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玲,陈 新,余国锋
(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重庆400080)
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78例,均为我院2009年2月至20l2年8月收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19~66岁,平均36.2岁;病程6~72h;轻症急性胰腺炎27例,重症11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2~75岁,平均41.5岁;病程5~68h;轻症急性胰腺炎26例,重症1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按《内科学》诊断标准[1]。轻症有剧烈而持续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轻度发热、上腹部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同时有血清淀粉酶和(或)尿淀粉酶显著升高,排除其他急腹症;重症除具备轻症急性胰腺炎的症状体征外,且具有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脓肿)和(或)器官衰竭。
两组均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①禁饮食、胃肠减压及吸氧。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或注射用头孢哌铜2g、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1日2次,甲硝唑100mL,3~8天)。③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④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⑤抑制胃酸分泌(奥美拉唑40mg 静脉输液、每日2次、3~8天)及抑制胰腺分泌(奥曲肽 25~50μg/h、持续泵入3~5天)等。
治疗组加用复方大承气汤深部结肠保留灌肠。厚朴20g,炒莱菔子20g,枳壳15g,桃仁9g,赤芍15g,大黄15g,芒硝12g。水煎去渣,浓煎成300mL分装为150mL 2袋,放置至室温,装入250mL一次性灌肠袋,灌肠管涂液体石蜡油润滑,排空大小便后,缓慢从肛门插入直肠40~50cm,调节滴速约100滴/min,嘱尽量不要排便,保留30min,每日2次,连续5~7d。
观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症状消失时间,进食时间和平均住院日,血白细胞、血淀粉酶、脂肪酶、血糖等变化。
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主要指标恢复时间见表1。
表1 两组主要指标恢复时间比较(d)
两组血淀粉酶、血脂肪酶、血白细胞、血糖见表2。
表2 两组血淀粉酶、血脂肪酶、血白细胞、血糖比较()
表2 两组血淀粉酶、血脂肪酶、血白细胞、血糖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实验室指标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血淀粉酶(IU/L)血脂肪酶(U/L)血白细胞(109/L)血糖(mmol/L)226.6 ±122.5*270.4±96.5*11.25±2.78*9.68±1.36 962.6±302.0 1023.7±386.1 16.24±3.89 13.56±6.14 122.3±75.3*206.4±65.3*11.37±3.12*9.12±2.25 982.6±280.3 954.2±232.7 14.37±3.69 12.63±7.02
急性胰腺炎属中医“腹痛 、“胆胀”、“胁痛”范畴。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蕴或胆腑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脾胃肠功能失调,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所致。病机为气机郁滞,湿(实)热蕴结,腑气不通。治应通腑泄热、急下存阴为主,佐以疏肝行气、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活血化瘀。
复方大承气汤中大黄清热利湿、解毒通腑、行气活血,可抑制胰腺分泌胰激肽释放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弹性蛋白酶,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肠壁通透性,维护肠道屏障功能,疏通肝内胆小管、松弛Oddig括约肌,增强胆管舒缩功能,清除氧自由基,防治细菌易位,有抗炎及改善循环、防止微血栓等作用[2-5]。芒硝泻火解毒、清肠通便、润燥软坚,能清除肠道燥热实积,降低肠管压力,改善胰腺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腹内炎症及胰腺、肠壁水肿,防止腹腔炎性包块和假性囊肿等并发症,与大黄合用可增强峻下之功[6];厚朴燥湿导滞、下气除满,可兴奋胃肠运动及改善胃肠运动抑制,有抗菌作用。枳实能消痞破结。莱菔子下气除胀、消食,具促进肠蠕动、提高胃肠道推进率、解除肠麻痹、排出肠道内大量积滞、毒性物质和清除肠道内细菌的作用。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提取液能抑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赤芍清热凉血、散淤镇痛,可扩张胰腺组织中的血管,改善坏死区局部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并可保护细胞壁,调节组织修复与再生[7]。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复方大承气汤深部结肠灌肠,能增加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和在肠道内的有效吸收面积,更好的使药物发挥作用。
中药灌肠治疗优点为可减轻药物内服引起胃肠道不适,避免因进食药物而刺激胃酸分泌,从而可以减少胰液分泌[8],不受胃、十二指肠各种消化酶和pH值的影响,给药途径简便,作用迅速,疗效较好,无不良反应。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9-475.
[2]陈祥建,曾其强,王海斌,等.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价值的系统评价[J].医药导报,2008,27(5):549-552.
[3]李建生,程龙.中医药对肠道细菌易位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6(6):47-49.
[4]高秀华,李必瑾,乔艳.急性重症胰腺炎生大黄两种治疗途径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2008,14(12):1397-1399.
[5]孙念峰,张建良.老年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2):126-129.
[6]张喜平,王英.中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机制与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4):412-416.
[7]张春梅,杨福东,王洪京.中药高位保留灌肠配合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0):656-657.
[8]张美云.中药灌肠配合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33例临床观察[I].河北中医,2010,32(12):55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