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乐学数学

2014-07-11 09:49余良萍
新课程·中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内角图案规律

余良萍

一提起数学,人们都把它跟抽象和枯燥联系在了一起。不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是比较喜欢语文课,觉得在语文课上有生动、有趣的故事,而数学课很抽象。的确,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数学,乐学数学呢?

一、在新课伊始,创设引人的情境,调动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兴趣不能持久,这些年龄特点直接影响学习。因此,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应创设一些有趣的、能吸引学生的情境。这样,不仅能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学习过程轻松而有效。

现在回顾一下两节课设置的导入情境:

[案例1]一上课,我向学生介绍:“小红家新装修了房子,想不想去看一看?”学生兴趣一般,都说:“好。”接着课件出示新房子的情境:院子里的花按规律地摆放,绿化带里的小树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地板上的砖、墙面的图案也有规律……通过让学生观察花和小树的规律,进行旧知识的复习,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板上的砖、墙面的图案,进行新规律的探索,进入新知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也能在引导下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并总结出规律,但是却感受不到学生探索的激情。

[案例2]一上课,我用课件向学生出示美丽、神秘的宫殿情境图。学生“哇”的一声,充满了向往地说:“好漂亮啊!”接着顺势问:“想不想进去瞧一瞧?”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但宫殿的主人要求大家闯过三关才能进去。这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接着出示的复习题学生都一关一关地闯过了,显得乐滋滋的,充满了成就感。进入宫殿后,色彩鲜艳的图案又引来了一阵惊叹,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图案的美丽。于是稍作引导,地板上的砖、墙面的图案自然成为他们乐于探索的目标。整节课学生都显得兴趣盎然,自然思维活跃,学得有滋有味。

在[案例1]中设置的是很一般的生活场景,虽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对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已不再新鲜,缺少了吸引力。整节课都没有情绪的起伏,在这种有点麻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当然不可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有规律的图案是多么的美丽,自然探索的热情不高。而在[案例2]中,美丽神秘的宫殿是那么令人向往,宫殿中富有感观刺激的鲜艳图案让人惊叹。稍加引导,学生的注意力立即就集中到图案的规律上,充满了浓浓的探索兴趣,观察起来特别仔细,情绪高昂,思维活跃。

二、在新知的学习中,创设需要的情境,引导探索

心理学理论认为,需要是产生一切行为的动力,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持久的注意。如果能让学生觉得新知识是需要的,那么学习将变得自觉而主动。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数学知识本身就源于生活的需要,我们应该努力地在数学课堂中不断地创设一种“需要”的情境,让学生在“需要心理”的作用下,一步步完成新知的探索。

[案例3]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

先让学生观赏完四只小动物的表演,然后提出想知道哪只小动物的表演最受欢迎的要求,于是就需要评选,可怎么评选呢?这就需要进行投票,投完了票,又需要唱票、统计票数,完成统计表。

接着又创设小动物不会看统计表,需要用统计图让它们一眼就看明白,于是开始绘制统计图。发给学生的表格,特意设计成只有10行横栏的情况,这样将出现用一格代表“1”时,表格不够画的情况。果然,在学生绘制统计表的过程中出现了表格不够的情况,这时就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动脑筋想办法,进行调整,发现增加横栏、或者把格子接着挤画到旁边都不能很好地、清晰地表现数据时,用一格代表“2”就成为必然的需要,接着绘制又会出现没有办法用整格来表示15和9这两个数据(如果没有出现奇数时,教师可以投一票),这时又需要想办法了,很快,学生就想出:用一格代表“2”,那么半格就可以代表“1”,接着的练习又呈现更大的数据,那么就产生了以一代多的知识拓展。

以上是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中设计的一连串“需要情境”。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并学会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抽象,有点困难。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完成这一系列的活动,突破以一代二的难点呢?应该说全靠了这一次又一次的“需要情境”,使学生不断地开动脑筋,一步步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生活对数学的需要。

三、在问题的解决中,设置开放的情境,鼓励创新

1.问题本身的开放情境

不用说,像“将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或是“一个同学生病了,我们要去探病,让大家商量买些鲜花、水果、营养品等”之类的问题,本身就设置了开放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也都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训练,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人人的创新精神都得以发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多创设这样开放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2.学生的回答给予的开放情境

还有一种开放情境是我们较难做到的,那就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时时处处给学生的回答创设一个开放的情境,学生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新想法说出来,教师都会点拨、激励,这样的情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按教材引导学生采用“量”和“拼”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有学生不同意了:“量角会有误差,把量得的角相加,不一定等于180°。”还有的又说:“把三个角拼成平角,拼凑时会有缝隙,也不能说明拼成的角一定是平角。”如果肯定学生的看法,那么新得出的结论不就变成猜想,新知识的学习岂不白费?但学生说得很有道理,不是吗?于是,面对这个意外的“反叛”,我顺势引导:想想用什么办法可以精确地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并另起炉灶,想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明方法: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样的,学生很快证明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试想,如果不能对学生的“反叛”回答给予一个开放宽松的情境,如何能促使学生产生不同于教材例题的证明方法?这次精彩的创新不就被扼杀了吗?

总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课堂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着手,努力创设“引人的”“需要的”“开放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这样,不仅能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乐学数学,促使数学课堂成为灵性飞扬的磁场。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康浔小学)

编辑 韩 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角图案规律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三角形分割问题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