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三个统一

2014-07-11 01:42邵龙宝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实质内涵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实质应该涵盖六个统一:一是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引导公民个体人性的教化相统一;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播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一致的普遍性价值与民族性价值的统一;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实现和谐、稳定与有序的社会目标与实现公民个体的自由、幸福的人生目标的有机统一;四是就传播的路径和方向而言应该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二者的互动和统一;五是就教育者的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方面应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统一;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应该是理论、制度、机制、媒介、环境诸方面(显性与隐性)的互动和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实质;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2-0069-06

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定义较具权威性并基本形成共识的界定有以下几种:其一,“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和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揭示都强调了它的意识形态性,突出了它的政治性和自上而下的指引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场、观点和出发点,无疑是科学和正确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和形式也必然要在动态中进行变革,上述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定义似乎缺少了“人”的因素,缺少了“以人为本”和与人的自由、平等、发展及与人心、人道、人性相关的意蕴;缺失了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最终要实现无产者自身解放的崇高理念和目标的意境。

正是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作一番诠释和阐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六个统一:一是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引导公民个体人性的教化相统一;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播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一致的普遍性价值与民族性价值的统一;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实现和谐、稳定与有序的社会目标与实现公民个体的自由、幸福的人生目标的有机统一;四是就传播的路径和方向而言应该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二者的互动和统一;五是就教育者的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方面应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二者关系的统一;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应该是理论、制度、机制、媒介、环境诸方面(显性与隐性)的互动和统一。限于篇幅,以下着重论述三个“统一”。

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人性教化的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最重要的内涵是它的鲜明的政治性亦即意识形态性。它最集中、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古今中外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都要强化传播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即明确宣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欧洲和美国的许多民众都视中国为“另类”和“黄祸”的原因相当程度上就是他们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结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忽视或抛弃这一点就不能称其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它的任务就是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和灌输本阶级、本集团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都是为了维护政治组织与政治机关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传播其核心价值,解释其政治规范以谋求政治认同与政治拥护,缓解利益矛盾以实现其有序的统治。诚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还有不同于其他阶级和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这主要在于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而它更关注人;它所强调的意识形态和引导民众的人性教化是完全一致的。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郑重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实现当前的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努力奋斗。正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还要强调对民众的人性教化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之所以能掌握群众,因为它最大限度地表达和满足了人们的人性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因为它最广泛最深刻地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心理上的需要,实际上也就是满足了人性的需要。任何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对人性有着深刻地洞察和揭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人性的善恶及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去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时,曾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专访中温总理说过这样一段话:“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他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本书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阐发了人性之趋利即经济人假设所形成的看不见的手,在《道德情操论》中他又描述了道德人假设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说:“美德就存在于对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的的追逐之中,而节俭、勤勉、诚实等美德一般是从利己的动机中养成。” 亚当·斯密将其伦理学研究建筑在激发利己心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仁慈、利他主义等不像中国的儒家所讲的完全出自人性之文化建设邵龙宝: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三个统一善,而是不稳定的、偶发的、非持久性地心理驱动力。市场化过程也并非绝对地会引导人们一味地趋利和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他认为市场本身就是培育并实现良好道德、伦理的场所;它不仅拥有自动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经济力量,还具有自动调节人性,使之趋向公益的道德力量。亚当·斯密的市场道德理论就是“道德人假设”,其要点是:利己心是人类的本能,但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具有自由和独立的人格,故利己心具有自发地趋向美德的内在力量,这是基于利己心的慎思之德;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在积累经济资本的同时,也会积累勤勉、节俭、诚实、守约、守时等道德。因此,两只看不见的手既是矛盾的又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的——追求富裕的过程也是道德修炼的过程,这里揭示了人性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运行规律。市场经济的有序化必须要建立在法治和道德的基础上,市场社会存在着看不见的道德强制的作用,不仅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活动的人还有一只道德的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的理论之所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是因为他的理论触及到市场经济的运作的实质,还触及到人性的善恶的实质,而且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亚当·斯密的学说成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主流道德伦理标准,已经渗透到每个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的骨子里面。亚当·斯密的理论在几百年前就很好地解释了商业社会中道德败坏和腐败产生的根源。他认为妨碍人们勤劳工作、阻止人们美好愿望实现的资本主义制度就是社会道德堕落的根源。如特权、垄断、管制、保护等制度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自然运行,而且造成了商人的腐败和堕落,它怂恿商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投机取巧,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上。“如果取消了特权、垄断、管制、保护以及暴利等,……则商人阶层亦会非自愿地被引向努力、节俭、正直等道德领域”。封建性特权(如长子继承法、永久所有权等)皆妨害人之本能——节俭。显然废除坏制度,就能发掘人性的善良一面,自然会勤奋工作,节俭为生。我们应该反思批判亚当·斯密的理论,它给我们的启迪是他的思想既表达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又触及到人性的深层,《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不仅在传播西方的主流价值即意识形态,同时又深入和广泛地触及到人性的善恶和内在的冲突。马克思曾在批判蒲鲁东时说过:“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造而已。”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考察人性,在社会形态演化也就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关系中考察人性,思想政治教育怎么能忽视这一点呢?

二、教育内容应包含普遍性与民族性价值的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相对“不变”与“变”的两个方面,所谓“变”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动态中不断加以调整。所谓相对“不变”的方面是指教育内容应当是反映与人类文明相一致的思想、理念和价值。与人类文明相一致的价值我们把它叫做普遍性的价值,如不许杀人,不许偷盗,不许奸淫;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真善美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是普世性价值。普遍性价值的几个主要特征:其一,它永远是一种人们向往的理想目标,人们可以通过实践不断趋近目标;其二,它一旦被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人们加以诠释,尤其是一旦被付诸实施,它就被民族化、具体化了。这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普遍性与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强加于发展中国家的“普遍价值”,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的普世性与民族性统一的价值,是在21世纪的中国特定社会形态中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理解和诠释。同时这也表明我们党在精神文明、文化和价值建设方面是要顺应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如果我们否定普世价值的存在,就等于否定文化和文明对话交流交融的必要性、可能性,实际上也就是否定了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任何文化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都要以与其他文化交流对话作为前提。普世价值是一种共识,是一种很难达到共识,它不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还要进一步变成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普世性的东西就成了民族性的东西,如果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多数民众都对某一种价值、思想或理念形成了共识,并且能在行动中实施,即便各个民族在实施这一共识时都已经有了自己民族的特殊,也已实现了普世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是文化和文明进步的象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我们常常表现出我们反对“西方的普世价值”,这是因为西方敌对势力的的确确试图“西化”和“分化”我们。

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深感我们的教育内容中“中国元素”太少了,亦即“民族性”的东西太少了,实际上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是普世性的,因为真正能入脑、入心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普世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价值或理念。譬如仁爱就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无论从“中国特色”、“软实力建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普遍价值”、“与世界接轨”等今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关键词和重大理论和指导思想的视角来看,将“仁爱”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是最为迫切的。因为目前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增强软实力,提升人心、道心的问题;是做人的信仰丢失的问题,是价值困惑、意义世界的缺失问题。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曾说:“中国除了经济上去了之外,其他等于零。”撒切尔夫人前些年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不可怕,因为它只能输出廉价商品,它不能输出思想、理念和价值。”事实上我们是能够输出价值、理念和思想的,是能够与西方等国家进行价值层面的文化对话交流的,其中“仁爱”是最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西方有民主、自由、公正和法治,我们有“仁爱”、“和合”、“天人合一”等价值。中国人五千年文化中最好的东西是什么?是“仁爱”这一价值和理念。

把“仁爱”放进核心价值中是可以对它加以反思和批判,进行现代诠释的。西方的民主、自由、公正既有古希腊奴隶社会的民主、自由和公正,又有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民主、自由和公正;既有属于敌对势力图谋西化、分化的“文化帝国主义”的那种用来打压我们的民主、自由和公正,又有属于人类文明结晶的民主、自由和公正,还有写进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写进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自由与公正是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它的理解和诠释,绝不是欧美敌对势力心目中的“普世价值”。有人认为“博爱”比“仁爱”好,其实不然。“博爱”属于基督教的核心概念,“博爱”的问题也不小,它有绝对的偏执性,它只允许信奉它的“主”,它的“话语霸权”绝对地专制,在摩西十诫中讲到,对不信它的“主”的人,连父子甚至三、四代都要赶尽杀绝,这是《旧约》中的耶和华。一部西方历史就是宗教战争史。《新约》中的耶稣要求它的信众做到“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给他”,这样的价值也是维护正义吗?究竟是助长了坏人的气焰还是好人的正气?这难道没有异议吗?既然西方的理念我们可以批判地借鉴,“仁爱”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体性、根源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的思想和理念,就更加应该珍惜和进行创作性转化。有一些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思想未能真切理解,对中国传统的经典《四书五经》也没有真正读过,但是他们说:“我们是凭着‘头上三尺有神灵,‘坏事莫做,善事多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国人的做人的信仰在做事,这不能不说是今天中国社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扩大和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今天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其深层原因不能不说与中国文化的内在优势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模式的深层基础是中国文化的优势,关于这一点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已经认识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是要回到古希腊,重新学习、反思、发掘自己老祖宗的文化珍宝,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绝不亚于古希腊,但是我们的国人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却对它缺乏同情和敬意,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极其有害的:一方面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能进入教化层面,不能对“人心”、“道心”加以引导,另一方面传统的负面的东西,诸如“潜规则”等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泛滥成灾。

有人提出“仁爱”作为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尤其是“人民民主专政”与“仁爱”格格不入。诚然,我们决不能否定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我们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结合的,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国传统结合,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发挥它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着重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的结合上,主要是在社会结构的变革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砸碎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结合才刚刚开始,尤其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结合还没有被学者们自觉地意识到。我们有着最丰厚的中国道德文化即心性修养方面的资源,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对象是破坏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及严重触犯刑律的犯罪分子,对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有悔改意向和行为的犯罪分子我们都应讲“仁爱”,并且要引导人人都应该讲“仁爱”,当然我们的制度设计和运作也一定会越来越“以人为本”,体现“仁爱”精神。我们应该努力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理念的有机融合。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应该汲取中国传统的和谐辩证法的智慧;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应该汲取中国传统的“心性”修养等做人的信仰的思想资源。可见,人民民主专政与“仁爱”应该是能够找到可以融合的路径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真正解放思想,要实事求是,贴近中国社会的实际,贴近中国人民的实际、贴近中国文化的实际、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实际和人们心理需要的实际。我们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我们有两个老祖宗:一个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老祖宗——马克思主义;一个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体,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孔子(或再加上老子)(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我们中国人不仅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还要读我们自己的传统经典(当然也要读西方经典)。不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一句空话。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增加“中国元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的价值引导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实现普世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三、目标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序发展与公民个体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效用上应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秩发展与公民个体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有序发展就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2]促进社会和谐,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有序发展最重要的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2]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2]

许多年来,人们都把制度正义放在首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制度是由人来制定的,要靠人去实施,抽取了道德和人文的法律是徒劳的;只有人心和道心的修养、人格的健全才能使我们文化的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制度只有和人格、人心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制度与人格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社会的稳定、和谐和有序的发展一方面靠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另一方面靠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各级党的领导干部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的完善。官员的德性人格直接影响到党群政民关系,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群众最痛恨的就是腐败和特权引发的社会不公。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反腐败提高到“重大政治问题”,指出:“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2]当人们不再信任政府公信力和领导层的决策和人品时就有可能导致亡党亡国。权力行使的正当性和行使权力的人是否被信赖,其一取决于制度的正义和合理合法。要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新一届执政者已发出对公共权力治理的指令,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其二取决于权力拥有者的德性,其三取决于权利、权力和责任三者的公正和制衡。官德中的核心道德范畴就是仁爱,这是具有母体性、根源性、民族性的传统德性。“仁爱”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它可以涵盖一系列传统美德。将“仁爱”进入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就可以全盘活起来。核心价值越是有中国元素,越能深入人心;能更好地接上地气,接近民众,便于官德的修养,便于广大民众掌握和完善自身,便于克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我们的政治精英、企业精英和知识精英不仅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在日常行为上加强心性道德修养,在人格完善上深入到内心深处,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中国人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做人的信仰二者统一起来;使世界观与人生观、道德观的统一建基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上。权力行使中程序制度环节的制约与权力主体的道德自律必须高度统一,单单依赖和信任行政人员的良知或主观道德责任,与单单依靠制度控制和制衡一样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要求官员讲“仁爱”有利于把对官员的德性要求作为制度选择要素融入权力制约的政治实践中。“美国的《公务员道德法》,对公务员的权力运行权限做了详细规定和限制,其中道德的考量被充分地融入到制度法规当中,渗透到政府官员的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美国在国会和政府中还设有‘道德委员会和‘伦理办公室等官德专责机构,英国有公共机构委员会和公共生活标准委员会,日本有国家公务员伦理审查会,这些都在政府公共权力制约、监督与官德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借鉴。”[3]

实现社会稳定、和谐、有序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良性互动的结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应致力的目标。其中公共权力的制约和官德建设是重要内容。官德的底线衡量标准是敬畏人民交给我们手中的公权力,官德的根本出发点是要以每一公民个体的自由、平等和幸福亦即“以人为本”为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光是从上到下,也应该是从下到上的互动的过程。“己身正,不令而行” 《论语·子路》习近平总书记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都是在讲“公共权责比天大”,这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道德自觉的敬畏感。各级官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际上就是最高的政治觉悟和人格境界。这种官德给人民带来的是自由、平等和幸福,给社会带来的是稳定、和谐与有序发展,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切实体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有机统一,即教育者的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方面实现了二者关系的统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实现了互相学习、尊重,获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效应。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不仅仅是思想理论和灌输,制度、机制、媒介、环境诸方面同样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上几个方面是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和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2]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3]元和静.和谐社会从官德建设开始[N].中国教育报,2013-04-19.

责任编辑:陈文兰

猜你喜欢
实质内涵思想政治教育
照猫画虎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例说追及问题的解法归类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