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职校语文课活起来

2014-07-10 09:13丁向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6期
关键词:间歇职校语文课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在《说“活”》一文中指出:“‘活字十分重要,也许可以说是搞好整个语文教学的关键。”由此可推知:“活”是衡量语文课的重要标尺;“活”是语文课追求的一种境界。怎样才算“活”呢?笔者以为,“活”就是指教师的教法灵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教与学双方互动和谐。达到这个境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基于大部分中职生语文基础较差,语文学习兴趣较低,语文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状,怎样才能让中职语文课“活”起来呢?笔者在十多年的中职校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不懈探索,现在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例谈一谈。浅见所及,权作引玉之砖。

巧设“凤头” 营造求知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中职语文课的开场若能像“凤头”一样,亮丽多彩,就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渐渐诱入“愤悱”境地。若能善于捕捉住学生中的热门话题,效果更佳。我在执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了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那雄浑的旋律,激昂的歌声,把同学们带到官逼民反、风风火火的电视情节中。

我问:“课前大家已预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哪位同学能用《好汉歌》中的一句歌词来表述一下鲁达这个人物?”

众生答:“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啊!”

我说:“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鲁达性格中最根本的一点。今天,我们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看作者施耐庵是怎样把鲁达这一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

上面的课堂导入,抓住了学生心理,犹如一石激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课堂上很快形成了问题探究的氛围,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预设的教学活动轨道。

发掘“疑点” 迸射思维火花

中职语文课上,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疑点”,组织学生争鸣,形成有价值的课堂冲突,让学生的思维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笔者向学生提出“刘兰芝为什么被休”这一问题。学生争相回答,各抒己见。有的说兰芝无后,有的说仲卿软弱,有的说焦母心理变态等等。尽管学生的看法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但这种争议对开阔思路、强化学习的内驱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却大有裨益。语文课堂上,教师若能选准“疑点”并加以发掘,定能激发学生思辩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进入高潮。

妙用“间歇” 呈现艺术境界

中职语文课教学可以说是一门“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间歇”,就会出现白居易笔下那种琵琶声停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情境。这里的“间歇”并不是一般的时间概念,它是一种艺术境界,是一个高潮中或高潮之后的短暂停顿,是学生产生的联想和创造的时空,更是高潮的延伸。

笔者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第四部分时,先分析该部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烈士担心、关切和惦念的心情,紧接着饱含感情地诵读:“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否?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随着低沉地诵读,笔者的感情越来越炽烈,尤其是“原来如此”四个字,语调更为平缓、低沉。笔者的情绪感染了学生,以至读完后,课堂上静悄悄的。这时,笔者没有立刻往下讲,而是留下“间歇”让学生体味。这一“间歇”,把教师的“情”同学生的“感”和课文的“意”融合在一起,化为一个令人难忘的瞬间,使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获得升华,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当然,上“活”中职校语文课的路径还有很多,而且上“活”中职校语文课应该是长期修炼的结果,绝非朝夕之功。这就要求中职校的语文教师要“目中有人”,把学生看成“活”的教学对象;要“言之有物”,把“语文”看成是“活”的学习对象,把语文教学同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如此,也唯有如此,语文课才能真正“活”起来!

丁向阳,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猜你喜欢
间歇职校语文课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我的职校我的梦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