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合作的艺术

2014-07-10 21:14拾景玉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4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兵马俑文本

“尊重个性、以学定教、合作交流、活动体验,”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现阶段常态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陈旧,造成学生学习被动,教学过程拖沓无味,课堂教学低效。阅读教学如何改变学与教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学进去”,自信、正确、个性地“讲出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的支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的核心地位,也要重视“教”的导引作用。教学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只有实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下面以《秦兵马俑》一课为例,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以学定教,设计“学习单”

预习是课堂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预习就是在上课以前,要明白自己想学习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一来,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语文老师注重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但不加以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课前预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持续性,达不到真正的预习效果。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要让学生的预习真正发挥作用,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在深入挖掘文本、把握文本最核心的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拟定切实可行的预习单,帮助教师掌握学情,为打造以学定教的课堂提供必要的保障。

《秦兵马俑》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状物类散文,也是大家常说的说明性文章。对于这类文章的教学我们通常会关注到文章的说明方法,但是细读文本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教学价值不是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具体介绍秦兵马俑,而是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了大量的联想,把每一种神态的兵马俑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正是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才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在细读文本,把握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份自主阅读学习单:

1.默读课文4-10自然节,思考并完成表格。

2.阅读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想想所填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 ;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 ;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 ;有的凝视远方, ……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从这份自主阅读学习单中,我们不难看出,以学习单的形式呈现预习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预习要做什么、怎么做,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准确定位学生的认知起点,有助于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后提炼主问题并确定教学对策,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对症下药,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以教导学,推进小组合作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单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预习成果的汇报,而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再提高一个层面的深度教学过程。我在《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中围绕学习单的内容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合作交流每一种兵马俑的个性特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文中圈画出描写兵马俑个性特点的词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提炼出最恰当的关键词进行概括。第二次合作学习是指向语用,聚焦写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作者正是通过虚实结合的写法,才把这些静态的兵马俑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两次合作都直击教学重难点,刚好也是学生学习单中难以把握的内容,这样的小组合作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自然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在这里需要提出来的是,在学生交流讨论后课堂展示环节,“以导促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表现在传递现成的结论,而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激励学生思考上;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引领学生思维从浅表面走向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才会避免小组汇报成为流于形式的展示。

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并非所有的环节都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教师要根据教学价值、学生学情、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才能保证合作的有效性。此外,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关注形式的变化,还应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题材丰富的“课文”组成。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当一篇文章作为教材时,它具有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功能,更肩负着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这篇文本表达方式的重任。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要引导学生领悟和习得文本的言语形式。

语文课离不开“听说读写”,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对文本深入透彻的理解,离不开学生对文章语言深刻细致的品味。如何找到朗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最佳契合点,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聚焦重点段落,引领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少教多学,达成教学目标

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充分的预设。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带给教师的是不安全感。在现代的教育生活中,“安全感”成了教师寻求确定性的合理借口,却成了制约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痼疾。我在执教《秦兵马俑》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这样一次心路的历程。学生在交流“作者是怎样把每种兵马俑介绍得这样个性鲜明,具体生动的?”这个环节时,一个男生脱口而出:“作者把他们当成活人来写了!”在课前的预设中,这部分的教学我是准备聚焦重点段落时再引导学生学习“联想”,可是学生已经说出来了,即使不够准确。那个瞬间,望着后面听课的老师,一种不安全感从心底慢慢升起。瞬间的犹豫后,我及时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学生,随后追问:“你的意思老师明白,你是说作者把这些静态的陶俑写活了,是吗?可是,这是怎样一种方法呢?”追问后,学生说出了“想象”。我庆幸自己没有把学生引到自己预设的教案中去,而是依循学生思维的张弛,以灵动的教育智慧即时调整了教学环节。这一环节的调整,反而因势利导地进入了下一环节聚焦写法的学习,让课堂多一份灵动的生成之美。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是一门合作的艺术,教师只有少教多学,因势利导,才达成教学和教育的双重目标。对于教育而言,学生既是教育的起点,更是教育的归宿。再精妙的设计,若是没有了学生的参与,也会失去光彩。只有关注学生,从儿童立场出发的课堂才是自然、真实、充满灵气和魅力的课堂。同样,学生是未成熟的主体,他们在理解文本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体现少教多学,教学合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思维深化和智慧的生成。

(拾景玉,徐州市民主路小学,2210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兵马俑文本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旅行攻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兵马俑底座学问大(第六站)
兵马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你知道兵马俑的历史吗
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秦兵马俑重心测量及临界地震加速度计算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