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为什么战胜不了拖延症吗?

2014-07-10 00:03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4年7期
关键词:冬梅完美主义拖拉

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自称有拖延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而“拖延症”这个词对于大众也不再陌生。明明要当天完成的工作,非要拖到后天才完成;明明着急办理的事情,拖到黄了也不去……深受困扰的人们纷纷寻求各种解决之道。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心态如何调整,这些战拖达人只在短期内能见到效果,持续不了太久就又恢复了拖延的老毛病。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行为上的拖延只是结果,我们不禁追问:人到底为什么会拖延?有人说,是因为完美主义,是因为行动力不足,是因为逃避。可这些也还是表层的原因。继续追问:我们为什么会完美主义,缺乏行动力,喜欢逃避呢?是时候检视我们的内心,寻找更深层的心理原因了。

《战拖有术》《7天治愈拖延症》《终结拖延症》《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拖延心理学》等一系列中外战拖书籍的热销,都清楚地表明,拖延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甚至有人把“拖延”称为“心理癌症”。

2013年,斯坦福大学哲学教授约翰·佩里出版了《拖拉一点也无妨》。这本书之所以令人瞩目,是因为作者拖了整整15年才写完的。在书中,他创新地提出了“结构化拖延法”:列个待办事项表,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但实际上并不是)的事排在最前头,把其他值得一做的事放后面。这样你就会为了逃避做清单上的第一项任务,而开始做排在后面的其他任务。然而拖延者看完此书依然苦恼:书写得很有趣,但还是学不会,更坚持不下来。

凡事喜欢抱团的中国人,在战拖问题上也不例外。2007年5月,“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在豆瓣成立。截至2014年5月,散布于豆瓣小组、果壳网小组、战拖会官方网站等多处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成员,已经接近20万人。

“战拖会”一般先建议成员学习一些时间管理方法,帮大家预防和处理日常的拖延现象。目前最常用到的方法是“番茄工作法”:把任务分解成半小时左右,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视作种一个“番茄”。哪怕工作没有完成,也要定时休息,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收获4个“番茄”后,可以休息15至30分钟。同时,“战拖会”引导大家通过长期更新帖子“签到”等方式,把自我监督、认知调节等过程形成习惯,并鼓励和介绍成员向心理咨询机构或精神科医生求助,以克服惯常性拖延……

7年过去了,有些人像组长高地清风一样,战胜了拖延;也有些人依然在一边拖延,一边纠结。因为再轻松的战拖方法,都需要坚持。对于拖延者来说,坚持一个月很容易,坚持一年太难。而半途而废又会加重心中的无力感,拖得更加厉害。

当时间管理和行为训练的方法效果有限时,茫然的我们该朝哪个方向走?

号外!号外!本刊最新发现,身边有很多人的拖延症,其实与原生家庭有关。看看别人的故事,听听专家的声音,或许也能帮助我们自己。

拖延,

让她错过所有的好事 文 | 张慧娟

今年36岁的冬梅,给周围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拖拉”。她很喜欢用信用卡赚积分,无论去商场购物,还是去饭店吃饭,一定会用信用卡买单。可是,信用卡积分总是拖着不兑换,一直拖过兑换期限,被系统彻底清零。港澳通行证,在有效期签注能省100元工本费,可她每次都会拖到过期后才去签注,多花那100元。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不过最严重的一次拖延是买房。去年,冬梅和老公决定换一套房子。亲戚朋友都热心地帮他们看房子,一番奔波后,帮他们找了一套位置、户型、价格都非常理想的房子。他俩自己看过后,也非常满意。冬梅老公因为要出差,就把签合同的事情交给冬梅。没想到,她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一直拖到房子被别人买了。老公以为冬梅不满意那套房子才故意拖延,就放手让她自己选。没想到,选好房子要签约付款时,冬梅又开始拖起来,再次错过了理想的房子。最后,他们虽然买了房子,但比最初多花了12万元。冬梅老公很生气:“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一直拖着不办呢?”冬梅自己也很后悔,12万元对于他们这种工薪阶层,真的不是小数目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迈不开腿。

事实上,冬梅也曾经“积极”过。她是家里的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姥姥和爸爸疼爱哥哥,妈妈疼爱妹妹。只有冬梅成了一个没人疼的孩子,她吃得最不好,但是干活却最多。吃饭的时候,尤其是饺子、面条这种可以一边做一边吃的食物,冬梅和姥姥往往都是最后吃。姥姥告诉她,女人就是要最后吃的。

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把一堆礼物放在桌子上。当时只有冬梅在场,她高兴地跑上前,想挑一件自己喜欢的。可爸爸却表情严肃地说:“再等等吧,你把好的都挑完了,其他人怎么办?不可以这样的,要不,你就按顺序拿吧。”冬梅的手僵在那里,心里一片冰凉,泪水在眼眶里不停打转。哥哥受宠、妹妹会撒娇,等着两个人你争我抢地选好后,冬梅只能捡起一件他们不要的东西。从那以后,爸爸再出差回来,她都会拖到最后一个过去。因为她知道,好东西,她是没有份儿的。

心理帮助:在多子女家庭,经常会出现“父亲最疼爱谁,母亲最向着谁,谁是家里不受重视的孩子”这种谈论。父母是家中的权威,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资格感。每一个孩子都期待父母看重自己,那些看似不受重视的孩子,内心会委屈、失落、辛酸,资格感也会受到贬低。所以,冬梅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好东西,好事也不会落在自己头上。冬梅的拖延和父母对她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冬梅要摆脱拖延,就要从家庭影响中走出来。父母只是普通人,他们对孩子的态度是维护他们自己的需要。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以他的独特方式在家中占据自己的位置,每个孩子都是有资格获得爱、尊重和好事情的。

从小磨蹭到大拖拉

文 | 苏锦瑟

宋萍的拖拉史,可以一直追溯到5岁。宋萍奶奶是个做事拖拉的老太太,每天,爷爷回家吃饭时,菜都还没有下锅。宋萍记得,奶奶经常念叨一句话:“白天可哪儿喝茶,晚上点灯絮麻。”

奶奶是老拖拉,被奶奶带大的宋萍是个小磨蹭。上学时,她经常迟到,没少挨老师批评;考试时,她总是最后一个交卷子。宋萍妈妈是个急性子,每次看见女儿磨磨蹭蹭的样子,总会火冒三丈,不停地冲她吼:“你怎么这么懒呢?就不能快点儿?你跟你奶奶一样!”赖床、穿衣服慢、洗漱磨蹭、吃饭不专心、系鞋带慢吞吞……这些都能成为妈妈生气的导火索。

有一次,宋萍想收拾一下换季的衣服。妈妈下班回家时,看见满屋子的衣服,顿时火冒三丈:“你把房间弄乱了也不收拾,怎么这么懒呢!干活就不能利索点儿?”她一边唠叨,一边动作麻利地收拾。宋萍站在旁边发呆,忽然觉得挺没意思的。自己干不干活都挨骂,还不如继续懒呢。宋萍就这样,拖拖拉拉地读完大学,上了班。工作时也是拖拖拉拉的,因为拖延经常被扣钱。

结婚后,宋萍的老公对她的拖拉意见很大。比如,叮嘱她在网上给儿子买奶粉,她却看了两本穿越小说,一直拖到晚上12点才想起来:“呀,奶粉忘记买了!”宋萍对丈夫说:“老公,我患上拖延症了。这是心理疾病,没法治!”

看在妻子是“病人”的份儿上,宋萍老公没再说什么。可是,从那之后,他什么事都不交给妻子做,以免自己还得帮她收拾烂摊子。可是,无所事事的宋萍,反而失落和沮丧起来:“我有拖延症,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真是没用!”

心理帮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宋萍先是耳濡目染奶奶的拖延,接受了奶奶“白天可哪儿喝茶,晚上点灯絮麻”的信念。之后,在妈妈的指责下,又强化了自己的拖延行为。既然,拖延是以奶奶为榜样习得的,在妈妈这里强化的,那么改变就一定是有可能的。通过对“妈妈”的心灵对话,可以让她从妈妈指责的负面影响中走出来;再通过行为训练,给自己找到新的榜样,拿掉“拖延症”的标签,学习有效管理时间。

多数有拖延症的人,很难通过自我觉察找到拖延的心理深层原因,并且获得足够的能量改变拖延行为。严重拖延的北京读者向岚给本刊打来电话求助,在征得她的同意后,本刊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张丽,为她免费做了3次心理咨询。导致向岚拖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心理咨询对于治疗拖延症有效果吗?请看向岚的咨询实录。

A.求助者自述:

一个拖延症患者的自白

我在机关里做文职,工作上能拖就拖。所有的任务,我总会拖到最后一天;到了最后一天,我也不能马上做,而是要先去逛淘宝。逛淘宝时,我对自己说:“你别拖拉了,赶紧去工作!”工作做不完,拿回家里加班,但是回家后,又对自己说:“等孩子睡觉后,再安静地做工作。”孩子睡觉后,又对自己说:“要不半夜起来再做吧。”因为紧张和焦虑,我晚上迟迟睡不着觉,闹钟凌晨3点响了,起不来,只好再定4点、5点、6点的闹钟。睡不好觉,头疼得要命,甚至想跟领导请假,好能再拖一天。哪怕最后勉强按时完成了工作,感觉也特别糟糕!

生活中,我也是个拖延鬼。亲朋好友拜托我做件事,答应得好好的,说马上去做。但实际上,我会一直拖着不办。有时候,本来计划周末出去玩,我会一直拖黄了。老公和孩子都不高兴,我自己也会很自责。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我已经35岁了,难道要这么拖拉一辈子?

B.咨询师手记:

拖延症,

来自你的原生家庭

文 | 张丽(北京闻心斋心理咨询中心)

“妈妈不在了,很多事情失去了意义”

向岚如约来到咨询室,神态看起来有些紧张。我对她说:“来,玩会儿沙子吧!你摸摸它,感受它……”玩沙子,能够帮助她放松情绪。向岚把手放在沙盘上,开始玩起沙子来。她先把沙子抚平,然后又撮堆,沙子在她的手下流动。不知不觉中,她的眼泪流了下来。

“张老师,沙子让我想起妈妈,小时候,我总和妈妈在一起。每当麦子熟了,妈妈就把麦粒铺平、晾晒,然后再撮堆收起来。我帮妈妈干这些活,熟悉那样的感觉,可现在妈妈不在了……”泪水像河水一般冲破堤坝,痛痛快快地流淌。

在向岚的记忆中,妈妈一直任劳任怨地照顾家人,而且非常爱她。第一次高考时,向岚的成绩不理想,她想重考,周围人全反对,只有妈妈一个人全力支持她,最后,她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向岚对妈妈很感激,暗暗发誓:“我将来找到好工作,一定要回报妈妈!”然而,向岚刚到北京工作不久,妈妈就突然去世了。向岚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既自责没能一直陪在妈妈身边,又迁怒爸爸,认为他没有照顾好妈妈。于是,悲伤、失望、恐惧、愤怒、愧疚……多种负面情绪搅在了一起。然而无论是在单位面对同事,还是回到家里,面对婆婆、丈夫和孩子,她都辛苦地压抑着内心的伤痛。

现在,妈妈已经去世7年了。向岚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工作也成绩显著,可日子过得越好,内心的思母之痛也就越强烈。“我没有机会回报妈妈,自己做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向岚流着泪,嘴里念叨着。

我决定和向岚一起玩沙盘游戏,以此帮助她释放情绪,认识自己。我建议向岚寻找一个代表妈妈的沙具,然后和“妈妈”进行对话。向岚选择了一个颜色鲜艳的女性形象沙具,然后对“妈妈”说:

“亲爱的妈妈,你离去我非常难过,也有很多的遗憾……妈妈,你用你的方式,让我体会到一个孩子失去母亲有多么痛,和亲人在一起多么值得珍惜,做好每一件当下的事情多么有意义……妈妈,我知道,你希望我能够幸福,我也知道你对我是多么信任!在你眼里,我是一个有主见、目标坚定、勤奋努力的女孩!你相信我会幸福,你相信我会生活得很好,谢谢你,妈妈!我会把你放在心里一个重要的位置,永远怀念你,我会如你所愿,让自己幸福……”

通过和“妈妈”的心灵对话,一直背着沉重情感包袱的向岚,对母爱有了新的理解,并且重新找到她存在的意义和工作的意义。而这些资源,都会成为支撑她改变自己的心理动力和能量。

“灶台”的意象—理想母性的信念,让她身心疲惫

我和向岚继续玩沙盘游戏。向岚把一个灶台沙具,放在理想母性表达的位置上,并且说:“看着它,我感觉很累,就想拖延,逃开!”

我问向岚:“如果灶台会说话,它会对你说些什么?”向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妻子,是妈妈,是一家的主妇,尽管很累,但是必须要做饭,要照顾家里的每一个人。”童年时,妈妈的吃苦耐劳,为家人付出,对向岚有很深的影响。那时的她,尽管帮妈妈烧火做饭,感觉很累,但是她知道,这些活儿是必须要做的。以至于现在一看见灶台,辛苦的感觉立刻浮现。

由此可见,向岚是把“好妈妈”与“辛苦的照料”联结起来,认为:只有辛苦地照顾好家里的每一个人,才能够称得上是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好姐姐,好女人就应该是这样的。可一个人承担这么多,长期做下来,她肯定会很疲惫。

于是,我们开始讨论:如何留给丈夫、孩子成长空间;如何给他们担负责任的机会;如何让他们在为别人付出中感受快乐;如何孝敬父亲,同时保持自己的边界……

在讨论中,向岚渐渐悟出:“好妈妈是要放手帮助孩子成长的,好妻子是要给丈夫承担机会的。灶台是理想母性创造美味可口食物的工具,在我的回想中,不仅有辛苦,其实还有许多与灶台相关的快乐,比如香香的烤玉米、美味的烙饼……好女人不一定就要辛苦!”

“香水瓶”的启示—对自己做正向的解读

在第二次咨询时,向岚在沙盘里放了一个漂亮的香水瓶。可是,她的表情又有些犹豫:“它在这里好像很不协调,太华丽了!”我问:“如果把它拿走,会是什么样?”向岚想了想说:“会失去光彩,我会感觉失望。”我追问:“那么,从香水瓶身上,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向岚笑着说:“会联想到网上购物,逛商场……这些都会让我感觉很快活。每次,我都会对自己说,‘要对自己好些。然后,把工作放在一边,把时间都耗费掉了,过后我又很自责。”

可以肯定的是,向岚很想对自己好一些。其实,我们很多女性在压力比较大或情绪低落时,都容易用购物来补偿自己,表达对自己的关爱。但是,购物会占用工作时间,让向岚产生新的压力,增加烦恼,让她更加拖延。所以,我开始和向岚一起去寻找,真正“对自己好一些”的方式。

首先,要确认,我是否值得,是否有资格得到好的照顾。当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资格享受到“好”不确定时,就会处在内心的纠结中。“我要对自己好”的信念与“我是不是太自私了”“我是不是太过分了”“我不配得到”等信念斗争。

实际上,向岚就有这种对自己的资格感不够确认的倾向,所以才会觉得香水瓶似乎显得太华丽,不协调。这一方面是来自妈妈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完美主义苛求下,对自己的不满意。要解决资格感问题,就要改写印刻在头脑中有关的信条和思维,如,“事情做得不够完美,就没有资格得到奖励”可以改写为“只要尽力在做,即使不够完美,依然值得称赞”;“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自私”可以改写为“在不损伤别人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正当的”等等。

其次,我们要看看,“对自己好些”的方式可以有什么。以前,向岚把“对自己好些”的方式界定在逛商场购物。其实“对自己好些”的方式还有许多,我们一起数起来:“感觉疲乏时,允许自己得到适当休息;可以饶有兴致地喝杯咖啡;听喜欢的音乐;看场电影;享受话剧;旅游;晒太阳……”向岚欣喜地发现,原来对“自己好些”的方式有千万种,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那份自我认同和从容。

根在哪里—对安全感的理解

很多习惯拖延的人,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会苛求自己。那么,向岚的完美主义,又来自哪里呢?除了母亲的因素,是什么给她这么大的心理压力?

在第三次咨询中,向岚谈到自己的安全感:“我是从外地来京的女孩,嫁进一个北京家庭。我自己家庭条件一般,无法给予我更大的物质支持,所以我必须要努力做到最好,工作上一定要出色,一定要挣够供自己花的钱(包括每个月给父亲寄的钱),好让婆家人觉得我是有能力的,不依靠他们。”

结婚时,婆家给他们买了一套婚房。婚后,向岚坚持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北京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向岚觉得能在婆家人面前挺起腰杆;另一方面,房贷的沉重压力又让她恐惧担忧。

我问:“为什么一定要有自己名下的房子呢?是这样才感觉到安全吗?”向岚指着沙盘中的树说:“我希望自己像这棵树,有自己的根,才能够枝繁叶茂,房子就是我的根。”我点头同意,继续问:“树的根扎得越深,它就越安全。只有房子,可以是你的根吗?除了房子,还有什么可以是你的根呢?”

向岚听了我的问话,愣了一下:“啊?是啊,我有儿子,那也是我的根。我还有一个温馨的小家,我有一份自己喜欢并且还算稳定的工作,我有工作的能力,我有学习的能力……这些都可以是我扎在这里的根。这些根可以发展出新的根,我完全可以信赖自己……我明白了,我的根不只是房子,还有很多更珍贵的东西!”向岚笑了,她的眼神明亮,满是自信。

拖延的背后是什么?原因一定各不相同,但是总有规律可循。向岚的心理能量很大,只是被一些东西暂时困住了,包括:妈妈突然离去的创伤,造成的动力缺失;对理想女性角色承付责任误解,造成的身心疲惫;完美主义苛求,使得资格感更加不确定,以至于在时间上无谓消耗;安全感低,从而做出给自己压力更大的选择,导致职业倦怠。当向岚看到是什么困住自己时,她就能够找到改变自己的途径。

C.求助者反馈:

我有信心不再拖延

在第一次咨询中,我对张丽老师,讲了很多从未对别人(包括老公)说过的事。一直以来不敢轻易碰触的伤痛,让我在咨询室里哭得稀里哗啦。我一边哭一边抱歉地对张丽老师说“对不起”。她笑着问我:“为什么要说‘对不起?”言下之意,或许是在告诉我,不要处处为别人着想吧。

咨询结束后,走在路上,下午4点的阳光,耀眼得让我无法睁开眼睛。我紧张地想:“晚上一定会梦见妈妈,一定会再次在梦中哭醒。”但是,那一夜,我睡得无比舒适安稳。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对儿子说:“咱们去看海吧!后天下午就出发!”老公在一旁嘟囔:“能大后天晚上出发就不错了,你哪一次不拖?”可是奇迹发生了:我真的带着孩子,在约定的那天去看海。而且,为了能够实现这个计划,我还提前把工作都做完了。我永远记得那天按时出发时,老公和孩子惊喜的样子,心里感觉很舒服。

一周后,我又去做了第二次咨询。我聊得最多的,还是心里的伤痛。咨询后,我觉得无法释怀的“伤痛”,都是本来就不得不发生的,所以,我必须坦然面对这些。我开始发现:接纳和爱自己很重要,也很必要。而神奇的是,当我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发现那些曾阻挠我按部就班完成工作、积极生活的诸多压力,原来也没那么不堪重负。就像老公说的那样:“为什么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你不是还有我吗?”是的,虽然妈妈不在了,可现在的我,还有老公,还有孩子。第三次心理咨询后,我又找到很多支撑自己的力量。

经过这三次心理咨询,我的心已经敞亮、放松了许多。我不会再一边工作一边质疑“为什么我要背负这么多”,从而沮丧地停滞不前;再想起妈妈,我不会感到“妈妈不在了,一切都没有意义”,而是“她的选择有当时不得不那样做的理由,我要理解并原谅”。我开始一点点卸掉童年和妈妈带给我的巨大压力。而奇妙的是:当压力不再那么深重,我耸耸肩、活动活动筋骨后就会觉得:好好规划和按部就班,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现在距离咨询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我至今没有再拖延过。哪怕以后偶尔拖延,我也不会很纠结。因为,我已经找到支撑自己的力量,我告别了那个完美主义和沉重伤痛的自己。

小贴士:怎么判断自己的拖延行为是否与原生家庭有关?

最直接的觉察方法,是感受自己的内在反应,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对于明明可以让自己获益的事,你却拖延去做,同时,内心有比较强烈的羞愧、自我怀疑和无力感,那么,你的拖延一定和原生家庭有关;或者你的内心不断跳出自我指责、自我贬低的声音,“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你总是把事情搞砸”“妈妈过得不好,你有什么资格享受”……也可以肯定你的拖延和原生家庭有关。

猜你喜欢
冬梅完美主义拖拉
你是完美主义的领导吗?
拒绝拖拉
冬梅书记
完美是个坑
你是“拖拉王”吗
怎样才能不拖拉
解缙化险
——旧诗新作
自我管理让拖拉变高效
枇杷并非此琵琶
完美主义是完美,还是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