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学生评价策略研究

2014-07-09 05:36谭延全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总结性教学活动技能

谭延全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相比其他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在形成具有其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评价策略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建立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对课堂教学改革起导向与激励作用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策略已迫在眉睫。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所谓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广泛而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效果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绩效和教师的教学绩效做出价值判断,以此为依据,调整、修改、优化教学设计的一种活动。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1. 教学的评价主体

能够成为评价主体的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以及教育行政机构,而直接参与师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则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也即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2. 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学习能力、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三、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原则

1.诊断性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要强调评价本身对教学活动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作品的总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性过程评价。

2.多元性原则

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应是全方位的。教师应制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等多种形式的评价量表,组织开展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评价,以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时要正视学生因此产生的成长差异。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要弱化传统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成长表现,更要肯定他们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进而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5.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指的是教学评价必须全面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客观地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动态学习过程,避免使用同一尺度和指标去评价不同学生的发展。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评价策略

1.前置性评价

前置性评价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采用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开展预定学习活动所需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及其他相关因素所达到的层次与水平,以设计完善教学活动的最佳方案。

2.过程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对某一知识要点或者单元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作用是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依据评价结果制定突破教学难点的学习策略。

(2)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成长性评价。评价前要依据可观察的表现性行为确定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例如学生进行的字表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编辑、网站设计、程序调试等操作,都可以进行表现性评价。

(3)行为性评价。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等非智力学习因素的表现评价。评价采用记分、评优、表扬等方式进行。要对评定为低等次的学生指明缺点,帮助制定改进计划。对于在评价期结束前有明显进步的,应当重新评定。

(4)发展性评价。是依据评价要素对学生完成作业、作品的发展情况进行的教学评价。作品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的知识沉淀、技能水平、创新意识、合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审美意识和价值观等都必然会在作品中展现出来。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是指在阶段性学习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学生学习效果而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周期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评价的形式可以是作品发布、作业展示、交流辩论、汇报表演等。师生要充分利用总结性的评价结果,制定查漏补遗方案,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总结性教学活动技能
高级技能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课堂提问艺术在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总结性数学日记教法指导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画唇技能轻松
高校学生毕业前夕总结性作业统称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