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艳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灵活使用、不断调整,做到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相结合,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启发式的课堂提问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提问复习;引导性;讲授过程;总结性
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学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提问应该属于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课堂提问包括复习式提问和启发式提问两种。启发式的课堂提问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课堂提问在教育技术课堂教学中具体应用如下:
一、以复习为主的课堂提问
以复习为主的课堂提问是指在上课开始的复习提问环节,目的在于检查上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纠正错误,做到对学习结果及时反馈。复习提问的类型有简答、判断说理、案例分析等;内容涉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结构等;方式包括口头回答、分组抢答、笔答等。复习提问的结果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分。
二、引导性的课堂提问
引导性课堂提问一般用在讲授新知识开始的导入环节或者中间不同内容的转换与过渡环节,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现代教育技术》在讲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时,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你更喜欢哪个季节?2.说出你喜欢的理由。同学们回答之后,老师引导分析“理由”与“喜欢”的关系,“理由”是认知过程,“喜欢”是情绪情感过程,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情绪情感是认知的结果和表现。通过提问直接推导出了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密切联系。从学生日常的课程概念入手,大胆联想;将相关课程概念有机贯穿在一起,拓宽思路,扩充学生头脑中的概念体系;对照比较现在所学课程与未来所教课程的区别、联系,认识到学好大专课程对未来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对网络课程种类和表现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调动学生对要学内容的期待。
三、讲授过程中的课堂提问
在教学的新授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除了要有教师生动的讲解分析、教具直观形象的演示,有时还离不开对相关内容的回忆,温故知新,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甚至是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
另外,讲授过程中的课堂提问不同于课前复习:课前复习是为了检查上节课的学习,反馈学生学习的结果,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讲授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为了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学习,提高新知识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讲课时不要一味地自己旁征博引,而应通过提问、提示、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找出来源、出处或例证,开动大脑、调动知识储备参与对新知识的分析。即课堂提问要体现开放性、多角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而不能只问“是不是”“对不对”封闭性提问。例如,在讲解教育技術发展历程中“媒体发展”时,改变过去由老师介绍视觉媒体、视听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等等的做法,而是提问:1.你最早的影像是什么时候?记录影像的方式有哪些变化?2.你最早接触的媒体是什么?你觉得智能手机变化大吗?等等。学生通过回忆学习成长经历,得出结论,印象会更加深刻。
四、总结性的课堂提问
一般用在一个内容结束后的小结或者整堂课的总结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括的认识,便于系统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信息加工理论时,“记忆”的“防止遗忘的策略——合理组织复习”后,问:你平时是怎样复习的?对照原理有哪些不足之处?今后应如何做?等等。学生在对原理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查找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再有,总结阶段也可以让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将模糊不清的、晦涩难懂的知识提出,由老师当堂补充说明,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课堂提问要想发挥最大的功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要明确具体,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做到因材施教,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要实现这些,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素质,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洪嘉阳.探讨王崧舟课堂提问艺术[J].文学教育(下),2019(9):40-41.
[2] 张周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提问艺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5):49-50.
[3] 伏祥菊.讲究提问艺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9(2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