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2014-07-10 08:30李建美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消费性电子产品

李建美

消费性电子产品与一般日常用品或生产设备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购置是不能用来增加生产力的,它只能用来增加生活乐趣或其他娱乐功能,日常生活缺少了消费性电子产品不会造成阻碍,但某些消费性电子产品却可以增加生活的便利性。消费性电子产品的产值,通常与经济景气的成长成正比,即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成正比。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应用范围广泛,并不以某一特定范围的应用领域为主,由于它针对的是消费者的偏好和追求流行的趋势,造成消费性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

消费性电子产品类别繁多。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音乐、声音、影像、视讯,都依赖于它来传播。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促使越来越多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出现。就台湾而言,消费性电子产业主要包括视讯产业、音讯产业、电子玩具产业,以及其他属于个人及家庭所拥有的电子产品。

消费性电子产业是台湾建立最早的电子工业。在台湾整体电子工业中,它独领风骚数十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消费性电子产业仍是台湾“十大新兴工业”之一,但不论是其产值还是出口值都呈现递减趋势。近年来,台湾加快了消费性电子工业的调整步伐,以期再现昔日的黄金时期。

一、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历程

1.20世纪60年代起步,1987年世界排名第7位

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伴随着台湾出口加工区(高雄、南梓、台中) 的发展而崛起。一方面,消费性产业是出口加工区最大规模的产业;另一方面,台湾的消费性电子产业是通过装配加工、技术引进逐步形成的。就产品而言,1961年台湾大同电子公司推出了台湾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1964年台湾开始生产黑白电视机;1969年开始生产彩色电视机。这三大块基本构成了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是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包括洗衣机、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的门类不断增多,而且创造了台湾电子工业的两个50%。从1978年的统计数字看,一是消费性电子产业的产值占台湾电子工业总产值的50%;二是台湾出口加工区出口总值的50%是消费性电子产品。这一时期,彩电业发展最快,在整个70年代,其年均增长率为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消费性电子产业原来的发展惯性,加上受到台湾资讯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促成了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的持续增长。至80年代中期,台湾消费性工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总产值世界排名第7(1987年)。其中,有“十大”家电产品在世界市场名列前茅,即组合音响、收录放音机、电子钟表、电视机、录放影机、汽车音响、电唱机及唱盘、CD、电子乐器。

造成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不断扩张的宏观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先是组装加工,为承接OEM订单积累了基础;OEM的发展又推动了产业规模的扩大;消费性电子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台湾电子工业的发展。这些发展与变化无疑推动并加速台湾经济的发展。

从微观层面观察,可以看到,与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同步进行的,是台湾电子企业,特别是家电厂家的数量有惊人的增长。据“台湾电子厂商名录”统计,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的电子工业生产厂家已发展到5500多家,其生产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厂家占l/3。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公司,如大同、声宝、金宝、济业、歌林、台湾松下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崛起,并获得迅猛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产值开始逐年递减,1997年被挤出世界前10名

20世纪90年代,台湾消费性电子业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从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的产值变化来看,1991年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的总产值近700亿元(新台币,下同),1996年降为405亿元,1998年再降为336亿元,缩水近二分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岛内产量递减。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总产值年均减少13%。1996年至1998年年均减少11%。其中最突出的原因,一是电视机的制造被韩国超过,二是被视为最有发展前途的空调的产值下降了一半。

(2)出口份额大幅减少。电子产品是台湾出口的主力产品,历来都占台湾出口总额的5成以上。在台湾整体电子产品的出口额中,消费性电子产品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1998年约占16%。

(3)在对外竞争方面,台湾在世界消费性电子生产中的地位直线下跌。1997年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在世界的排名已下跌到第14。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台湾家电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减弱。

一方面,台湾家电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东南亚地区,而台湾的劳动成本又高于东南亚地区。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消费性电子业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近似于起飞。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马来西亚。当台湾消费性电子业在世界排名节节下落的同时,马来西亚的家电业却直线上升,1998年它在世界的排名仅次于日本,居第2位。

另一方面,缺少自有技术。这与台湾消费性产业的特点息息相关。其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厂家数量多,且主要是中小企业。在开发自有技术方面,在资金与人才两方面,均不易达到科技研究发展所需的临界规模。因此,长期以来,特别是关键技术与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以彩色电视而言,彩色电视制造成本,CRT占41%,主要由日本进口,其它零部件自日本进口也高达67%。二是台湾家电厂商发展的背景大致接近,且产品结构趋同。三是岛内市场狭小,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有限。因此,家电产品一直属于岛内市场价格战最频繁、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而价格战的结果是产业利润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企业生存,台湾家电厂家纷纷外移。

除了上述因素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加速了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在消费市场中,传统家电产品的需求已趋成熟,增长趋于饱和。这些变化也是影响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期再现黄金时期

为了走出消费性电子产业的困境,近年来台湾业界大刀阔斧地调整消费性电子产业的经营活动,以期再现“黄金时期”。

(1)以“三化”为导向,发展新消费性电子产品。所谓“三化”即数字化、生态化、网络化。台湾期望以此为方向,推进传统家电向“信息家电”、“生态家电”和系统整合方面转移。基于此目标,台湾选择了12项产品包括高清晰度电视、卫星数码电视接收机、数字网络电视接收机、数码音讯广播接收机、数码录影机、DVD、可复写式光碟机、数码摄放影机等作为现阶段的重点发展领域。从近年发展情况看,新产品效应日趋明显。

(2)加大研发投入,以“高画质视讯发展计划”、“数码与互动技术的发展计划”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台湾实施这些研发计划的战略目标是,通过产学合作的形式,整合科技资源,掌握自有的技术。台湾业者认为,要在新消费电子领域占一席之地,必须拥有自有技术,否则难以摆脱长期依赖日本技术的阴影。就“数码与互动技术的发展计划”而言,近3年以来,仅企业界的研发投入经费每年都在5亿元以上。

(3)加强与日本和欧美跨国公司的业务合作,利用对方的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优势拓展市场。诸如台湾的大同、声宝、东元、宏碁等以“股权购买”、“策略联姻”、“供需结盟”等形式,与欧美跨国公司进行信息家电的合作。其中,合资办企业的比例趋于上升。例如,日立公司以DVD关键技术的“承载器”转让,宏碁集团与日立公司合资成立宏电公司。

(4)调整产业组织,构建产业供应链。近年来台湾产业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产业供应链的兴起。即以主导厂商主动领头,吸引中下游零件供应商,以及上游原料厂形成新的供应链。在供应链的合作关系上有两种形态,一是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另一种是松散型的合作关系。不管哪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产业供应链竞争取代以往的“单一企业”竞争。

综上分析,台湾家电产业转型的主导趋势,是家电产品走向3C整合。在迎接网络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家电产品、信息产品、通讯产品的分界日益模糊,三者之间的交融日益密切,这已是家电产业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同时,由于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是现阶段台湾的相对强项,因此,台湾家电产业的转型将对台湾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消费性电子产业的崛起

台湾拓墣产业研究所认为,2000年以后因特网快速广泛的普及,信息产业进入后PC时代,此时3C产品(信息、通讯、消费性电子)整合态势开始出现。2003年下半年起,日渐成熟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可以说是带领全球经济向上攀升的关键。如数码相机、数字激光视盘机、液晶平面电视等,虽在过去分属不同层面的产品型态,但都不约而同炒热了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

(1)IT产业典范转移

由于数字家庭概念的兴起,信息硬件(IT)厂商早已锁定家用消费市场,以期及早卡位,抢攻未来数字家庭商机。PC大厂试图将PC已具备的强大运算效能,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与个人家庭生活结合,再利用家中既有的视听娱乐设备作为输出的接口,引领数字家庭概念兴起。而在数字风潮、3C整合趋势更加具体明朗化,以及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下,信息硬件厂商正纷纷跨足消费性电子产品领域,另一波产业重整与新变革正在酝酿中。

信息家电(IA)结合多媒体影音、通讯及数据储存于一机的产品是未来发展趋势。台湾拓墣产业研究所认为,未来台湾信息硬件(IT)厂商,将面临低价抢单和毛利下滑现象,唯有朝消费性电子产品方面多角化发展。

(2)IA产业的崛起

2000年起全球PC市场出现发展瓶颈,网络应用普及状况下,通讯网络相关技术成为发展后PC时代信息产品的竞争优势。许多信息厂商开始结合通讯及网络相关技术,大规模投入后PC时代的信息家电(Information Appliance;简称IA)相关产品,如个人用智能型移动电话、可连网游戏机等。而以数字家庭为中心,结合家庭网络及各项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概念也已逐渐成形,可见未来仍是以消费性电子产品为发展趋势。由于各类IA产品功能多所重迭,其产业定义与范围因而有所不同。

根据台湾资策会对IA特有五大特性——连接网络、移动性、易于使用、家电质量,以及低价位的定义,也形塑了它自身的产业价值链与范畴。投入IA产业的厂商,必须有能力提供整合五大特性的产品,亦即掌握关键技术、零组件与产品设计。

配合着全球信息家电市场的蓬勃发展,信息家电(IA)产业也一同获得高度成长,然而众多厂商看好信息家电市场的未来前景而纷纷投入,也让信息家电产业中厂商竞争格外激烈。其中影响未来的几个重要关键,将会是在标准规格的发展、关键零组件的供应、厂商间的策略联盟、品牌经营与中国大陆生产制造等几个议题。

(3)e-Home概念成型

e-Home观念在最近几年开始成型,主要在于通过相关设备以及家庭网络环境的建置,提供人们在家更方便、更具自主性以及更安全的居家生活。目前数字家庭对于功能的要求一般分为娱乐、工作、通讯、控制等四大类,娱乐功能主要是以电视机为核心,包括周边的影音播放、游戏机等设备。工作类功能则是以PC为核心,包括周边的打印机、扫描仪等。通讯是以网络为核心,包括对讲机、网关等。控制类功能则是一般电灯、冷气、冰箱等的控制。

随着数字化的趋势,台湾消费性电子产品已经由传统的3C进入4C时代:电脑、通讯、消费性电子、汽车。电脑及通讯产品因为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没有将其划分到消费性电子产品范围内,但随着电脑及通讯产品的附加娱乐功能越来越多,甚至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已经完全考量其娱乐效果时,电脑、通讯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致使未来所有的电子产品已经几乎可以分类为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范围内,消费性电子产品在今日消费者的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技术不断进步,加上各种产品越来越讲求多功能与便利,带动众多电子产品的需求。在喇叭方面,各产品以不同音效吸引消费者,像是杜比环绕音效、3D音效、重低音等,更有岛内企业推出无线喇叭,显示无线喇叭俨然成为喇叭的下一个潮流。电视方面,从最开始的传统电视机、液晶电视、大尺寸电视、3D电视,一直到超高清4K电视的崛起。此外,近年来随着民众越趋注重生活安全以及生活水准的提升,摄像机与监控系统需求的增长,尤其在网络摄像机(IP Camera)的需求持续增长,主要因为网络视讯监控系统拥有较高的扩展性、易于远端存取、影像清晰且便利,提供民众高效益的监控平台。

2013年台湾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TOP10业者总营收达新台币1067亿元,相较2012年小幅增长4%。而观察近5年来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TOP10业者的总营收,仅有2011年衰退高达50.16%外,其余年度皆呈现增长现象,显示该产业仍有发展空间。

在台湾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TOP10业者中,瑞轩科技、纬创资通、台湾松下电器、佳世达科技与大同公司近5年来皆维持在前10名内。近两年来虽然瑞轩科技公司维持在TOP1,但近两年来业绩皆呈现衰退,且2011年衰退幅度高达36%。而在电视机不断推陈出新的趋势下,该公司转投资品VIZIO牌产品销售持续扩展,且大尺寸电视策略奏效,2013年液晶电视增长10%,销售量达600万至630万台。而近两年皆呈现增长的企业有台湾松下电器、美隆工业与声宝公司,其中美隆工业公司营收从2010年的新台币34.5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新台币44.1亿元,但整体毛利偏低。而声宝公司为了提升全球化竞争,从家电制造业转型为服务型家电业,同时销售声宝(SAMPO)、日本夏普(SHARP)、大陆TCL及美国惠而浦等品牌家电,并希望藉由服务及物流创造业绩。彩富电子公司为2012年增长幅度最高的厂商,约为52.15%,主要系受惠于网络摄像机需求的增长,且该公司表示,2013年该公司的网络摄像机销售量持续增长,约达25万支,年增率逾30%。

二、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在全球的地位

科技业是台湾的主导产业,其中台湾的电子产业全球领先。台湾电子产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通过产业技术的转移、海外归台学者的参与、硅谷人脉的建立,逐渐掌握技术能力,在制造与管理上取得成本优势,进而在几次产业循环后,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供应商,共有62家企业名列全球科技500强。

三、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的竞争优势

1.Timing助力台湾科技业起步

台湾电子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由美、日通过技术转移、产能转移开始发展,海外学者归台参与从而建立了与硅谷的人脉,逐渐掌握了技术能力。由于在制造和管理上取得了成本优势,进而在几次产业循环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供应商。

台湾在电子产业发展历程中,海外归台学者的参与、与硅谷深厚的人脉关系是台湾电子制造进入国际产业链的关键因素。而90年代以后计算机以及2000年以后手机的高速发展,为台湾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发展背景。

2.多个领域为全球最大供应商

在电子产业制造中,台湾在多项终端产品及供应链上为全球最大供应商。如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WLAN、xDSL等;在供应链上,包括PCB、MB、Panel、机壳、部分IC晶片等也是全球第一的制造商,如Foundry的台积电、封测的日月光、以太网芯片的瑞昱等。

3.品牌经营尚需着力

台湾在建立了技术和制造优势后,力图向品牌经营挺进。近几年企业触角更伸向世界,着力建立本土品牌,如笔记本电脑的Acer、MB的华硕、智能手机的宏达电、网络设备的友讯等。然而,品牌之路并非坦途,台湾企业在品牌建设上也遇到了瓶颈,上述几家公司均是找到了细分市场的突破口从而成为全球性的品牌。

4.集团整合

在集团垂直整合上,从过去专营单一产品扩大至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创造企业在成本、研发和采购等方面的优势,例如鸿海的上下游一体化。在集团水平整合上,集团横跨多个领域,使零组件或整机制造厂商扩大营运范围,增加成长动力,例如鸿海的产品范围从PC到消费电子再到通讯产品。

四、两岸消费性电子产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十余年之间,长江三角洲取代珠江三角洲成为另一个台资企业高密集出现之处。昆山、苏州、无锡与南京等地依靠着上海,逐渐打造起IT制造聚落。

根据“台湾工业总会”数据显示,1993年,台商在广东和福建两省的投资占大陆投资总额的48%,而江苏和上海两地为26%。但是到了2012年,数字却逆转,广东与福建两省只占到28%,而后者则升至55%。“经济部”投审会统计,从总量来看,2012年选择江苏、浙江与上海为投资地区的台资,已经占到对大陆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

如今整个长江三角洲已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约占中国大陆30%的产值比重,其中全球重要的信息厂商皆在长三角地区设立生产基地。笔记本电脑代工龙头广达在松江、华宇在吴江、仁宝在昆山,而液晶面板厂友达与华映分别在苏州与吴江设立后段组装厂,富士康亦在昆山地区拥有超过3万人的手机制造基地。

目前台湾前二十大电子类股上市公司中已有17家落户长三角,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公司有九家在此投资。靠着台资电子公司的努力,长三角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从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刷线路板、电子零组件、以及计算机显示器到整机生产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海到苏州,一直到南京这条科技长廊则建构涵盖主板、液晶显示器、计算机周边产品、桌面计算机与笔记本电脑等信息产品产业聚落,以及软件技术的新兴研发中心。

几乎台湾整条信息产业链都已在长三角复制,台湾骄傲的信息产业链则在崩解当中。从近十年新竹科学园区的营收比重来看,台湾电子业的重心已往上游的半导体业集中。

1995年,半导体业占竹科总营业额的49.5%,到了2012年,提升至69.3%;另一方面,园区内光电产业的营业额也快速增加,近10年平均年增30%。比重减少最多的则是计算机及周边产业。台湾电子业的重心朝技术更为密集、资本更为密集的领域前进,这正是目前长三角最缺的一块版图——半导体产业聚落。

因此,中国大陆积极扶植长三角地区的半导体产业,给予各种优惠补贴,在2001年至2013年间,长三角地区IC产业规模都保持30%以上成长,这些成果与国际半导体大厂将封装测试厂设于长三角地区,以及中芯和宏力等晶圆代工厂的快速成长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芯片设计厂商目前亦达到600余家,比2000年增长10倍,多集中在消费性电子、通讯以及芯片卡领域,这些都是中国大陆极力扶持的项目。

两岸消费性电子产业合作及交流会于2009年12月9日在台北举行,与会两岸业者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以共建针对环渤海地区这一重要消费性电子市场的产业交流与合作平台。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有关负责人和海尔集团、汉王科技、北京百脑汇等企业代表,与台北县电脑商业同业公会、工业研究院等台湾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企业的代表共200余人与会。两岸业界就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现况及趋势,消费性电子产业标准、法规、品牌和两岸消费性电子合作愿景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现场展示了汉王科技的电子书、工研院的软性电子纸等消费性电子产品,并安排两岸厂商进行商业洽谈。

会议由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大连市半导体行业协会、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和台北县电脑公会、台湾工研院、台北内湖科技园区发展协会、台湾光电与半导体设备产业协会共同主办。

台北县电脑公会负责人表示,环渤海地区是大陆重要发展区域之一,拥有多项天然地理资源、便利的交通及雄厚的工业和科技基础。台湾厂商可在此地区发展进而深度布局大陆市场,并期望携手开拓全球商机。

猜你喜欢
消费性电子产品
由“消费性”阅读走向“生产性”阅读
——“习作单元”阅读文的教学指向
“新主流”引领下的现实拓展、多元类型与“想象力消费”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网络文学评价中的两个倾向性问题
帮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迷恋
我国小型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模式
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电子产品利弊说
意法半导体(ST)推出市场上最小的单片双通道滤波器,有效简化消费性电子和物联网装置的ZigBee®遥控器设计
学龄前儿童电子产品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