农村逐渐向城市转变的趋势,对现实中城乡的各有利弊也进行了双重解释。这种对农村的描写,往往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作者在以平民视角的叙述中为读者展现着当下城乡结合的当代农村。

通过 《消逝的大列》不难看出,当代农村小说的叙事策略无外乎是典型的集体主义背景、复杂的人物形象、负面的人物性格以及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映。可以说,中国当代小说中的中国农村与小说中农民映射出的中国形象是利弊并存的。在作家眼中,中国农民是作为中国形象的映射载体出现的,是新的希望与诟病的统一,是理想中的文化载体。而中国的乡村往往在作家们的笔下成为了神话一般的存在,其中农民性格的两面性更是作为作家们惯用的素材激发着他们的灵感。可是不论大家以怎样的方式去了解乡村,用何种视角去观察农民,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评价中国形象,农民都是以一种 “既淳朴,又有些简单自私”的构想方式存在着。这些题材的农村小说中展示出的中国形象意义非凡,影响深远。作品依照乡村农民的现实生活情况和对他们喜怒哀乐的描述,展现着他们真实的心态和生存状态。这些小说通过展现现实生活中深层次的矛盾冲突,通过对爱和怜悯的刻画,将中国形象不断向更高尚的精神层面延伸着。可以说,这样的形象塑造令我们感到些许的振奋。可我们必须要指出,个人主义的肆意滋长在无形中腐蚀着集体主义和某些“公共的东西”。于是,团结在一起的集体身份再一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线,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1]首作帝,张卫中.“十七年”农村小说话语的分层与配置——以《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08(02).

[2]王庆.90年代农村小说的苦难意识[J].江汉论坛,2001(04).

[3]李美善.李文求与胡学文的农村小说比较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4]王国雄.塞北农村变革与农民命运的深情抒写[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张亚婷(1980— ),女,湖北黄冈人,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语言学。

猜你喜欢
加林集体主义消逝
《谁赋丹赭染鹊华》
浅析《人生》中巧珍的人物形象
戴加林:“励志之星”的逆袭路
集体主义的原则是大学生ぴ谥耙倒婊中的重要原则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身为集体主义喝彩歌唱
巧珍的大格局
消逝的打麦场
30年,光阴的故事——消逝的记忆
即将消逝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