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涛
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行低位硬膜外麻醉效果分析
赵寿涛
目的探讨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行低位硬膜外麻醉时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105例择期行腰椎手术病例, 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与C组, 每组35例, 全部患者选择T12/L1椎间隙, 实施硬膜外麻醉, A组采用罗哌卡因麻醉, B组采用罗哌卡因与小剂量芬太尼联合麻醉, C组采用罗哌卡因与大剂量芬太尼麻醉, 比较三组的麻醉持续时间、阻滞程度、ED95与ED50数值, 观察副作用情况。结果经过麻醉后得知, 105例病例均给低位硬膜外麻醉, 其中有96例患者获得麻醉效果较佳, C组ED95与ED50数值比A组明显较低, 麻醉持续时间比A、B两组明显较长, C组bromage评级比A、B两组明显较低, 三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副作用发生情况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腰椎手术患者, 实施低位硬膜外麻醉方法,使用罗哌卡因麻醉时, 通过芬太尼可有效增强麻醉效果, 延长麻醉时间, 有效缓解运动阻滞。
芬太尼;罗哌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
在椎管麻醉镇痛应用中, 局部麻醉药物与阿片类镇痛药的联合应用, 可降低局部药麻的浓度与剂量, 降低副作用。在手术后, 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1]。作者选择本院收治的105例择期行腰椎手术病理, 分别给予三种麻醉方法, 观察各自的麻醉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105例择期行腰椎手术病例, 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与C组,每组35例, ASA分期为I~II。其中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4~54岁, 平均病程8个月;B组男性22例, 女性13例,年龄35~52岁, 平均病程7.5个月;C组男性21例, 女性14例,年龄33~56岁, 平均病程7.8个月。
1.2方法 患者麻醉之前, 给予阿托品0.5 mg与苯巴比0.1 g肌注, 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 加强常规监测, 包含心率与尿量、心电图与血压, 仔细监测血氧饱和度。开放患者的静脉通路, 选择T12与椎间隙, 进行硬膜外腔进行穿刺, 在3.4 cm处, 以向下方向置管。
A组:选择罗哌卡因, 成分为0.5%。
B组:在A组基础上, 加用芬太尼, 含量为2 mg/L。
C组:在A组基础上, 加用芬太尼, 含量为4 mg/L。
1.3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的麻醉持续时间、阻滞程度、ED95与ED50数值。选择VAS评分, 仔细记录患者的局部麻醉用药时间与用药量。
经过麻醉后得知, 105例病例均给低位硬膜外麻醉, 其中有96例患者获得麻醉效果较佳, C组ED95与ED50数值比A组明显较低, 麻醉持续时间比A、B两组明显较长, C组bromage评级比A、B两组明显较低, 三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副作用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三组相关指标比较( x-±s)
现阶段, 临床上对于硬膜外麻醉, 通常采用阿片类药物联合局麻药物进行麻醉, 对于相应麻醉作用机制的报道较多,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针对脊髓背胶状, 其质内分布较为密集者的阿片受体, 由于体内啡肽反应, 通过抑制性与冲动性、选择性与伤害性闯到, 可有效抑制机体疼痛感知, 进而控制机体的运动神经与躯体神经功能, 不影响了自主神经[2]。
通过本组实验得知, 三组患者获得相同镇痛效果时, C组的bromage评分比A、B两组明显较高, 这说明C组患者采用芬太尼与罗哌卡因联合麻醉, 且芬太尼剂量较大时, 患者运动阻滞相对较低, 芬太尼对罗哌卡因具有辅助效果, 通过感觉运动与分离麻醉特性, 进而降低运动阻滞。总而言之,对于行腰椎手术患者, 实施低位硬膜外麻醉方法, 使用罗哌卡因麻醉时, 通过芬太尼可有效增强麻醉效果, 延长麻醉时间, 有效缓解运动阻滞。
[1] 张胜梅.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行低位硬膜外麻醉时的麻醉效果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4):124.
[2] 许伯林.硬膜外麻醉对产科分娩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国医药, 2012, 7(7):43-44.
262700 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