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哲 张青
【摘要】虚拟学习社区开辟了学习新途径,进一步拓展了交互形式和内涵。通过参与虚拟社区的交互,有助于个体习得知识,丰富主观情感体验,产生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归属感。笔者以交互的三个维度为基础,探究交互行为对学习者归属感的影响,并从交互和归属感两个层面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提出完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 交互 归属感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网络教育中师生角色与关系的研究》(XJK08CJB005)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36-02
1.引言
远程学习状态下教与学相对分离的特征,使得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一度匮乏,学习者只是机械、被动地参与社区交互与学习。不少国内外学者都将教与学的再度整合看作是解决远程学习中学习者情感体验匮乏这一问题的关键。基更在《远程教育基础中》提出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整合教与学。人际交流的关键要素即交互。虚拟学习社区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产物,实现了变单向交互为双向交互、被动交互为主动交互的跨越式发展。一旦交互持续有效的发生,学习者能在长时间的虚拟沉浸中实现情感整合,产生基于社区的归属感。
2.概念界定
2.1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
张立国通过对交互概念的理解和界定,认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是学习者和其所处虚拟学习环境之间发生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习者行为、反应和心理倾向逐渐符合教育目标”[1]。从这个层次上来看,交互的实质被理解为一种活动,涉及活动频率、活动范围、活动深度等多个概念。借助这个定义,笔者将从频度、宽度以及深度对交互进行逐一界定。
1)频度:描述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活动、行为次数发生的多少。
2)宽度:描述学习者交互内容和交互情境的范围。例如学习者的学习涉及多个情境的切换,如参与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3)深度:描述学习者的交互层次和学习层次。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可以描述为学习深度,体现为触及知识本质的程度。另一方面则用来划分交互发生的心理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适应性交互、理解性交互、操作性交互、反思性交互[2]。
2.2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就是归于、属于某种事物的情感。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是社区成员把自己归入这一虚拟社区共同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既有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也有对社区环境的认同,还带有个体的主观情感[3]。从归属感的维度来看,包括态度、行为以及价值观。
1)态度:稳定的个体情绪状态,如肯定、否定、喜欢、憎恶等。
2)行为:在特定环境下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具有适应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本质是心理机制参与下的行为强化。如学习、讨论、发帖等。
3)价值观:个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可描述为稳定的、内化的行为与态度,属于文化心理层面。
3.交互指标对归属感的影响分析
个体一旦与虚拟学习社区发生交互,归属感就在无形之中孕育而出,影响和支配个体的后续行为、态度以及价值观。频度、宽度、深度作为交互的三个指标,其中任何一个对归属感都有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为:
(一)学习者以学习新手的身份进入虚拟学习社区,首先引起的是交互频度的变化,表现为个体行为次数的增加。学习者需要通过多次交互,系统地认识虚拟学习社区的要素及构成,并对其功能进行了解,以确定是否连续参与该社区的交互。学习者每完成一次交互,都将产生一定的情感输出,促进或抑制学习者的后续行为。由于交互频度直接引起学习者行为的变化,因此在对虚拟学习社区内容以及交互结构的设计上,应尽量提供内容连贯、信息含量小的单元式教学资源,一方面保证教学呈递进式发生,另一方面又持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发生。
对于学习新手而言,虚拟学习社区的界面体验成为制约交互频率的关键因素。一旦学习者无法快速、有效地找到学习资源,便会失去学习兴趣,甚至终止学习。因此,从学习新手的角度来看,虚拟学习社区应尽可能提供便捷的知识获取渠道,压缩系统响应与交互时间,从而最大化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帮助学习者建立积极、肯定的学习情绪。一旦学习者建立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积极情感,新的交互行为将随之发生,体现为交互频度的增加、交互宽度的拓展,以及交互深度的延伸。
当学习者以符号人的角色进入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者的情感将处于完全隐蔽的状态。为了延续现实世界的情感,学习者只能依托虚拟的交互行为创造主体情感体验。这也是对虚拟交互产生并影响归属感的本质解读。
(二)虚拟学习社区中存在多学科、甚至跨学科的学习,即学习内容的宽度。学习内容的跨度要求学习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保证每一次交互必须指向明确,并高效率地进行信息、知识的获取。学习内容的宽度为学习者打开了虚拟学习世界的大门,为学习者呈现了一个结构立体、资源丰富的虚拟资源世界,进一步充实情感体验。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是呈分散式发展的,即某个内容的学习可能引发临近内容的学习。因此,虚拟学习社区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个关联内容,以信息推送或站内邮件的方式推荐个性化学习,主动构建学习跳转节点,实现交互内容宽度的拓展。
不同的学习情境、交互情景为学习者创造更多的认知环境,进一步丰富了交互发生的心理层面,拓展学习者的心境体验,提高学习者对虚拟学习社区适应力。情境与内容的宽度构建了一个近乎真实的虚拟世界,行为与情感的复杂交织涵盖真实生活的一切要素,学习者在虚拟世界中进一步完成价值延伸,实现价值观的再度加工。
(三)从交互的心理深度来看,适应性交互通过学习者与媒体、情境的交互,逐步适应交互过程,消除心理距离和负面情绪,产生行为输入,形成特定的动作,即价值观的行为载体,进入更高层次的交互;理解性交互在信息交换的基础上完成人际互动,并要求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发生信息交换,其实质为感知过程。学习者需对呈现的内容与知识进行价值识别,判断能否进行整合、同化;操作性交互则是对知识进行具体的精加工与结构重组,包含理解、记忆、抽象、概括等过程,最后内化为稳定的心理结构;反思性交互是对以上三个交互层次的综合反馈,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对新旧交互进行内容对比和知识辨别,完善学习过程和交互行为,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主观评价。从交互的内容深度来看,深度的增加意味学习难度的增加,这就要求学习者建立一套完整的思维和认知结构,灵活面对学习材料,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保持情感的集中与行为的主动。交互深度扩大了学习者与真实世界的心理距离,使得学习者具有更强的主体隐蔽性和现实消减性。学习者挣脱现实身份的限制,以高度自由的方式选择性进行虚拟感知,获取虚拟认同。
4.结论
交互是虚拟学习社区的核心要素,影响着学习者归属感的形成和发展。从虚拟学习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来看,加强交互与提升学习者归属感可以促进虚拟学习社区进一步完善自身结构,实现教育教学、学生社会化的终极目标。因此设计良好的交互情境与提升学习者归属感将成为开展虚拟教学、人际交流的关键。笔者从交互和归属感两个角度分别阐述有助于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的手段和策略。
(一)交互的角度:积极建构真实的交互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多元内容。例如学习内容按照学习难度进行呈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交互频度。或者设计多个相关内容的板块,主动引导学习者进行交互宽度的跨越,掌握不同领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完善自我认知。同时,灵活编排专题学习材料,逐步引导和培养学习者学习兴趣,对提升主体虚拟体验,拓展交互发生的深度有积极的作用。
(二)归属感的角度:创建真实的人际交互体验和学习体验,依靠专家或者经验丰富的学习者构建人际通道,主动发起学习和交流,消除学习者的心理距离和陌生感,并以活动为核心设计交互内容,建立与强化基于网络的行为系统。最后,提供持续的人文关怀,注重对虚拟学习社区文化的塑造,以积极健康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价值观形成。
参考文献:
[1]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2]胡志金.《论远程学习者的交互学习策略》[B].中国远程教育. 2010, (5)
[3]胡凡刚,李广艳. 《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形成因素的实证分析》[A].中国电化教育.20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