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调查与分析*

2014-07-11 11:22:34刘苏强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研究生学术

刘苏强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是高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从逻辑上来分析,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成为创新的关键所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意识”强弱是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社会各界对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提出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因此,从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生问题意识状况,分析研究生问题意识缺失的缘由,探讨提升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对策与建议,对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调查设计与路径

本调查采取问卷和个别访谈相结合方法。调查研究的基本路径:首先,在前期文献梳理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学术型研究生问题意识状况调查问卷;其次,对江西省11所高校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第三,运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当前学术型研究生问题意识状况;最后,提出提升学术型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对策与建议。

调查问卷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调查研究生问题意识现状;二是调查研究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影响因子。

(一)问题意识的评价指标

问题意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指提出问题的能力。本调查将提出问题的能力列为评价研究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指标。

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不同于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不同于科学家的问题意识。研究生是在学校接受学科知识和科学训练的知识群体,他们问题意识的强弱都会通过学习与研究的行为来呈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向老师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与同学交流的态度,即与同学交流中能否经常提出一些有新意或有创意的问题;三是在学术交流、讨论中的态度,即在学术交流、学术讨论中质疑或批评他人观点的能力;四是科学研究的能力,即学术论文与科研课题中自主选题的能力。本调查将“课程学习中常向老师提问”、“与同学交谈中常会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学术讨论中敢于质疑或批评他人的观点”、“学术论文写作中能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等4个行为作为观测指标。

(二)问题意识形成的影响因子分析

探讨研究生问题意识现状的目的是分析其影响因子,以便改进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研究生问题意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个人学习动机,知识结构体系,教育资源等三方面。本调查将学习动机,知识结构体系,培养教育资源列为研究生问题意识影响因子的观测指标。

学习动机是研究生求学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研究生的学习方向、学习精神和学习的持续性,影响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学认为,个体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首先依赖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一般而言,主体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越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次依赖于主体的求知欲。求知欲在发现问题和清晰地提出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追求某种现象或弄清某个问题的内部动因。在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学习动机基本上是个不可控制的因素,它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知识结构体系是研究生发现、提出问题的基本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依赖于主体的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人们总是基于自己的知识来建构新知识,知识储备越丰富,认知触角就越多越远,认知领域就越广泛,认知结构出现不平衡状态的频率就越高,个体的认知领域也就越大,越能引发人们去思考问题。因此,对学术型研究生来说,学科知识越丰富,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越合理,研究生就越能站在学科的至高点,审视知识,发现问题。

教育资源是培养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师、教学科研条件。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最大不同是教师的个别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必要的研究条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基本保证。因此,在师资条件中将教师提供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列为观测指标;在教研究条件中将科研经费,研究设备,科研实践列为观测指标。

(三)调查对象

本调查围绕学习动机(包括就业愿望)、学习态度(包括学习过程)、就业状况3个维度设计了学术型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教育调查问卷,以江西省11所高校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文科280份,占43.7%;理科320份,占56.3%;收回问卷580份,有效问卷568份;其中,男生占53.0%,女生占47.0%。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生问题意识状况

研究生问题意识状况从总体状况和单项行为指标两方面分析。

1.研究生问题意识总体现状分析

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素质。在关于“你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调查中,10.6%的研究生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很强;42.9%的研究生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般;45.2%的研究生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弱。调查结果显示:将近50%的研究生认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问题意识很弱。

就不同背景研究生而言,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在性别、工作经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学科、家庭状况方面不存在差异(见表1)。

表1 研究生问题意识在不同背景上的差异

从性别上分析,男性研究生问题意识略高于女性研究生,进而在创新能力方面强于女研究生。根据人体大脑功能的研究发现:人体大脑左半球偏重于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等功能;右半球偏重于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和综合功能。男性大脑右半球发展具有优势,长于想象和空间思维,善于突破定势思维;而女性大脑左半球发展具有优势,长于语言、概念和逻辑思维等,求稳心理强于男性。男性研究生问题意识略高于女性研究生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规律和特点。

从文理科上分析,学科要素对研究生问题意识未产生影响。不过,调查显示,理工科学生问题意识的学科专业性较强,而文科类研究生问题意识的面比较广,跨学科的问题也较多。这可能与研究生的学科背景有关,理工科类学生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较少,而文科类研究生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高于理工科。

从工作经验上分析,有工作经验研究生的问题意识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一般认为创新能力是创新需求与自身能力整合的结果。经过社会工作历练的研究生,在创新欲望、思考力、分析判断能力、合作能力上更成熟。

从家庭经济状况分析,该要素对研究生问题意识并未产生影响。问题意识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能力,不仅要求个体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要求个体具有从事创新活动的自信心和毅力。不过,调查中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他们问题意识的广度要大一些。

2.研究生问题意识单项行为指标分析

调查显示:

(1)在课堂上,您对老师所讲内容的主要态度。 主动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经常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占12.5%;偶尔向老师提问的占54.2%;很少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占32.0%。

(2)在阅读或聆听学术报告中的基本态度。不能发现、提出问题的占13.9%;偶尔发现、提出问题的占72.7%;经常发现并提出独特见解的占12.5%。

(3)在平时学术沙龙中的主要态度。基本不发言,只听老师或同学讨论的占24.5%;偶尔发言,所提问题得不到大家共鸣的占32.4%;偶尔发言,所提问题能得到大家响应的占33.8%;经常发言,提出问题能得到大家响应和共鸣的占8.1%。

(4)在论文写作中选择研究课题的态度。论文题目是导师研究课题子课题的占26.1%;由导师直接指定的占23.6%;查阅文献资料后,与导师共同确定的占33.6%。查阅文献资料后,由自己确定的占15.8%。

将上述4个行为观察结果概括为三种行为状态:一是问题意识强;二是问题意识一般;三是问题意识差;并整理成问题意识行为观测状态表。

表2 问题意识行为观测状态表

表2显示:问题意识很强的研究生平均占比仅为12.25%,与前述问题意识总体评价很强的10.60%的研究生占比相吻合;研究生学位论文不能自主选题的占比达49.7%,三分之一的研究生上课全盘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提出新的问题;24.5%的研究生听了学术报告以后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研究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表现,依次是论文选题,由学生组织单位学术沙龙,由教师主持的教学课堂,由学科专家主讲的学术报告。结果表明,一方面研究生愿意在平等自由的学术沙龙中阐述自己观点;另一方面研究生限于自身学科知识以及对学术权威、教师的敬畏,不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为研究生创造平等交流,激发思考,双向互动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要。

(二)研究生问题意识缺失的缘由

1.多样化的学习动机是问题意识缺失的基础性因素

研究生报考目的调查显示,29.2%的学生是为了获得文凭以便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找一份好工作;15.5%的学生是注重研究生文凭加薪、晋级、提拔等附加价值:19.7%的学生是为了提高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以便攻读博士从事学术研究工作;34.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能适应各种工作需要;1.1%的学生是因其他目的。结果表明,只有19.7%的学生是为学术研究而来,占79%的学生是抱着各种投机心理、看中研究生学位的附加效应而来读书的,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呈多样化趋势。

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与问题意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见表3)。

表3 报考硕士的主要原因和提出问题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数据分析表明,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与报考硕士的主要原因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选择继续深造的研究生提出问题能力最强,以此类推选择其他的提出问题能力最弱。

2.知识结构的残缺是问题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反映研究生问题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准。在对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最大困难”的调查中,57.2%学生认为自身知识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是主要困难。

在关于 “学位课程设置中最大问题”的调查中,18.9%的学生认为内容陈旧与本科教学内容重复多;27.0%的学生认为反映学科前沿和专业发展趋势不够;14.0%的学生认为缺乏跨学科、跨专业方面的知识;12.7%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内容欠缺;26.5%的学生认为科研方法和创新能力培养知识不足。结果表明,学科前沿或专业发展趋势知识不足,跨学科、跨专业和科学研究方法等知识缺乏是当前研究生培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关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卷中,10.7%的研究生认为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12.6%的研究生认为要加强本学科科研方法的学习和训练,15.3%的研究生认为要加强国际视野及跨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把握。

3.教育资源的不足是研究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外部因素

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导师独立指导,培养质量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导师的精力投入和研究生的个人努力。同时,基本的教学条件、硬件设施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调查显示:

(1)教师培养能力不足是研究教育的普遍现象。首先,导师提供课题研究的机会不多。8.6%的人认为导师提供了很多的科研机会,31.5%的人认为提供了比较多的机会,53.3%的人认为偶尔会参加一些科研活动,6.3%的人认为没有参加科研活动。理工类研究生导师为学生提供科研的机会明显多于人文类研究生导师。

其次,教师提供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少。3.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提供了很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11.8%的人认为比较多,31.3%的人认为一般,30.6%的人认为比较少,22.5%的人认为没有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23.4%的研究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引导式;30.3%的研究生认为是问题探究式;43.7%的研究生认为接受的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关于你最喜欢的教学方法的调查中,81.7%的研究生选择了启发引导式和问题探究式。

(2)缺少研究经费和研究设备也成为制约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因素之一。在关于科学研究主要障碍的调查中,13.5%的研究生表示提不出研究课题,18.0%的人表示缺少经费,18.2%的人表示研究设备和实验条件的欠缺,20.1%的人表示研究能力不足,10.6%的人表示时间和精力不够,5.7%的人表示没有研究兴趣。说明研究经费和研究设备的短缺也成为制约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因素。

四、建议

1.要统筹考察研究生学习动机,培养研究生学术精神

研究生问题意识缺失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直接原因是研究生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研究生注意力游离于专业学术之外,专业学术求知欲弱化,学科专业问题意识缺失。因此,提升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两方面下功夫:首先,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要统筹考察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把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选拔出来,同时注重招收有实践经历的研究生,为提升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奠定优秀的生源基础。其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培养研究生为学术而奋力拼搏的精神和意志。

2.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是提升研究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基础理论不扎实、学科专业知识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完善是研究生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残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是研究生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知识越丰富个体发现或提出的问题越多,所提问题的水平也越高。对学术型研究生来说,一定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认知结构是形成问题意识的重要基础,只有把握知识体系,才可能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前瞻性的领悟,“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因此,提升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加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为提升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没有设置研究方法的课程,相当多的研究生特别是文科类研究生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纳伊曼认为:“今天所教授的80%以上的知识都应该是放在科学方法论、教学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以及分析事实和综合事实的能力上”[2]。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要增设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向研究生系统地介绍科研的知识和方法。如美国文科硕士生修读的12门课程中,有3门是科学研究方法,1门是社科研究方法论,2门是数理统计方法。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3.为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

科学实践是研究生主动学习,拓展知识面,提升问题意识的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是科研实践的重要平台。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参加课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都比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要切实提升研究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严格选拔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承担了科研项目的老师担任导师,积极鼓励导师为研究生提供参与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其次,要加大国家、省和学校三级对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的广度和力度,让研究生真正在科研实践中提升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再次,要结合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扩大知识面,观察分析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第四,学校教师应积极运用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探究式、问题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为研究生创造激发思考,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学习环境。

[1]刘鑫红.浅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53.

[2]蒋 冲.全面职业教育思想对会计本科教育的启示[J].财会通讯,2012(5):41.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研究生学术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44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4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