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飞飞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与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培养研究
苗飞飞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延安大学1000名大学生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动机、运动项目的选择、投入的时间和频度以及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开展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探求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健康体育;生活方式
科技的进步给现代生活带来诸多实惠和便捷,也让现代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未来,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为其报效祖国提供动力支持和体能保障.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助推大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体魄,提高大学生生命的质量.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康状态.本研究在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意在促进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和谐开展,提升大学生体质和体育文化,探讨建立现代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途径,对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延安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93份,有效问卷972份,有效率97.9%.经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研究要求.运用spss16.0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处理.
2.1 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动机调查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的倾向.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调查统计表 (N=972)
从表1可见,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是较乐观的,其中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人数比例超过了半数.其中男生对于参与课余体育运动锻炼持积极态度的人数明显的高于女生,这可能与学生的性别特征存在一定的联系,男生相对女生来说比较外向、活泼,女生相对比较内敛、稳重.而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不是十分的积极,其中28.6%的女生觉得自身不太喜欢和讨厌体育锻炼,可能由于先天体质较弱或后天出现种种状况而不宜参加运动.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1]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部分选项中所占比例男女生存在一定的差异,集中表现在“强身健体”、“情绪宣泄”、“应对考试”和“社会交往”等四个方面,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主要功能的理解具有一致性.
2.2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行为调查
2.2.1 项目选择情况
课余体育运动锻炼项目是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时所选择的体育活动内容.由表2可知:男生选择足、篮、排等大球类的比例较大,球类项目深受大学生的青睐,特别是男生的青睐.因为球类项目相对其他项目更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合作性等特点,大学生在运动中更能够体会责任感、自信心、团队意识,也能够凸显自身能力,有效促进人的社会化和角色的认知.女生选择乒、羽、网小球类以及艺体类项目的所占比例较大;这种结果与性别上存在的生理差异有直接关系,男生比较喜欢参加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具有新颖、刺激的项目;女生则选择非直接对抗、运动强度较小、动作优美的运动项目.
2.2.2 锻炼的频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调查中,男生的体育运动频度远超出女生,选择“每周3次”的男女生合计为24.1%;选择“1-2次”的男女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8.7%和45.7%;而选择“偶尔1次”和“从不”的选项人数合计为33.9%;总体来看,只有超过60%的大学生能够保证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体育锻炼,但也有近三成的大学生在课余体育运动锻炼中表现消极,从不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为数不多,与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差距甚远.
表2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项目调查统计表
3.1 内涵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生活活动的形式,由生活的行为习惯、生活节奏、生活空间、等组成.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调整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而课余体育活动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贴近现实生活.培养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体质和促进身心健康,无形中增加了人们交往与交流的机会,成为人们传递社会文化过程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确立.
3.2 措施
3.2.1 积极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培养大学生体育骨干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和生力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体育骨干培养工作,事关大学生成才和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形式的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氛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拓宽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与内容,全面实现校园体育竞赛制度化,科学化,模式化,可塑化,全员参与化.课余体育竞赛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尊重竞争与协作,充分展示大学生个性心理,竞争符合在校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比赛中会全力以赴,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对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逐渐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丰富,方法灵活可变.充分发挥大学校园各种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体育组织形式,培养体育骨干,带动全员,吸引与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愉悦身心,促进人的社会化有一定的意义.但活动中鲜有体育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要想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的体质不是靠喊口号、走形势就能起到良好效果的,而是要把全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
3.2.2 编写健身指导手册,构建体育与健康网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对大学生健身运动的科学指导,满足大学生的健身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以大学生为主体,内容贴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锻炼实际,把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汇总编辑成体质健康、体育锻炼、运动营养、康复保健、健身误区、运动处方、日常保健等七个方面的健身知识小册子,旨在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的同时,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体育价值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当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遇到难题时,都可以通过这本指导手册找到解决的办法.
学校可以根据现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成长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在学校网站上设立不同的专栏,内容应尽可能的充实,比如体育欣赏频道、体育健康知识讲座、体育赛事集锦等,可以将健身指导手册的内容放到学校网络媒体上进行浏览,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还可以通过比较研究收集一些国外大学生体质情况的资料,让大学生对自身的体质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通过网络媒体传播,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是较乐观的,其中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人数比例超过了半数.男生对于参与课余体育运动锻炼持积极态度的人数明显的高于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男生选择足、篮、排等大球类的比例较大女生选择乒、羽、网小球类以及艺体类项目的所占比例较大;男生的体育运动频度远超出女生,但与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差距甚远.积极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培养大学生体育骨干;编写健身指导手册,构建体育与健康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都很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健康的诸多因素都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加强健康教育,让每个人认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健康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自身的强化与努力,更需要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1〕邵曲玲,苏晓红.辽宁省大学生课余体育开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1(8):112-116.
〔2〕苏晓红.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8):83-85.
〔3〕胡涛.大学生“健康型”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王焕波,李志勇.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2):50-51.
〔5〕孙乡,戴剑松.江苏省大学生体质状况与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5):53-56.
G807.4
A
1673-260X(2014)03-0129-02
2013陕西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