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宜 志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杭州 311121)
《西儒耳目资》是明代来华的传教士比利时人金尼阁(1577-1629)修订改编的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的一部音书,出版于1626年。该书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一份重要文献。《西儒耳目资》音系的研究近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在一些问题上还未取得一致意见,包括对《耳目资》里的术语“甚”“次”“中”的认识。本文从《耳目资》的实际出发,结合现代方言的情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耳目资》“甚”“次”“中”的含义。
《耳目资》中u、e、o三个字母表示的音值分“甚”“次”“中”,具体情况如下:
以下列举《耳目资》中涉及“甚”“次”“中”的韵母。先举例字,后照录该字在《耳目资》里的注音,并在后面注上页码。笔者认为《耳目资》入声韵有喉塞尾,因此在《耳目资》入声韵字后加上喉塞尾,这样也好与舒声字区别。这些字音都在《耳目资》中册,“中”字统一略去;声调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讨论,也统一略去。例字选取我们今天还在用的常用字,然后根据例字指出该韵母的中古音来源,例字和音节不求全面,能反映该韵母的中古来源即可。
从音系上看,“甚”、“次”、“中”所涉及的韵母有如下特点:
(1)有对立。对立明显。这两个韵母都出现在知系三等声母后,而且字音意义不同。也有对立。这两个韵母都出现在见系、帮系、端系后,而且字音意义不同。虽然有少量/韵字有/的又读,但是的又读,可见有对立。
(2)互补,有对立。相拼的音节,/韵只有与相拼的音节。可见,互补。处于互补关系的两个音可以合并为一个音位,因此可以合并成一个韵母。的情况很复杂。一方面,曾摄和梗摄合口一二等见组、晓组入声既有/的读音,也有/的又读音;另一方面,声母相拼时有对立。因此我们觉得还是将处理成一个单独的韵母为好。
(3)有对立。都出现在端系、见系后,而且字音意义不同。虽然韵的少量字又读韵,但是/韵的字无/的又读,可见有对立。
(4)/有对立,有对立,有对立。都出现在帮系、见系、端系声母后,而且意义不同。/对立很明显。这两个韵母都出现在见系声母后,而且意义不同。都出现在见组声母后,来源于宕合一的字以读为主,读/为次,来源于山合一的字只读/的读法,可见也存在对立。
(5)对立。李新魁(1983:340)敏锐地注意到:“金书中的与`(中)有音位的对立,所以我们分为两个韵母,口腔略开,当是略闭,当是这里的对立当是指庄组遇摄合口三等字读与知章组遇摄合口三等字读有对立的情形。其实,庄组遇摄合口三等字虽然有部分字读但是以读为主,的读法是母语知庄章组合流的方言区人说目标语时出现的语音负迁移现象(孙宜志 2010)。另外,实际上遇摄合口一等少数精组声母也有读的现象,例如:“阻祖”既读也读这也为“语音偏误”的观点提供了例证。可见,金书所依据的基础方言并不出现于ch组,`只出现于ch组或i介音后,它们是互补的。与Ñæ的对立明显。、Ñæ都可以与C组声母相拼,而且意义不同。在这几个音中,`可看作的条件变体,Ñ不可以看作的条件变体。
1 罗常培的观点。罗常培(2004/1930)用了很多文字来论述《耳目资》的“甚”“次”“中”的含义和各个字母表示的音值。他认为:中为S组声母或t§组声母后的变体,音值为之间的音,之间的音,之间的音;合并。罗常培(2004/1930:270)说:“总括这几韵来看,等各自代表一个特别的音,自然另是一个问题;其余几韵,他所用的次音符号(•)似乎具有语音学的短音符号或下降符号的性质。”
罗先生的观点有两个问题:(1)术语表达的含义不统一。从罗先生的表述上可以看出,罗先生有时将“次”理解为舌位的前后,有时理解为舌位的高低,有时又理解为语音的长短。(2)与金尼阁的原意不符。金尼阁的本意为:“开唇而出者为甚,略闭唇而出者为次,是甚次者,开、闭之别名也。”可见,金尼阁的“甚”“次”“中”是就舌位的高低来说的。
2 李新魁的观点。李新魁(1983:340)认为:“金氏之分甚、次、中,实是套用法语的习惯而分的。盖法语中四个元音,每一个元音都可以分成前部、中部和后部或合、中、开三音,……这合、中、开就相当于金氏所说的次、中、甚。”他认为:(习惯上一般用国际音标表示——笔者注),又说“此韵当是一个极闭之也许是一个对于其余字母的甚次,李新魁归为一类。李先生的处理显然有不恰当之处。例如明显存在音位对立,将存在音位对立的两个音处理成一个韵母违背了音位归纳的原则。
3 曾晓渝的观点。曾晓渝(1991)认为的音值为将合并为一类,统一拟为曾先生的处理存在两个问题:(1)与《耳目资》的情况不符合。是互补的,与相拼的是声母,将合并是可以的。但是合并不合适,代表的音值与有明显的区别,否则金尼阁也不会另立一个韵了。另外,相拼时存在对立。一些韵母读的字又有的读音,应该是其余因素造成的。(2)同一个字母代表的音值不一致。的音值为
4 蒋冀骋的观点。蒋冀骋(2002)在讨论《耳目资》次的音值时,不同意将他认为:“《西儒耳目资》的次不是舌尖前高元音,而是一个与相近的音,而根据现代方言,可以将甚拟作中拟作次的音值就是赀、雌、私的韵母与租粗初的韵母没有区别”。“首先,它们是同一个音,离开了这个前提,就失去了金氏的本意。”“其次,它们是同一个音的三种变体,主要区别在开口度的大小。”蒋先生这种看法存在的问题是:音值相似并不能一定就可以归为一个音位。次只是听起来象甚,但是与甚有音位对立,见上文。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发表了对《耳目资本》甚、次、中的看法,例如蒋绍愚(2001/1994:104)认为:“甚中次大约是主要元音的开口度由大依次变小,发音部位由低依次升高。”
1《耳目资》对“甚”“次”“中”的解说。《耳目资》对“甚”“次”“中”的解说有三句话:(1)“甚者,自鸣字之完声也。次者,字鸣字之半声也。减甚之完即成次之半”。(《耳目资》上册,153页)(2)“中者甚于次,次于甚之谓也。”(《耳目资》上册,153页)(3)“开唇而出者为甚,略闭唇而出者为次,是甚次者,开、闭之别名也。”(《耳目资》上册,157页)
第一句话的“完声”和“半声”既可以从音长的角度理解,“次”是指音长变短,也可以从开口度的大小来理解,“甚”的开口度与该字母表达的音素的开口度相当,“次”的开口度只有“甚”的开口度的一半,但是结合第二句和第三句,“甚”“次”“中”应该是针对元音舌位高低的,同一字母表示的音素,“甚”的舌位最低,“次”最高,“中”在“甚”和“次”之间。
我们不妨认为:《耳目资》的次为,中为[],甚为从音位归纳的角度看,可以将中和甚归纳为一个韵母;这与法语字母表音习惯也有共同之处。法语中的字母o代表两个音值,字母e也代表两个音值。
2 现代方言和现代实验语音学的证据。现代汉语方言和现代实验语音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现在,越来越多学者(鲁国尧1985,曾晓渝1991,张卫东1991,李葆嘉2003,孙宜志2010、2012)认为或倾向认为《耳目资》的基础方言是南京型江淮官话,那么,“甚”“次”“中”在南京型江淮官话中的表现如何呢?请看甚、次、中在南京型江淮官话中的表现:
̩ ̍ / `/ i̩ i`/甚 中 次 甚 中 中 中苏 书 思 卒 出 举 屈南京① s § s ts/ t§H/ tþy tþHy/合肥② s § s ts«/ t§H«/ ts tþHy«/安庆③ s § s ts t§H tþy 文 tþHy文t§ 白 t§H白
?
?
从以上可见,《耳目资》里同一字母表示的音值在现代江淮官话中“次”的舌位一般的确高于“中”和“甚”的舌位。例外是“中”。《耳目资》的“中”是指“甚”出现在i介音后或ch组声母之后的情形,与“甚”分布是互补的,在现代方言学中,这种情形往往会合并为一个韵母,但是在金尼阁的听感中,应该是他觉得“中”的舌位更加高一些,所以另立了“中”。
现代实验语音学也为我们提供证据。在元音中,[]是舌面后高元音,是舌尖前高元音,虽然两者都为高元音,但是实验语音学证明的舌位比[]的舌位的确更高(朱晓农 2008),这正符合金尼阁“开唇而出者为甚,略闭唇而出者为次”的原意。元音[]的舌位比低,比的舌位高,符合“中者甚于次,次于甚之谓也”的意思。
陈章太、李行健主编 1996 《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文出版社。
侯精一主编、李金陵编写 1997 《合肥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
侯精一主编、刘丹青编写 1997 《南京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
蒋绍愚 1994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冀骋 2002 《西儒耳目资》的次为舌尖前高元音说质疑,《云梦学刊》第6期。
金尼阁 1957 《西儒耳目资》(上、中、下),文字改革出版社。
李葆嘉 2003 《中国语言文化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新魁 1983 《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
鲁国尧 1985 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
鲁国尧 2007 研究明末清初官话基础方言的廿二年历程——“从字缝里看”到“从字面上看”,耿振生主编《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
陆志韦 1947 金尼阁《西儒耳目资》所记的音,《燕京学报》第33期。
罗常培 1930 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四分;又:《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曾晓渝 1991 试论《西儒耳目资》的语音基础及明代官话的标准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孙宜志 2010 从知庄章的分合看《西儒耳目资》音系的性质,《中国语文》第5期。
孙宜志 2012 从入声韵论《西儒耳目资》音系的方言背景,《语言学论丛》第46辑。
朱晓农 2008 说元音,《语言科学》第5期。
张卫东 1991 论《西儒耳目资》的记音性质,《王力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