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赛华
昨晚近九点,手机响起,是一陌生号码。“您好!”“您好,您是R老师吗?”对方显然是学生家长。“是的,您是?”家长来电,我很激动,因为说明家长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是A学生妈妈,听孩子回家反映,他被班上两位大个子同学B与C打了,好像打得蛮重。”一听,是告状与问责的。“那他告诉你为什么挨打的吗?”我冷静地追问。“他说坐在座位上好好的,就被打了!”家长无奈地诉说着。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心疼是必然的。“那让A与我聊聊当时的情况。”我想更直接地了解真实情况。“好的。”家长爽快地应答着。“A好!他们什么时候打你的?为什么要打你呢?”我直接责问该生,因为这孩子虽然个子小,但平时也很调皮,喜欢招惹人。“不知道,我坐在座位上好好的,他们就过来推打我,很重!”A委屈地诉说着。“哦,那他们太不应该!被打的地方现在还疼吗?”我本能地进入同感状态。“不痛了!”显然他被我不经意的一句关心话感动了。“那就好,你当时直接向我汇报这件事就好啦,我会立刻找他们谈话调解的!你这样回家向你妈妈汇报,而你妈妈是不能直接处理的,最终还得找我。又让你妈妈为你担心。”“嗯,老师,我知道了!”学生应答着。”“如果你认为老师分析得对,下次遇事直接告诉我,好吗?”我借机引导应他正确处事。“老师还有点小建议,你愿意听吗?”在我看来,抓住问题,就是抓住教育的机会。“愿意听!”调皮的他,此刻很温驯。“他们不去招惹别人,却招惹你,肯定是你平时也喜欢哄闹!你承认吗?”我趁机从他平时的表现入手。“承认。”对话那头的回答很干脆利落。“如果你平时不主动哄闹,不随意参合哄闹,用心学习,礼貌交往,学业优秀或勤奋钻研的话,他们不但不会招惹你,反而会敬佩与尊重你!我说得对吗?”我步步为营,循循善诱。“老师说得对,我平时也喜欢闹腾。”A突然意识到或领悟到什么。“那我们约定,今后遇到任何事情,自己积极应对,自信处理,同时管理好自己!”从挨打事件中,我发现该生需要的是独立且自信地应对问题的勇气与胆识。“让你妈接电话,好吗?”我想趁机与护着爱着却相当不放心的年轻母亲唠叨几句。
“您好!”我以亲切问候的方式热身。“您好,不好意思,打扰您了。其实我家这小子也是个不老实的东西,挺好动的。怕他惹事吃亏,我们经常教导他,但他就是听不进去,所以……”显然,孩子母亲的心理非常矛盾与纠结。“没事,那两个孩子确实很调皮,明天我肯定会找他们谈话。关键是让A从中吸取教训成长一点。”我试着通过沟通的途径,商议着事件的最佳处理方式。“是的!我们也是这样想的,就是不知道怎么做。”家长很激动,“我们协助,让你家孩子意识到这件事之所以发生,与自己平时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求上进的学习状态有一定关联,从引导孩子改变自己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另外要引导他学会自己积极独立地应对问题,即自己的问题,自己智慧解决。他可以告诉对方,哄闹是有限度的,你们弄疼我,我觉得不舒服,下次不可以这样等,将事情挑明着说清楚。教给孩子一种应对问题的能力,一种为人处世的思路,比护着孩子,比理论一种是非更重要。”我竟有些侃侃而谈。“对对……你说得太对了!我知道怎么与孩子沟通了!谢谢老师!”家长似乎有些彻悟,有些感动,其实,这也是家长的一种成长。
今天一早,我找来我班两个在年级都颇有名气的B与C。“可以把你们昨天的表现总结一下吗?”为了“拉拢”他俩,我委任他们分别担任副班长与班主任助理,并安排他們定期向我汇报工作与表现。“昨天还好,就是语文作业没写!”C回答很快。“还好,没什么大事!”B一副努力回忆的样子。“没有哄闹?”我以直接揭示的方式提醒他们。“呵呵,有!我们打了一下A。”他们坏笑起来。“怎么打了?是不是很重?你们那么强悍,他那么小,能受得了吗?”我用不温不和的语言批评着他们。“呵呵,是有些重!”他们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起来。“那你们准备怎样面对这件事情?”我提出需要他们解决的问题。“马上去向他道歉!”他们回应得很爽快,态度也很诚恳。“口头道歉,显然诚意不够,你是怎么拧他的,马上让他用他最大的劲拧你一回。去吧!”“好的。”他们大步走向教室。
我紧跟着他们走进教室,只见B与C主动走向A,向A道歉着,并主动伸腿让对方使劲拧一回自己。原本慌乱与畏惧的A,被B与C突如其来的言语与行动感动了,顿时流露出开心的神情,并笑嘻嘻地拧了A一下,拧后他们那欢快的心情及那欢快的场面,不仅感染了我们,更感染了他们自己。
原来,打闹与和解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问题来了,意味着教育的机会来了,更是学生成长的机会来了。一份欣欣然的基于教育现场的发现,让我面对还不太熟悉的班集体,萌生无限的憧憬,正是这份憧憬让我的教育脚步愈发轻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