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定建
(重庆市荣昌县中医院,重庆 荣昌 402460)
近年来,笔者自拟益脾理肠汤治疗慢性结肠炎脾胃虚弱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共70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武冈市中医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3~69岁,平均(51.7±11.5)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28.9±7.8)个月;大便每天3~7次,每天平均(5.0±1.4)次。对照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35~68岁,平均(52.8±12.3)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30.1±8.1)个月;大便每天3~8次,每天平均(5.2±1.8)次。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大便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①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左下腹疼痛、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②结肠镜检示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等炎症表现。重者有多发性糜烂或溃疡,慢性结肠袋囊变浅或消失,可有假息肉或桥型黏膜等。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大便溏薄或脓血便,食少腹胀或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肢体倦怠,神疲乏力。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濡缓。
排除标准:排除细菌性痢疾、肠结核、阿米巴痢疾等,对磺胺类药物过敏、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脑、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禁食酒类、辛辣刺激性食品,生冷油腻食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熬夜等过度疲劳行为和精神过度紧张。
治疗组:自拟益脾理肠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茯苓10g,白术10g,白扁豆10g,木香10g,山药15g,砂仁6g,薏苡仁10g,当归10g,鱼腥草10g,马齿苋10g,甘草6g。便秘者去扁豆、薏苡仁,加火麻仁15g,熟地10g;夹寒湿内盛者加干姜9g,吴茱萸6g,肉豆蔻9g;夹湿热者加蒲公英9g,白头翁9g或白花蛇舌草9g,黄连3g,黄柏9g;夹阴虚证者加熟地10g,五味子5g;夹阳虚者加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夹肝郁者加柴胡10g,香附10g。每日1剂,水煎温服,1日2次。
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0840),初始剂量为1日2~3g,分3~4次口服,无明显不适可渐增至1日4~6g,待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维持量,1日1.5~2g。
两组均治疗2周为一疗程,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对比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结肠镜检查结果3项指标的变化,以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显效:腹泻腹痛、黏液便或便秘、肢倦乏力等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每天1~2次、质地不软不硬,结肠镜复查示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灶已经形成瘢痕。有效:症状基本消失,便次较治疗前减少、质软或稍硬但不结,结肠镜复查示肠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症状、结肠镜复查无改善或反加重。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治疗组1例出现恶心呕吐,纳食减少,1例腹胀便秘;对照组有5例出现斑疹,7例出现呕吐,纳食减少,腹泻的不良反应现象。因不良反应均较轻,减量维持治疗后反应减轻,不影响继续治疗。
两组治疗有效的53例随访3个月,治疗组31例有8例病情加重或复发,复发率25.8%。对照组22例有13例病情加重或复发,复发率59.1%。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194,P<0.05)。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反复发作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以腹痛腹泻,便次增多,黏液脓血便或便秘,结肠镜检示不同程度的肠黏膜炎症病灶为主要特征。近年关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刘占举[4]证实CD45RBhighCD4+幼稚T细胞可诱导SCID小鼠发生慢性结肠炎。目前西医多用如柳氮磺吡啶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或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消炎,用思密达等止泻,用美常安、思连康等调整肠道内菌群等对症治疗为主。但长期用抗生素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引发伪膜性肠炎而加重症状,且长时间运用西药也易损伤肝肾功能。
慢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湿胜则濡泻”《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5]治疗应清热解毒、除湿止泻以治标,补脾胃以治本。益脾理肠汤是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研究表明,参苓白术散[6,7]对肠管收缩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抑制作用占优势,且具有保护消化道黏膜的作用[8]。鱼腥草、马齿苋、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对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G-杆菌有一定杀灭或抑制作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山药健脾益气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止泻。木香、砂仁行气导滞。当归活血养血,化瘀补虚。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炎愈疡、健脾养胃、扶正驱邪、益肠止泻之功,故治疗慢性结肠炎脾胃虚弱型,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29.
[4]刘占举.CD45RBhighCD4+幼稚T细胞诱导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型小鼠慢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1(5):815-817.
[5]严世芸.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
[6]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5.
[7]李飞.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95.
[8]李江,李向波,唐尚有.参芩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70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