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梁归智
宋江:“忠义变奏”
——《水浒传》的双主角和双主题(上)
辽宁 梁归智
《水浒传》的双主角?是哪两位好汉?宋江是主角毋庸置疑,另外一个呢?是武松?鲁智深?林冲?我答曰皆非也,另一个与宋江并驾齐驱的主角是燕青。
因为宋江和燕青分别体现着《水浒传》的两大主题:忠义变奏和浪子风流,也就是“儒道互补”的一种江湖版本。此文先论述宋江之“忠义变奏”。
论述宋江的文章多了去了,或褒赞为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或贬斥为“群贼之魁”“投降派和“叛徒”。“反动文人”金圣叹和革命领袖毛泽东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大张挞伐。
其实,从《水浒传》作者的本意看,宋江无疑是“忠义”的化身,较早的《水浒传》版本都冠以“忠义”二字,如《京本忠义传》,如天都外臣(汪道昆)撰序的《忠义水浒传》,如前面有署名李卓吾(李贽)序言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这“忠义”二字,主要就体现在宋江身上,他是“孝义黑三郎”,是“及时雨”,是“呼保义”,是后来梁山一百单八将三十六天罡之首的“天魁星”。
宋江一出场,就“担着血海也似干系”向智取生辰纲的晁盖通风报信,充分体现了江湖道德的“义气千秋”。但另一方面,当晁盖等人占据了梁山泊,与追剿的官军大打出手并擒获了团练使黄安后,宋江的心理活动却是:“晁盖等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观察,又损害了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说明宋江恪守根本上“忠”于皇帝和朝廷的立场底线。
因此,当他因不得已杀了阎婆惜,失去押司官身,后来又因误救刘知寨的夫人,而风云际会集合了九个江湖好汉将上梁山入伙时,却被父亲一封家书骗回,并心甘情愿接受了政府的判刑流放。宋江因有“义气”,名满江湖,流放途中被劫救上了梁山,而他坚决不肯入伙,说“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坚持去江州服刑。直到江州醉后误题反诗,被黄文炳咬住不放,押赴刑场处斩,再度被梁山劫法场所救,才无奈上山避难。而他一旦掌握了梁山的领导权,就为造反的弟兄们设计了争取朝廷招安的“前途”和“出路”,力争重新回归“体制内”,回归“忠义”——“义”要接受“忠”的制衡。晁盖死后,宋江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虽然都有一个“义”字,但却改变了政治路线。毛泽东站在“造反有理”的阶级斗争立场上,说:“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可谓一针见血,但也就从另一个角度反证了《水浒传》的根本主旨和宋江的形象内涵就是“忠义”。
宋江带领梁山众兄弟接受了朝廷招安,然后为国家抵御外侮而征辽,再为国家平定内乱而讨方腊,虽然最后众兄弟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风流云散,但这是“忠义”本身的悖论,作为宋江本人,他的确坚定地实践了自己认同的价值理念。即使后来被奸臣毒死,也并未“悔不当初”,甚至在死前毒死了可能破坏“忠义”价值的李逵。应该说,他的结局,就是践行“忠义”而无怨无悔。死后成神,享受人间烟火,是对他最高的褒扬,“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能以“忠良”而留名青史,就是终极的价值诉求和归宿。注意,最后的定位用“忠良”取代了“忠义”,更凸显了“良民”的纯洁性。
宋江是代表“忠义”价值观的文学形象,原著肯定的第一主角,这毫无疑义。后世对宋江的争论,其实是对“忠义”意识形态本身产生了颠覆性思考的结果。只要认同“忠义”,就必然肯定宋江。金圣叹“歪批”宋江,其实扭曲了“忠义”本身。原著写宋江出场,浓墨重彩,郑重其事,超过了其他好汉出场的规模,姓、名、表字、排行、祖居何处、身材特征,一应俱全,再加一赞一词,与梁山前任一把手晁盖出场相比,轻重更一目了然。特别是在“仗义疏财”后又突出“孝义”二字,就有了“思想路线”的定位,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孝义”也就是“忠义”。
“赞”乃从何涛眼中“看那人时,怎生模样,但见”: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在说完“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后,又“有一首《临江仙》赞宋江好处”: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水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又字“公明”,而且姓大宋王朝的“宋”,更有“生活原型”,《宋史》与《大宋宣和遗事》等正史野史,斑斑史迹分明。可见,无论后世或褒或贬或赞或批,宋江全书第一主角的地位无可撼动。
上面的逻辑理路,简单明了。要着重提出的,是一些描写宋江“忠义”的独特笔法,乃从未被研究者发现的艺术奥秘。
且看前面提到过的黄安,是晁盖等人与朝廷对垒作武装斗争擒获上梁山的第一个朝廷命官。这个情节其实深有意味,不仅标志着晁盖等人与朝廷公然对抗而“造反”的开始,而且影射、“伏线”着宋江其人的未来演变。
黄安是第二十回被擒获上梁山的,而这一回的回目是:“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前半句是晁盖正式啸聚造反,后半句则转向宋江,擒获了黄安的晁盖知恩图报,派遣刘唐去郓城县答谢宋江和朱仝,由此而接上宋江杀惜的情节。也就是说,宋江从体制内的县衙门押司变成体制外逃亡的罪犯,追根究底,就是晁盖造成的。而其中深隐的一个艺术象征,则是被擒获的黄安。
此话怎讲?
请看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后的一段描写:
宋江又题(提)起拒敌官军一事,说道:“那时小可初闻这个消息,好不惊恐,不期今日轮到宋江身上。”吴用道:“兄长当初若依了弟兄之言,只住山上快活,不到江州,不省了多少事?这都是天数注定如此!”宋江道:“黄安那厮,如今在那(哪)里?”晁盖道:“那厮住不彀两三个月,便病死了。”宋江嗟叹不已。
这是宋江自己终于从甘于服流刑而不背朝廷、不违“忠义”,而演变为也公开与朝廷武装对抗,“智取无为军”,活捉并割剐了朝廷命官通判黄文炳之后发生的一幕。妙就妙在黄安和黄文炳都姓黄。两个姓黄的朝廷命官,前者因晁盖,后者因宋江,都命丧黄泉,标志着宋江从“忠义”到“聚义”的变迁。
但妙不止此。宋江之所以被黄文炳告发,是因为他在江州流放时,偶然在浔阳楼醉后抒发愤懑之气,在酒楼粉壁上题写了一阕词和一首诗,而那被认为“反迹昭彰”的诗句是:“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为什么是唐末的黄巢而不是秦末的陈涉(陈胜)或汉末的张角或其他造反起义的领袖?《水浒传》的作者显然有用意,就是为了与黄安和黄文炳互相照应!一个“黄”字而前勾后连。
尤妙者,第四十回宋江和戴宗系狱后,又写了两个姓黄的。一个是当案的黄孔目,他因为与戴宗要好,就找借口延宕行刑日期,使得梁山好汉有了赶赴江州劫法场的时间。另一个是黄文炳的哥哥黄文烨。黄文炳号称“黄蜂刺”,“心里只要害人,惯行歹事”;而黄文烨却号称“黄面佛”,“只是行善事”。最后宋江吩咐梁山众兄弟:“只恨黄文炳那贼一个,却与无为军百姓无干。他兄既然仁德,亦不可害他,休教天下人骂我不仁。”
显然,黄孔目与黄文烨,都为影射宋江而设,即宋江造反是“黄蜂刺”所逼迫,他的本色本性,却是“仁德”“只是行善事”的“黄面佛”,他是一个终究不失“忠义”的黄巢!因此,到了第四十二回,就是“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了,宋江接受了九天玄女的“天命”,他上梁山就是要让“聚义”转型为“忠义”的。“还道村”者,就是返还“天道”,那自然是以仁德忠义为要旨。
黄安在晁盖手里病死了,“安”者,天下平安太平也,但宋江将要上山顶替晁盖,“安”将在他的领导下重新实现,那就是接受朝廷“招安”。至此,我们才恍然大悟“黄安”其人其名的深微寓意了。
但隐喻并未到此结束,还有一个更曲折深藏的姓黄的人物暗示着玄机。谁?就是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唯一的黄姓人:镇三山黄信。
黄信本是青州兵马都监,朝廷的中级武官,级别不亚于鲁智深、杨志、索超等人担任过的职务,在第三十四回押解宋江和花荣时遭清风山三雄所劫,逃回清风寨后又很快被秦明说反,一起上了梁山。按他的资历本领,本来应入天罡系列,但到第七十一回石碣天书排座次时,却屈入地煞,虽然是地煞星的第二把交椅,仅次于神机军师朱武。
黄信的绰号“镇三山”就暗藏玄机,第三十三回介绍说:“那青州地面,所管下有三座恶山,第一便是清风山,第二便是二龙山,第三便是桃花山。这三处都是强人草寇出没的去处。黄信却自夸要捉尽三山人马,因此唤做镇三山。”后来清风山、二龙山和桃花山的强人全部汇入梁山大伙。清风山的燕顺、王英和郑天寿,桃花山的李忠和周通,在地煞中数中,本领和地位都不如黄信,但二龙山的鲁智深、杨志和武松,却是天罡星里最著名的英雄。《水浒传》作者给黄信以“镇三山”的绰号,并且载入石碣天书,实大有深意。
深意何在?原来黄信其实是宋江在地煞星系列里的化身!神机军师朱武则相当于吴用和公孙胜两位军师的合体——朱武最后的结局是追随公孙胜修道去了,他的别号“神机军师”与吴用为“天机星重一个“机”字。地魁星朱武和地煞星黄信领衔后七十二位头领,极其微妙。天魁星宋江,天罡星卢俊义,对应的是地煞星黄信;天机星吴用,天闲星公孙胜,对应的是地魁星朱武。地煞系列第三名是地勇星孙立,正对应天罡系列第五名天勇星关胜。把朱武和黄信的名次作一下颠倒,正是作文之奥妙。黄信之所以姓黄名信,又绰号“镇三山”,寓意就妙在其中了他隐喻宋江和卢俊义,当然可以“镇三山”——鲁智深、武松和杨志等天罡数中的将领自然也能被他所“镇”了。
黄信还假死过一次。第六十四回,关胜作为朝廷一方征讨梁山,梁山派遣呼延灼假意反水归顺关胜两军对阵,“宋江便令镇三山黄信出马,直奔呼延灼两马相交,斗不到十合,呼延灼手起一鞭,把黄信打死马下”。金圣叹在这一段后面批曰:“不说真假,竟叙打死,则非黄信可知。”
这个情节,只有联系黄巢、黄孔目、黄文炳、黄面佛、黄安、黄信都和隐喻宋江有关,才能深得文心之妙谛。假黄信被打死,真黄信则成就了功名事业,第一百回的最后结局,“黄信仍任青州”,他又官复原职而且平安终老,这其实也是对宋江被毒死结局的一种镜花水月的弥补。无论死后成神或者活着做官,宋江和黄信,都是“忠义”的价值体现者。做官的黄信和修道的朱武,都善始善终,乃“不须出处求真迹”,是成功的“儒道互补”。地煞系列的两个领衔者,曲折地暗示了天罡系列未能达成的理想。古人讲究“出处”之道,即或入世求仕或出世隐居。
“忠义”存在悖论,笃定忠义价值观,要付出血的代价,要牺牲江湖弟兄们的生命“为王前驱”,但捐躯报国体现了忠义,是信仰,是正果,是正能量,是必须予以肯定的主旋律。这就是《水浒传》作者要表达的本意,也是宋江作为小说第一主角的真实内涵。宋江是一个始终心怀忠义终于回头是岸的黄巢!他的忠义是可信赖的——“黄信”。
“儒道互补”,宋江是儒家忠义价值观念的艺术化身,但还有道家功成身退的价值理想,那又是通过谁来作艺术演义呢?且看下篇分解。
2014年1月6 日
作 者: 梁归智,中国当代红学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 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