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志
摘要:我国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应体现“宽”、突出“新”、强调“实”。当前应从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出发来探索出版硕士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出版硕士;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出版业改革与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出版产业转型进程的加快,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数字化、融合化已成为深化出版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我国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亦在升级,“懂出版、善经营、会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及产业领军人才成为行业发展的紧缺人才。然而,长期依托学术学位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单一路径,已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造成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解决此问题的途径之一,但目前其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当中。出版硕士教育应重视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的同时,注重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而在这一一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课程建设,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一、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一个发达的产业背后必然有成熟的学科体系来支撑,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也能源源不断地为产业发展输送“适销对路”的高端人才。相对于基础性学科而言,出版学科应当归人应用型学科范畴,而出版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考虑学科的应用型。各培养单位依据办学特色,加强应用型出版学科建设,凝练相关需求导向的研究方向,可以弥补编辑出版学过于强调学术性、侧重学院派学科体系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缩小出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构建以出版学为基础,吸纳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应用型学科的养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出版传播学科体系,为出版硕士教育提供学科支撑。也就是说,出版学科体系的建立,不能单纯局限于学术视角,必须与技术、产业和市场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联系。出版硕士专业学位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起支撑作用的学科体系应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特点,该专业研究生需要借助于多学科的相关应用型理论来分析、梳理现代出版的业务和实践。
许多发达国家出版研究生教育都定位在应用型上。例如,德国的出版研究生教育不仅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作品格和素养。在洪堡大学、慕尼黑大学、雷根斯堡大学、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海德堡公司、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等机构,人才培养共同遵循一个理念,那就是重实践、重自主性、重综合素质。在美国,随着以版权产业为主体的全球文化市场战略的深入开展,出版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型特征也进一步凸显。以专业硕士为主的出版研究生培养,其定位应是培养掌握出版学科的系统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出版动态、精通出版政策的专业化从业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的设计均针对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与行业结合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建立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聘请业界硕士生导师,并通过他们将大量的社会和行业优质资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
我们认为,出版硕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体现“宽”。出版硕士教育以应用型学科为支撑,而应用型学科绝大多数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和作为交叉、边缘学科的优势。应用型学科应能够融合来自科研和生产的大量信息,并对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产生一系列新的、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这不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且能为具体工作提供直接帮助和指导。因此,出版硕士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及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宜宽不宜窄。在保证课程结构内在合理性、相互兼容性的基础上,可扩大课程的知识包容量和学科跨度,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抓住重点和脉络,删繁就简,使研究生尽可能系统地掌握各相关学科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与方法,为其综合创新、开阔视野与思路提供更多的素材。
突出“新”。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重视吸收学科建设的新成果,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因此,出版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体现科学的敏感性,及时把基础研究中的最新理论、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行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新经验吸收进教材、吸收到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来。任何应用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如果不能从现实中更多地汲取营养,都必将成为昨日黄花,失去自身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今传媒科技发展迅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知识信息数量激增的时代,高校与行业、与其他学科保持密切、迅捷的信息交流,不断更新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依托的基础学科相比,应用型学科很少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研究方式和运作程序,而总是处在常变常新、不断创新的过程之中。只有这样,它才能与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平衡,使自己永远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强调“实”。应用型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它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相连。这就要求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设置必须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把校内小课堂同校外大课堂、教学与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同时,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去深入行业实际,了解企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社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较早地接触、参与对社会发展有直接关系和重大影H向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培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的实际才干与专业技能。在培养方案中应注意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协调统一,学位课与非学位课、专业课与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协调统一,实践环节中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协调统一;通过创新培养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分析思辨能力、创新应变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科学的训练。
二、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自国家设立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类型以来,全国已有14所高校取得了授权资格,在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培养工作。但从应用型指向、满足行业需求、服务产业的情况看,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尚不能满足行业的需要,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从培养情况看,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培养方案受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大,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要求,即还没有转换到突出职业能力的导向上来。第二,课程建设忽视教学系统内部结构、过程和环境三要素间内在的紧密联系,偏重于以孤立的方式针对单一要素的建设。第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不清,更多地关注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人才在学科视野、产业与技术洞察力、研究方法以及思维方法上的培养,难以适应人才培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多元目标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第四,教学结构模式不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多采用单边结构,即教师为主体或者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第五,教学过程不符合渐进的认知规律和能力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同时,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听讲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与环境。
目前,学界已对创新出版硕士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一些学者围绕此类研究生培养的路径选择、制度设计和行业需求等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而从微观层面,尤其从优化课程体系角度出发来探索出版硕士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对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也殊为必要。
出版硕士教育应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系统应该包括结构、过程和环境三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有自己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形态。就出版硕士的教学模式而言,我们认为应由六部分组成:一是理论基础,即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二是教学目的,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针对特定的目的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反映的是特定办学指导思想下教学模式设计者的教学理念。三是教学内容,即课程教学大纲及其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教学资源、PPT、案例、场景等。四是,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五是教学手段与环境,指为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所采用的一定教学方法与手段。六是教学评价,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应根据教学效果评估其适用性。
以需求为导向的出版硕士教学模式,就是要在关注以上六方面内容的基础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满足相关课程教学规格、实现“结构、过程、环境”相互联系并集成一体的课程教学系统,提炼出该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即:采用“双主互动、面向解决问题的”教学结构模式;采用“讲座、案例、作业、项目”相结合的渐进式认知的教学过程模式;采用“课堂+团队+基地”三位一体、均衡发展的教学环境模式。
根据出版产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具有的多元目标特点,应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建立课程教学系统,建立体现“知识一能力一素质”渐进转化的一般规律,重视教学环境,尤其是出版产业转型、出版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出版国际化、数字出版发展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构建结构、过程与环境协调统一的教学系统。具体构建思路是:
(1)确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培养目标,教学系统设计以培养学生“会思考、善行动、懂表达”和“会做人、懂责任、求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为基础。
(2)建立与多元化目标相适应、且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教学系统,体现在:教学系统结构“双主互动、教学相长、团队协同”;教学过程结构“面向问题、讲座引导、案例配合、项目支撑”;教学环境结构“课堂教学、团队学习、学术研讨、案例训练”。
(3)采取与职业性相适应、符合专业学位要求的协作式培养方式,体现在:教学、科研与生产融为一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培养计划由学校和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制订,培养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合作管理;研究生学业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来自学校和基地的主副导师共同安排研究生的修业计划与课程教学。
三、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构造形态,它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承载着研究生教育理念、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回答了“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它主要从课程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必修与选修、本专业与跨专业、统一性与多样性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涉及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体现着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
1.课程大纲的培养目标规格设计
课程大纲涉及的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出版硕士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内生特质上。我们认为,其内在特质主要表现在人格特性、思维特性、学习素质和行业能力等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思维直接决定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性作用,并最终决定能否给社会带来价值创新的成果,而学习素质和行业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为创新思维提供原料和支持。
基于出版硕士应用型人才的特质分析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学基本目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框架。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即是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并能创新地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考虑下列内容:
(1)公共课强调“使命”的培养。教育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懂得本专业学习与未来职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研究生认知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并懂得自身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包括职业道德培养、专业发展与职场空间定位;培养对所从事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建立正确的幸福观。
(2)基础理论课侧重“视野”和“方法”培养。首先,训练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使其懂得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脉络、业务流程和技术变化;了解出版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脉络和背后蕴含的科学规律,建立深厚的产业和技术发展洞察力;懂得出版业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给彼此带来的深刻变革。其次,培养研究生的学习、思考能力,使其懂得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透视产业发展,在企业微观层面去构思开展业务或技术应用;掌握构思与设计相关业务应有的方法、过程及其结果的技术表达,如抽象分析与建模;掌握发现问题所需要的业务分析与优化方法;掌握将构思变成最优化方案的策划和设计能力。
(3)专业课突出知识传授、技能和思维训练。在传授专业课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时,应包括视野培养、各个知识点掌握、产业整体状况的宏观理解、技术与业务层面的微观分析、策划与设计不同方法的比较与学习、专业素质养成等。在技能方面主要是训练面向职业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包括系统构思、选题策划与设计建模、产品营销与技术推广、表达与技术写作技巧、有效计划和管理控制的方法、相应软件工具的熟练使用。同时,根据本专业要求及职业工作需要,培养研究生的系统思维、抽象思维、辨析思维、创新思维等。
总之,课程教学大纲目标由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多元化目标发展,从强调能力培养向着能力与素质并重的更高层次发展。
2.课程教学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确立了课程教学系统应有的功能。按照教育系统论,教育功能是以“结构”为静态基础、以“过程”为动态展开、以“环境”为手段支撑,三者共同作用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系统的功能目标。课程教学系统的基本实体由教师、学生、内容和载体(即手段)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内容及其载体为客体即活动的对象。除了上述基本要素外,教学系统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即过程)、教学环境与教学评价等四个内容要素。教师应根据教学理念与方法系统完成教学设计,任务包括:根据专业目标确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载体设计;教学组织过程设计;建立适应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环境;制定教学进程计划;确立教学评价标准等。
鉴于此,在课程教学系统的建构方法上,要强调结构、过程、环境与内容的统一。如教学结构模式采取“双主+团队+基地”,即教学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基于项目设计进行面向问题解决的团队式学习;引入现代网络传媒手段、利用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和相关案例支撑,打破以教室为单一教学环境在时空上的局限,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模式采取“讲座一案例一作业一项目或研究”的渐进式教学过程模式;教学环境模式建立“课堂、团队、基地”三位一体、均衡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模式面向能力培养,适应“知识一能力一素质”的渐进式教学过程。
总之,转型期的出版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理论上正是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然而要做到两者的基本对应和良好互动,还需要在充分认识行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深化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将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建设上来;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建构中,一方面要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积累标志性成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创新,在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与出版行业相关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推动产业的有效升级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