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平
互动课堂: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
●张素平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使每个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课堂上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交流欲,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与;互动;交流;生命成长
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使每个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成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主体,必须共同参与到这一过程当中。而在平常的教学中,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具体由谁回答,老师说了算,指定谁答,谁就答,一般是好学生得到的机会比较多,其余的学生只能“等闲视之”。有的学生确实有好于别人的见解,虽然他把手举得老高,但没有进入老师的视线,好的见解就被埋没了,学生心中的希望破灭了,久而久之,学生思维被抑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何谈起?为了改变这一状态,为了使更大范围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我改变了常规的问答方式,问题可由老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回答问题的权力完全交给学生。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谁先想好,谁就发言,不用举手,不用老师指定,一生发言完毕,另一生接着发言。可以是对前一个学生观点的补充,也可以是对它的纠正,还可以是对它的质疑。开始我教给他们一些开头语:比方说:“我认为……”、“我来补充……”、“对不起: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来纠正……”。对每个学生来说回答问题的机会是均等的,需要自己去抓住。读书时谁愿意读就起来一起读。这一方法学生非常喜欢。他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情绪十分高涨,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了读好一句话,他们切磋探讨……总之是畅所欲言,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拘形式。这样课堂气氛比较宽松,就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站起来说上一两句,时间一长,胆量也就大了。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然而然地就调动起来了。
参与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是能学好的前提。参与的效益还极大的依赖于参与的良好情境,因而要选择好让学生参与的时机和方法。我改变了授课方式,大胆地进行了“师生角色对换”。让学生当老师,把授课的任务交给他们。我把每训练组的一篇课文,分给一个学习小组,把我手中的教学用书等资料交给他们,他们自己再查阅一些资料就进行小组集体备课,然后推出两个主讲人进行授课。上课师生问好时,我就让学生问“张××老师好”或“李××老师好”,带上授课人的姓名,授课者在得到心理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无形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授课,有的滔滔不绝,讲完了感人的故事,再向同学们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有的干脆让学生给自己提问题;有的用感性朗读来打动同学们……听课的同学为了难为一下小“老师”,仔细研究课文,找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向小“老师”发问。课堂上充满了挑战,老师只是适时的把握方向。学生的思维超越书本,超越了课堂,推动了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比如在教《穷人》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角度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作者是……代表作是……。”有的说:“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有的说:“我知道了桑娜是个善良的母亲”,还有的说出对几个词语的理解。学生的回答都是对课文的初步的真实的感知,并不象以往那样只是局限在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感知上。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桑娜是不是太傻了,宁愿挨揍还去收养别人的孩子?”“养活自己的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何必自找麻烦?”“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在这极度困境中收养别人的孩子?”孩子们这些纯真的表达,真是天籁之声,天使说话。这时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思考,自己找出答案,一边读一边画,并在书边上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经过充分的学习之后讨论交流,张沿同学抢先走上讲台,说道:“我抓住了这句话理解的‘她的心跳的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说明这样做是她的本能,连想都不用想,她本来就是善良的,在读的时候应该把‘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句读的重一些。”接着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话音刚落,颜哲起来反驳:“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轻轻的读,更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非这样做不可’这一句应该语气重一些,因为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这样做。”接着动情的朗读这句话。紧接着颜哲领读,同学自发齐声朗读这句话,这时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是有震撼力的。对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理解,有的说:“渔夫很坚强,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的说:“一个‘熬’字能看出他们的日子很苦、很难,在这种困境下还收留两个孩子,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有的说:“这句话应该压低了声音读,要读的有力。”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这种平等的气氛中交流自己的感受,理解是深刻的,感情是真挚的,这样学生凭自身的主观努力去学会学习,在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交际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或群体间的互动交流,既然是交流对话那就要有交流的场所。我在一堂口语交际课时,首先把课桌集中到中间,排成两排,让学生面对面坐,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进行交流,也缩短了人际交流的空间距离,能激起讨论交流的气氛。这堂课的内容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课前观察了你的家庭,你准备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庭?想好后四人小组,介绍给小组的同学听。第二步你还想了解谁的家庭,你可以当小记者去采访。要求是请学们注意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采访后小记者要说出对于别人的介绍那些地方比较满意。被采访者说一说对小记者的采访是否满意,其他同学对采访人和被采访人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特别活跃,他们卷起书本当麦克风,采访着,介绍着,提问着,说着,笑着,沟通着,交流着,是那般的自如,又是那般的融洽。第三步说说谁介绍的好?好在哪里?他这样评价,你满意吗?说给他听。第四步说说你喜欢谁的家庭,为什么?他喜欢你的家庭,你应该对他说些什么?每一步都是双方面对面的对话交流,礼貌用语的使用更架起了生生之间的心桥,他们在交流中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在互动中学会了交际。看似简单的坐姿变换,却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的距离,座位的自由换得的是心的自由,表现的是畅所欲言,收获的是交际能力。
课堂上,我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交流欲,课堂呈现出一种活跃的生命态和强烈的生命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成为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
(责任编辑:陈培瑞)
张素平/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