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霖++张起燕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3年,台湾农业管理部门在推动“新价值链农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农产品外销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在弹性配置与运用资源、调整耕作制度、活化休耕地、结合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再生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果。
活化休耕农地
为维护岛内粮食安全,自2013年起实施“调整耕作制度活化农地计划”,鼓励休耕地复耕种植进口替代、外销潜力等作物。全年两个期作申报休耕面积11.2万公顷,比2011年减少8.8万公顷;申报转(契)作作物12.5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5.3万公顷;另连续休耕农地4.8万,已复耕3.1万公顷,活化65%。初步统计2013年复耕各项农作物增加整体产值达178.4亿元(新台币,下同)。另外继续推行“小地主大佃农”政策,至2013年底,大佃农总经营面积已达13,187公顷,每户平均经营规模达8.4公顷,较一般农户平均农地面积1.1公顷扩大7.6倍,计划到2020年实现粮食自主率达40%的目标。
弹性调整农地利用管理
因应农业多元化发展,台湾农业管理部门跳脱传统防弊管理思维,调整农地利用及管理措施,将农地利用由过去以“生产”为主调整为从“价值链”观念活化利用,于2013年修正“农业用地作农业使用认定及核发证明办法”、“农业主管机关同意农业用地变更使用审查作业要点”及“申请农业用地作农业设施容许使用审查办法”等三项法规。
修正重点包括:以价值链及配合新技术发展,容许如植物工场及放宽部分农业设施之高度使用限制等;赋予专区土地经规划得弹性使用;鼓励运用绿能设施于严重地层下陷地区等边际土地设置;调整特定农业区变更不再以农地重划为判断依据。
结合产业推动农村再生
为提升农业发展竞争能力,台湾农业管理部门积极强化产业辅导机制,将“农村再生培根计划”列入产业培训课程。截至2013年12月底,“培根计划”已累计在2149个农村社区开展进行,13,802人次参与培训,达全台湾农村社区数的一半;累计已有360个社区提出自己的农村再生计划,通过协助农村再生社区发展农产加工品、当地风味美食、品牌行销、农村体验活动等,循序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农村再生社区建设,改善了岛内乡村基础生产条件与生活机能,累计有1260个社区受益。
培育青年农民
台湾“农委会”通过专案辅导岛内青年农民,截至2013年5月,完成遴选100位青年,平均年龄33岁,向其提供为期两年的经营管理与产销辅导,并给予贷款或设备补助;另外,还构建农村青年农民本地交流辅导机制,已有600余人被纳入辅导机制,营造当地支持、辅导与互助环境。
推动农业加值与农产品外销
在农产品外销方面,2013年台湾农产品出口值约50.7亿美元,其中台湾鲷鱼、释迦、芒果、鸡肉及茶叶等品项出口值增加幅度均超过100万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已成为台湾农产品外销第一大市场。2013年台湾农产外销大陆9.1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6.1%。两岸农产品贸易逆差由ECFA签署前(2009年)的1.9亿美元逐年缩减,2013年转为顺差1451万美元。
继2013年6月21日与大陆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后,台当局于同年7月10日与新西兰签署台新经济合作协定,以及同年11月7日与新加坡签署台新经济伙伴协定,为台湾争取到稻米、大蒜、红豆、干香菇等多项关税配额产品排除降税,以及对鹿茸、液态奶采取关税配额,协助台湾观赏鱼等水产品及兰花、芒果等优质农产品外销新西兰与新加坡的商机,并以新加坡为中转基地,开拓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其他市场。
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
台湾农业管理部门辅导农业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布局、技术评价及契约咨询,2013年取得专利31项与植物品种权37项,促成首次技术转让123件,研发成果收入达8412万元,比2012年增长10%。例如台湾科技人员研发的家蚕猪瘟E2疫苗生产等多项技术,吸引德商罗曼公司签约并投资建厂,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开发的猪霉浆菌肺炎疫苗成功技术也转让给罗曼公司;另外,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套装等项目已在海外进行实施评估,将进一步把台湾农业技术及服务延伸至全球市场。
推展休闲农业
为提供友善产业发展环境,台湾“农委会”于2013年7月修正发布“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将休闲农业设施设置面积上限由10%放宽为20%,并以“本地尝鲜、体验自然”为主轴,整合岛内休闲农场、“田妈妈特色料理”、海岸休闲渔业、渔港游艇码头、森林园区等区域,开发品尝食材、自然旅行等游程,并提供多语种农业旅游资讯服务,强化与观光及旅运业异业合作及参与国际旅展,提升休闲区域服务品质与接待境外游客能力。
据统计,2013年前往台湾各地农村休闲旅游者约2000万人次(其中岛外游客约26万人次),创造产值达100亿元。另外,搭乘娱乐渔业渔船、参访渔业庆典活动、鱼货直销中心、渔港及渔村旅游等约876万人次,产值近26亿元。推广森林生态旅游,开发花莲大农大富、嘉义东石鳌鼓、屏东林后四林等三处大型平地森林园区,完成各园区整体规划,至2013年12月底,接待游客人数达115万人次;18处森林游乐区、8处自然教育中心及步道接待游客约414万人次。
2014年工作计划
台当局各管理部门计划在2014年7月做好加入TPP的基本准备工作。由于台湾的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于多数TPP成员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农业大国十分不利,如何化解贸易自由化对台湾农业的威胁与压力,通过积极调整,发展大而优、小而美的产业,建立台湾农业品牌,推动“自由经济示范区-农业加值”方案,发展高价值、高科技及外销导向产业,引领农业国际化,进一步开拓全球商机,扩大农业价值,并结合农村再生发展当地特色产业,鼓励“地产地消”,与进口产品作市场区隔,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课题。endprint
推动“自由经济示范区-农业加值”方案
台湾行政部门已于2013年8月16日批准推动“自由经济示范区”计划,将“农业加值”列为第一阶段五大产业之一。台湾农业管理部门决定以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为发展主轴,通过示范区“境内关外”环境,以“前店后厂”模式运营。截至2013年12月底,已批准14家企业入驻申请,投资总额达17.5亿元,希望形成动物疫苗、观赏鱼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聚落。
台湾“农委会”主动修改了“农业主管机关同意农业用地变更使用审查作业要点”及“非都市土地申请变更作为兴建农产食品加工厂所及设施使用事业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从2013年7月至12月底,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共有14家厂商获准进驻,投资生物科技(含动物疫苗)、农业设备、机能性食品、畜产加工及观赏水族生物及其周边产品等,总投资达新台币17.5亿元。预计园区年总产值将由2013年的40亿元增长为2014年的50亿元,并有助于接轨国际市场、推广台湾品牌,提高岛内农民收益与创造就业机会。
农业科技产业全球运筹
为发展以科技为后盾、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价值农业,加速农业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及国际化,实行台湾农业科技产业全球运筹的目标,台湾农业管理部门也制定出一系列推动策略。
2014年1月1日,台湾农业科技研究院(简称农科院)正式成立,院址设在新竹市香山区,其中整合并入了原台湾“农委会”所属各试验改良场所、“农委会”农业科技产业策进办公室、“农委会”农科事业化促进办公室及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推动办公室,以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等应用研究机构,包括大量具备科技成果商品化及产业化经验的专家型人才,今后依整体业务发展所需,继续设立或扩充研发机构、产业策进机构,逐步扩充技术人力或育成团队,以促使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与产业化。
新设立的台湾农科院将主要借鉴工研院的运营模式,运用财团法人的灵活组织机制,引进跨领域人才及其他产业成功经验,扮演连接学术研究界与产业界的产业化“桥梁”角色,主要任务是谋划潜力亮点产业的全球定位及发展策略,从知识产权布局观念入手,构建产品及技术发展路线图,强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平台,加速研发成果的商品化应用,承接试验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或与该机构合作,将研发成果进一步加值运用,包括量产技术开发应用、标准规格订定、实用性评估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布局、品牌设计及市场营销等,并辅导岛内企业承接,进而商品化、产业化,加速发展农业新创事业及国际化,以达成“打造农业科技产业成为台湾创新产业,带动农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创全民农业”的目标。
台湾农科院的经费来源除向相关机关申请科研计划及相关产业辅导计划外,还接受公私立机构委托检测服务工作及试验研究计划,以积极加强其业务发展及产业化能量,同时也向产业界提供育成辅导,引进技术、资金及厂商,进一步投资或与科技农企业合作,扩大台湾农业科技产业规模。
自2014年至 2017年,已选定具有国际竞争发展潜力的动物疫苗、饲料添加物、生物农药、检测检验技术、石斑鱼养殖场及观赏鱼与周边产品等6项农业科技亮点产业,以农科院为运筹平台,以“产业出题、学研解题”模式,补强产业链技术缺口,为台湾农业企业、农民团体及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商品化及产业化服务。另外,农科院将与屏东农业生物技术园区结合,引进国外技术、资金或厂商,整合国内外技术,强化科技农企业研发能量,加速产业技术商品化,建立科技农业企业的成功发展模式 ,形成产业聚落,引导农业科技产业创新、提升产业动能,协助岛内企业拓展国际销售市场,进行全球招商,吸引创投基金投资新创事业推动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加值运用与全球布局,逐步显现各项产业化效益,以农业企业带动农业创新加值,强化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呈现崭新的“年轻化、高竞争力且所得稳定”的科技产业面貌。
另外,还将以农科院作为产业策进平台,结合“农委会”所属试验改良场所及各学术研究机构,共同执行“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全球运筹计划”及“商品化与产业化环境建构计划”。目前台湾各试验研究机构每年均有100多项研发成果技术转让给岛内企业承接应用,2013年技转收入达到8,412万元。预计农科院顺利运作后,相关知识产权收入或新创事业产值更将大幅提升。
以动物用疫苗为例,2014年至2017年将引进产业投资金额10亿元,技术服务金额1亿元,并采取引入国外大企业设厂、为海外企业代工及自创品牌三种方式,协助岛内动物用疫苗产业升级并拓展海外市场,自2014年至2017年,预计可累计引入疫苗厂资金5600万元参与研发,开发31项产品并提出申请,至少24项产品可取得上市许可,其中12项产品可进入海外市场,获得3400万元转技金。技转项目上市后3年,增加岛内动物用疫苗年产值至少2倍,外销产值增加至少10倍。提升动物用疫苗研发商品化的成功率由目前不到10%提升为60%以上。由于疫苗产品生命周期长达数十年,这些疫苗未来将可创造年产值25亿元。
推动农业创新产业发展
为应对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台湾农业管理部门积极建构“新价值链农业”,对外掌握TPP各成员市场开放的机会,发展台湾具有竞争力或潜力的产业,对内促进传统农业升级,推动“地产地消”,加强农民教育及与消费者沟通,与进口农产品作市场区隔,制定重要产业策略如下:
拓展国际市场,以目标市场进行分析,了解台湾农业的优势与定位,辅导产业以市场需求条件进行研发生产,建立产业聚落以提高规模效益,并依产品市场定位拟定营销策略,开拓销售渠道,建立优质品牌形象,开发东南亚及新西兰、澳大利亚农产品新兴市场,辅导岛内厂商与海外大型企业进行策略联盟,构建长期销售渠道,提升台湾农业国际形象。
促进农业企业升级,强化农业企业体质,在企业经营、产业聚落、技术提升、资金取得等方面予以辅导,并协助其创造新产业模式。在强化经营管理方面,台湾“农委会”所属育成中心将结合农科院育成中心,提供企业设备及技术、资讯、商务等支持,推动农业企业成长为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核心企业,并持续建设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形成产业聚落。endprint
鼓励“地产地消”,强化台湾产品卫生安全,推动产地标示,协助具有生鲜优势的农产品(如台湾产牛肉、猪肉)与冷冻进口农产品形成市场区隔,并坚守不进口瘦肉精猪肉;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推动农民教育,并结合营养午餐、餐厅、食堂等,培育岛内年轻族群对台湾产农产品的消费习惯;通过农村再生计划,结合农村社区与当地产业,发展高品质的农业精品伴手礼、特色餐饮、文化美学或农村旅游产业,打造具有经济活力与生活品质的农(渔)村。
培养农业专区创新加值机制,进行产业与资源串接,强化农渔专区划设与区内核心产业发展,有效整合土地、用水及产业辅导资源的投入,建立安全生产基地,发挥规模与集中效益,以优质、安全形象建立消费者对台湾产农产品的信心,并鼓励青年人、农业组织与企业参与,建立中心卫星体系,掌握市场需求,开拓市场通路,以标准模组稳定质量,将产品变成商品,以跨域合作与创新思维深化加值效益,发展大而优的规模化产业,建构年轻化、有活力、高竞争力且所得稳定的乐活农业。
“黄金廊道农业新方案”及行动计划
2013年12月13日,台湾行政部门批准实施“黄金廊道农业新方案”,计划在彰化县3个乡镇(埤头乡、竹塘乡、溪州乡)与云林县6个乡镇(二仑乡、西螺镇、土库镇、虎尾镇、元长乡、北港镇)高铁沿线左右各1.5公里范围地层下陷地区,针对农业用地8,306公顷为辅导对象,以推广省水农业为主轴,调整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合理用水,活化当地农业资源利用,并强化农业产销辅导与支援,推动现代化农业。计划2013年至2020年总共投入经费34亿元,希望能将廊道区域打造成新型“节水、友善环境、提高农民所得的可持续农业专区”,在节水、节能的技术基础上,规划新农业的产业价值链,有计划地培育智慧农民,提高每一滴水资源的灌溉效益,全方位导入新农业技术,兼顾水土可持续和谐利用。
该方案以“三新”(新技术、新农民、新产业)“二节”(节水、节能)为目标,从生产面、社会面、经济面等多元化角度切入,研拟了四大策略、14项行动措施,来活化当地的农业资源利用,推动创新、省水、节能、可持续、高附加价值的绿色农业永续发展模式,发展低耗水农业,推广旱作及造林、辅导建立高效率灌溉系统及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减少地下水用量,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种植低耗水性进口替代作物(玉米、高粱等),达到粮食自给率40%的目标,提高农民收益,并辅导开发产业价值链,扩大经济规模与人力结构改善,降低成本。未来还将导入节能科技、高效资通讯技术、绿色休闲等来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除传统农产业精致化及多元行销,发展农业旅游,并鼓励民间企业投资,建构省水、节能及跨域结合的农业产业价值链,促进产业多元发展,引领台湾农业持续创新。
该方案在应用新技术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发展农业资讯云计算技术,构建水土资源管理知识库、生产策略资料库和农业休闲平台;导入地理资讯系统(GIS),结合自动化水文遥测、水门远端遥控,对灌溉圳路水量调配做精密管理;推广植物工场:示范性可移动式植物工场,栽培菇类(北虫草)及种苗(含嫁接苗);辅导建置省水畜舍:辅导建置示范型养猪畜舍,应用光电能源、促使畜舍导入废水循环利用等新式养猪饲养系统。
在培养新农民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强化农民学院机制,整合农业研究、教育、推广资源;培育新世代农民利用各种资通讯技术(ICT)载具,灵活运用农业云资源,提升掌握农业相关知识与市场资讯能力,藉以研拟生产计划并促使操作产销管理;推动旱作“小地主大佃农”方式,促使农民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力。
在发展新产业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发展农业旅游:以提升产业发展内涵为前提,结合当地产地特色、文化、地方料理、休闲以及当地发展需求,规划主题式农业旅游行程,8年估计实现8.4万农业旅游人次;促进各项农产品营销宣传及展售活动,与物流体系合作,构建地方农产品多元化营销特色;构建产业价值链,整合有能力的农民团体,成为核心特色产业的经营中心,运用产业加值活动与农民契作成为卫星农场,以标准化产销作业规范与农民形成紧密且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发挥创造核心产业的规模经济优势;推广设施农业,辅导搭配设施内配置滴灌或灌溉带等省水设备,精进耕作方式,生产夏季易受气候影响之作物(如青葱、叶菜),或秋冬季节选择种植高经济性或外销作物(如花卉或彩色甜椒、小果番茄等)。
除“三新二节”外,本行动计划也辅以相关配套农业政策工具,以提升计划推动成效。包括辅导水稻田转旱作、节水管路灌溉、加强农业用水灌溉管理、奖励设置水资源再利用设施,提升农业用水使用效率并节省水资源;推广有机农业、造林、推动农村再生发展省水农业社区,促进农业水土资源和谐利用;促使农民将具竞争力产品发展品牌、加强当地农产品多元行销,有效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强化相关工具研发与资讯调查,提升农民掌握市场资讯能力,以计划型生产降低市场风险。
计划完成后每年可减少抽取地下水约2612万吨,相当半座湖山水库;8年间带动当地周边旅游人数8.4万人次;通过奖励稻农转种省水旱作,设置节水灌溉系统、示范性光电畜舍、移动式植物工场及循环水养殖设施等,推动高科技、节能节水、高经济价值之农产业及技术研发,提升台湾农业竞争力与技术外销;制度化培训新世代农民1650人,培育多元化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提升粮食自给率;投入发展种植进口替代作物的节水农艺技术、育种及高科技农产业聚落,并可兼顾绿色农业可持续经营的示范作用,并进一步带动岛内农业相关的经济动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