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坐”走向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组合作问题浅析

2014-07-12 16:51万伟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技能活动教师

●万伟

从“合坐”走向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组合作问题浅析

●万伟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小组合作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或误区,比如小组人数随意、小组成员缺乏合理的分工结构、教师合作指导过度或者不当、缺乏合作技能的专项训练、忽视对学生合作品质和气度的培养等,这些误区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变成了“合坐”。提升学生合作的效率,必须明确“什么样的任务适合合作”,根据学生的合作水平和任务需求确定适合的合作规模,明确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反位思考与体验策略、观察员策略、能力考核策略、小组反思策略、组间合作策略等都是值得尝试的合作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小组合作;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经常被分为6-8人的小组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但是,在实际的小组合作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误区和问题,学生看似“合坐”在一起,却缺乏真正的深度合作,怎样引导学生从“合坐”走向“合作”?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地分析。

一、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一)小组规模随意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小组合作中,教师经常把全班分成6-8个小组,每组6-8人。大家觉得这好像是一件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每组总是固定的6-8人呢,为什么每个班总是要分成6-8个小组呢,大部分老师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一问题,小组人数的多少似乎是一件不值得关注的事情,实在要追问的时候,有些老师会说,如果一个班级小组数目超过了6个或8个的时候,教师就比较难以管理了。

(二)缺乏合理的合作结构

学生在合作中需要形成适当的分工与结构,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美国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只是随意地将学生放在一个组中,期望他们一起工作,并不会产生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只有当小组是有结构的,学生理解人们期望他们做什么,期望他们如何在一起工作时,合作学习的潜力才会最大程度地被开发。

但是,在实践中,小组成员的合作结构经常不合理。比如说,在制定活动方案的时候,组员一般都会明确各人的分工:××同学负责查找资料,××同学负责设计问卷,××同学负责汇总资料,××同学负责成果汇报等。这样的分工把一项复杂的研究活动当做了一件流水性作业,简单地把各个阶段的任务划分给了小组中的不同成员。但事实上,查找资料、设计问卷、汇总资料、成果汇报等活动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环节,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因此活动计划中划分的成员合作结构显然不适应活动开展的需求。

(三)合作指导过度或不当

教师经常会指导学生的小组合作,但是教师很多时候往往是指导过度甚至指导不当。比如说在五年级的《合作制作储蓄罐》一课中,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合作完成一个用废物改造而成的储蓄罐。教师生怕学生不知道如何合作,因此要求小组内的学生分别担任剪裁师、开孔师、粘贴师、设计师的角色。这节课的主题是指导学生学会合作,但是到最后评价环节,教师让学生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好的储蓄罐作品时,学生往往根据作品的美观、创意的标准进行投票,教师也没有对小组的合作情况进行任何评价与反馈。教师机械化分的剪裁师、开孔师、粘贴师、设计师等合作角色其实并不适合这一任务的具体需要。制作储蓄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个人都能独立完成。合作制作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如何对废物进行创意改造,如何充分体现设计者的创新。教师的角色分配显然是没有对任务进行认真分析。在最后的评价环节教师也没有突出对合作的评价和引导,为此,这节课的“合作”主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

(四)浮于表面的按兴趣分组

当学生在课上确定了选题以后,教师都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这时候,往往是教室里最混乱的时候。一般来说,完成这一环节,需要花费大约6-7分钟的时间。当学生按兴趣分组使得各组之间人数悬殊的时候,教师就会在一旁做协调工作。小组中人数太多或太少的学生都会被调剂到别的组中,最后,各小组一般都控制在6人左右。

这样的过程看似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停留在非常表面和浅显的层次。在选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课题最后确定的时候,学生当初提出的几十个问题已经通过分类、汇总、合并等方式变成了几个课题。学生最后选择的课题其实往往并不是自己想研究的课题,而是没有办法下的一种折中选择。真正尊重学生的兴趣,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虽然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个体的学习和研究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往往是出于自身指导便利的考虑,让学生的个体兴趣湮没在小组合作中。

(五)缺乏合作技能的专项训练

合作学习需要成员学习并掌握多种技能,但是,很多教师本身也并不明确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能。学生往往被随意地分成几组,教师一声令下,小组成员就开始了叽叽喳喳的讨论。每个小组中总有喜欢一锤定音的话语霸权者,也总有躲在小组中偷懒打酱油的,搭顺风车的,只要小组中的某个成员答对了老师的问题,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全组同学的合作任务就在教师的肯定评价中圆满完成了。

教师往往过多关注了小组学习最后的结果,而忽视了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表现。如何学会倾听和交流、如何学会认同与质疑、如何学会谦让与包容、如何学会总结与妥协,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训练教师往往关注得很少。

(六)忽视对学生合作气度的培养

合作学习的最高境界和价值旨归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接纳与包容、平等与尊重、个人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的合作精神与气度,学会与身边不同的人进行和谐的交往和工作。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其实是合作学习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当前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人们过度关注了学生的竞争,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被分为三六九等。虽然,人们在鼓吹人人平等,可是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其实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身份与等级。在合作学习中,组员中间总有具有相对优越感的学生和相对自卑的学生,也可能有被同伴群体排斥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小组学习中,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最后的合作成果和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学生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自信、态度和学生的合作气度往往是教师忽视的。

二、合作的任务、规模与要素分析

(一)什么样的任务适合合作

并不是任何任务都适合合作,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往往都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压缩、简化、甚至完全忽略了个体的独立学习。学生在遇到问题后,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就开始直接进行合作讨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有余,而深度的思考和创新远远不够的重要原因。什么样的任务才是适合合作的呢?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种:

1.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任务

开放性的任务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需要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小组合作能够为任务的解决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各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思路。比如《低碳生活》主题活动中,围绕怎样在生活中做到低碳环保这一问题,每个学生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这样的任务是适合学生讨论并合作完成的。

2.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最近发展区任务

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最近发展区不仅体现在教师平时的教学之中,同样也体现在合作学习之中。学习任务不能难度太低,太低了不需要合作,个人就能轻易完成;也不能难度太高,如果小组合作也无法解决问题的话,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任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小组内部的争论、磋商、讨论、协调等方式,小组基本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是好的任务。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

3.结果未知的创造型任务

比如以“微创意”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组员围绕“微创意”,进行活动的策划或作品的制作,形式不限。创意作品可以是一个有创意的设想,一个有创意的计划或方案,一段有创意的视频、文字、歌曲、手工制品、广告设计等等,形式不限。这样的任务是结果未知的具有创造性的任务,小组合作可以促进组员之间的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也能够为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提供平台。

4.彼此互赖的团体性任务

有的任务本身就是团体性任务,比如有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专门设计的“搭怪兽”的游戏活动,多个学生根据要求利用自己的肢体合作摆出不同的造型,这是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再比如说“环保你我他”社区宣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因为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比如海报的制作,宣传单的印制和发放,场地的布置等多个活动环节,仅靠一个人是根本无法完成的,这样的任务也是必须要学生进行合作的。

(二)小组规模如何确定

小组的规模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经常会犯的错误是,在学生还没有获得相应的合作技能之前就让他们在五六人组成的小组中进行学习。其实每增加一个小组成员,对学生能力的挑战都有所增加,合作的难度也会提高。

一般来说,小组如果组建的时间较短,规模应该越小。因为小组人数较少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来组织,小组活动运作速度也快,每个成员会有更多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小组规模越小,组员就越难推卸自己的责任,学生努力的可见度也就增加了,他们会更具有责任感。小组规模越小,教师也越容易觉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

小组规模越大,要求成员具有更复杂和微妙的人际和合作技巧,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两两互动机会也会减少,最终可能导致小组的凝聚力下降,关系淡漠,个人责任感降低。

为此,在合作学习的初期,规模较小的2-4人小组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承担小组的责任,获得个人表现的机会。在学生比较娴熟地掌握了合作技能以后,可以让他们尝试6-8人的合作小组,学习更加复杂的合作技能。

(三)合作学习的要素

关于合作学习的要素,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个代表人物的观点。

三位代表人物所主张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笔者认为合作学习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的阶梯顺序,培养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精神,基本要素包括:一,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学生积极互赖的氛围和情感联系;二,形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和愿景;三,责任到人,形成合理的合作结构;四,形成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的基本技能;五,保证合作过程中成员的公正公平和平等参与;六,形成小组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七,形成宽容、接纳的合作精神和气度。

三、合作的技能与教学策略

(一)合作的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需要逐步掌握各种技能,一般来说,合作学习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能:

基本的合作技能一览表

教师在进行合作指导时,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重点训练学生的一种或几种合作技能。比如在训练学生的倾听技能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

(二)合作的教学策略

1.反位思考与体验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不知道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的合作,往往与教师自身也缺乏合作的经验有关。我们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经验中,大多是以个体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所以他们也无法体会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为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培训中,设计了让教师扮演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触动很大,对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如有教师在参与《观察蜗牛》一课后的反思中写道:“老师总是习惯于一提问题就想得到答案,一看到有同学举手就欣喜万分,一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就满足。长此以往,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些乐于表达的学生,如果,老师们能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不急着完成教学的程序,学生是能通自主地思考和调整、小组中的合作与互补达成优化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总要求小组活动目标要明确,任务要清晰。但是在具体的课堂中,当老师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之后,作为组长碰上观察蜗牛这样的新鲜事也会乐昏了头,只顾着玩儿而忘了分工。所以,在小组活动的起始阶段,我们会结合老师给出的任务确定初步的目标和任务,但是随着多方资源的加入和活动的推进,我们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生成新的目标,逐步调整和优化我们的合作进程。老师提出合作任务时应该认识到,任何事不可能简单的一步到位。合作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推进的过程。”

2.观察员策略

在小组合作中,总有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始终想要掌握话语霸权的学生,也总有沉默不语、被动参与的学生。怎样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反思自己在合作中的问题,除了教师在一旁的指导和干预外,观察员策略是不错的选择。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一位学生作为观察员,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在一旁观察小组合作的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情况,合作技能的掌握情况等都是观察员要观察并记录的。比如平时特别喜欢讲个不停的学生当了观察员后不能讲话,只能注意倾听小组的讨论情况,收集组内谁发言最多、谁发言最少的数据。如果这名学生第二天当了组员而有了另外一名观察员的时候,当他控制不住自己又想不听讲话的时候,他会赶紧捂住自己的嘴巴,偷偷看一眼身边的观察员,他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并不想成为被记录在案的人。在这样的过程中,这名学生真正开始反观自己的合作行为,并开始注意学习倾听。

3.能力考核策略

合作学习中,学生之所以经常出现效率不高,相互推诿等现象,与我们对小组合作的评价方式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通过最后的成果展示环节进行的。在成果展示环节,小组成员的总体表现往往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个人的发展很难得到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也是模糊的。能力考核策略是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就明确相关的能力考核指标和方式。比如说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及教学建议》的要求,在六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围绕某一研究课题制定一份结构完整、合理可行的方案,这是对学生小组提出的能力考核内容。对学生个人也有相应的能力考核的目标,比如每个学生必须能够运用“统计表”、“柱形图”等方式对给定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每个学生能尝试运用表格、图表的方式呈现相关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并写出较具体的调查报告等。教师应该对小组和个人都制定相关的能力考核措施,这样的话,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就很少会出现推卸责任、浑水摸鱼的现象。

4.小组反思策略

在每节课后,教师应该留出一部分的时间给每个合作小组,让他们反思小组成员共同工作的有效性如何?小组成员应该能够描述哪些行为对于小组合作是有帮助的,哪些行为是破坏小组合作的,通过反思,提升学员的反思能力,促进和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小组反思的结构与内容,比如“反思今天在小组合作中你认为成功的事情和需要改进的事情,分析为什么成功,并提出如何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5.组间合作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经常是局限在自己所在的小组内,小组与小组之间往往更多是竞争的关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从组内合作走向组间合作,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合作和反思。通过组间合作,能够培养学生更复杂的合作技能,也能引导学生形成更加宽容、善于悦纳、善于交流的合作品质与精神。

(责任编辑:刘君玲)

万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副研究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课程教材部主任,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技能活动教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最美教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劳动技能up up!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