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莹
十年来我国科举学研究述评
杨莹莹
“科举学”一概念由刘海峰教授于1992年在《“科举学”刍议》首次提出,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刘海峰教授著作《科举学导论》标志着科举学的形成。通过对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下载的2003年至2013年期间与科举学研究相关的106篇论文的分析,得出十年来我国科举学研究在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研究主题丰富,但侧重于科举历史的介绍和学科性质的辨析;研究队伍较多,半数成果来自厦门大学。本文试对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为我国科举学研究提供参考。
科举学;研究;述评
“科举学”一概念由刘海峰教授于1992年在《“科举学”刍议》首次提出,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刘海峰教授著作《科举学导论》标志着科举学的形成。古代“科举学”是指备考科举之学,现代“科举学”是指研究科举之学。科举学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是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历史上存在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是一个逐渐形成和正在发展壮大的专学。〔1〕笔者通过查看“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003—2013年期刊中有关科举学研究的论文,主要从发表时间、研究主题、研究群体三个角度对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对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主题、研究群体的特点及原因做出分析,并在此进行总结,为我国科举学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围绕研究目标,于2014年8月6日有针对地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下载了2003年至201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一)数据采集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科举学”为“主题”,时间限定为“2003—2013年”,共检索到文献121篇,接着进一步剔除15篇不符合本文要求的文献,包括书讯、征稿启事、手记、会议资讯,从中筛选出106篇关于科举学研究的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发表时间分布
十年来我国科举学研究相关论文发表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十年来相关论文篇数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图1),2003年2篇,2013年8篇,总量增长幅度为75%。从图1可以看出十年来与科学学研究的相关论文篇数在2005年峰值,2005年相关论文数量达21篇。虽在某些年份论文篇数出现微弱波动,如2006年论文篇数只有4篇,但这不影响整体发展趋势。
表1 2003-2013年期刊中科举学研究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三)研究主题
110篇相关论文涉及科举学研究的各类主题,笔者将106篇论文从研究主题的角度进行分类整理,包括研讨会综述、科举历史、学科性质、科举与文化、科举制度、科举评价、科举与社会、学术评论、科举文献、科举人物、女性与科举、境外科举研究、科举与教育、科举与政治、科举与法律。统计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关于科举学研究的主题丰富,根据论文篇数多少进行排列,前三个主题分别是:研讨会综述、科举历史、学科性质,占论文总篇数的比例分别为:18.9%、15.1%、14.2,三者合占论文总篇数的48.2%。另外,论文篇数较多的研究主题还有科举与文化、科举制度、科举与社会、科举评价、学术评论。此外,笔者在整理统计中发现,8篇学术评论均以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的学术著作或学术研究为对象,包括6篇书评和2篇学术研究述评。
(四)研究群体
表2 2003-2013年期刊中科举学研究论文主题分类
近十年来,众多研究单位对科举学展开了相关研究。笔者通过对106篇论文根据研究单位的分布进行统计,其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研究单位的论文只以第一作者的单位情况进行统计,得出如表3所示的十年来科举学研究的研究群体的单位分布情况。
表3 2003-2013年期刊中科举学研究群体单位分布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来自不同研究单位的学者对科举学展开了相关研究,共有26个研究单位发表了相关的期刊论文。其中厦门大学近十年来共发表了59篇科举学相关论文,占论文总篇数的55.7%,湖南大学共有论文6篇,云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均有4篇相关论文。此外,笔者在整理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在59篇近十年来厦门大学发表的科举学研究相关论文中,有17篇出自著名科举学家刘海峰教授,另有大部出自刘海峰教授门下弟子。
通过对2003-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与科举学研究相关的论文从时间、研究主题、研究群体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十年来我国科举学研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论文数量呈波动增长
2003年和2004年,关于科举学研究的论文数量分别为为2篇和3篇,2005年论文数量激增为21篇,2006年降到4篇,2007年又增加到15篇,此后论文数量呈波动增长,数量在7篇到13篇之间。
2005年刘海峰教授的《科举学导论》的出版标志着科举学的形成。2005年是中国科举制百年祭,标志着中国科举学的新纪元,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波科举研究热潮。〔2〕在中国科举制废止百年之际,2005年9月2日至4日,首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会议吸引了149名专家、学者,共收到125篇论文。科举学研究相关论文数量在2005年达到峰值,多于其他年份。
在2005年之后,不管是从学术会议、研究刊物,还是从研究组织、研究成果等方面来看,海内外的科举学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2007年科举研究开始有专门的学术刊物《科举学论丛》,另外,多家刊物也设有“科举学专栏”,如《教育与考试》、《厦门大学学报》等。2009年6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得以批准成立。从此,科举研究有了比较稳定的学术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术活动。在学术会议的有序组织、学术研究刊物的创办、学术专栏的设立、学术组织的成立等科举研究大环境的支持和鼓励下,科举学研究的进行更加有序,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加。
(二)研究主题丰富,但有所侧重
从表2可以看出,近十年来科举学研究所涉及的主题有包括科举历史、学科性质、女性与科举、科举文献等15个研究主题。同时也看到在丰富的研究主题下,研讨会综述、科举历史、学科性质等主题的论文数量较多。另外,8篇学术评论均是对刘海峰教授的著作以及学术研究的述评。
科举学将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各方面的科举研究溶于一冶,是历史学与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地理学、民俗学等等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一门专学。〔4〕因此科举学研究的研究主题可涉及的范围广泛。
为推进科举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自2005年9月于厦门大学召开首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会议由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办,为学者之间的交流、科举研究成果的展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每届会议圆满举办后,均有与会研究者会对会议的举办时间、地点、人员、主题、报告、参会论文等内容进行整理论述,形成研讨会综述。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废除为止,在我国绵延经历了1300年。对科举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还原历史、认识历史,对这一长久深刻地影响过当时的世道、人心和风俗的制度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清晰的了解和认识。1300年来的科举历史是一个丰富而硕大的宝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朝代、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科举历史。
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或学科的概念已逐渐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大、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科举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话语,“科举学”中“学”究竟代表着“学科”还是“专学”的内涵,成为科举学研究者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就学科的性质展开论述。〔5〕对于科举学的性质,学术界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观点认为科举学是一门独立学科,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陕西师大田建荣教授、华中师大廖平胜教授等。另一类观点认为科举学是一种专门学问、专门学科或专门研究领域,简称“专学”,科举学的首倡者刘海峰教授、厦门大学郑若玲教授等人持这种观点。
8篇学术评论中包括6篇述评和2篇学术研究述评,6篇书评是对刘海峰教授的著作《科举学导论》、《中国科举文化》、《科举制与“科举学”》以及刘海峰教授与李兵博士合著的《中国科举史》的评论。刘海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举考试史研究专家,他首创了“科举学”,提出了“为科举制平反”的主张,强调理性评价科举的基本立场。〔6〕“科举学”这个提法古已有之,刘海峰教授赋予其现代含义,系统提出科举学的学科理论构想,并身体力行地不断探索。其科举学术论文、著作等均受到海内外的高度评价,是国内外公认的科举研究权威,被谓为“刘科举”。〔7〕
(三)研究力量多元,半数成果出自厦门大学
近十年来,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单位都对科举学展开研究,研究队伍较多,包括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26个研究单位发表了科举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但研究成果的分布从数量上来看,有半数出自厦门大学。在近十年来59篇厦门大学发表的科举学研究相关论文中,有17篇出自著名科举研究专家刘海峰教授,占28.8%,另有大部出自刘海峰教授门下弟子。
“科举学”这一概念由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于1992年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的《“科举学”刍议》中首次提出,刘海峰教授是“科举学”的首倡者,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刘海峰教授著作《科举学导论》标志着科举学的形成。刘海峰教授的科举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30年来刘海峰教授以科举研究为乐,潜心积累,出版了大量科举学论文和专著,并获得海内外的高度评价,树立了自己科举研究的学术权威地位。在刘海峰教授的带领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科举研究团队,团队之间的信息共享及火花的碰撞为创造更多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学术研究氛围。
科举学是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一门专学。进入21世纪,科举学的议题从分散走向综合,各方面的学者从各自为战走向多学科的聚会合作。科举学研究者要以尊重史实结合现实的态度,潜心积累研究,为科举学这一值得研究的领域注入更多更优秀的学术成果。科举学研究主题包罗万象,宏观至制度研究、微观至科举人物的一言一行,在研究中要独具慧眼,擅于寻找富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研究主题。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研究主题上,要擅于有新发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挖掘更深入的研究价值,有所突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作为科举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保持自己领先的科举学研究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基础上,要扩大科举学的学术影响力,吸引更多研究单位和学者加入到科举学研究的阵地中来,形成一个更为广泛也更为交融的科举学研究群体。
〔1〕〔2〕〔4〕刘海峰.科举学的形成与发展〔J〕.湖南大学学报,2007(4):6,10,9.
〔3〕刘海峰.科举学的起承转合——科举研究史的千年回顾〔J〕.社会科学战线,2013(7):221.
〔5〕覃红霞.科举学研究:在学科与专学之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9.
〔6〕覃红霞.以治学为乐——刘海峰教授学术研究述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7.
〔7〕陈兴德.刘海峰教授学术研究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
(责任编辑:王伟宜)
杨莹莹,女,福建晋江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考试史(厦门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