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初探

2014-07-09 13:31邓绍志卢嘉昕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意境文章

邓绍志+卢嘉昕

近几年,抒情散文成为了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选文的重要对象。然而,抒情散文阅读题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不少学生反映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但看不懂作者想表达什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不会梳理抒情散文的文脉,不懂分析意境组合的逻辑关系是造成学生读不懂抒情散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走进了一个误区——只讲形象,不谈逻辑。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散文教学也曾把逻辑思维的培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对文章段落层次的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提炼等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由于彻底否定了过去的做法,强调从整体上来欣赏文章,使得现在的散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抒情散文教学几乎不谈逻辑,只讲形象。从许多教师作为备课依据、教学参考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紫藤萝瀑布》《春》《夏感》等抒情散文的教学建议可以明显看出这种趋势。

一.在抒情散文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一)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决定抒情散文教学不能忽视逻辑思维训练

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这句话切实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利用教材教会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思路。作为借助具象表情达意的抒情散文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凝结着人类优秀的思维成果。因此,在抒情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可谓得天独厚。

现代语言学认为,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由若干句子组成的复杂的语篇,这些句子虽然内容与表达的形式各异,但相互间都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具有连贯性的整体。许多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中学生,其字词识别能力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将构成课文的不同部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关于课文的连贯的整体理解能力上存在困难。可见,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影响着抒情散文的阅读质量。基于此,我们在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也要关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句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作文中去。所以我们在抒情散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中加以学习运用,做到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如我在教《荷叶母亲》一课时,发现本文有清晰典型的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文章的写作模式,非常适宜让初一的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于是在授课时与学生一起梳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供写作参考:1.轻点一笔——开门见山 2.交代一笔——埋下伏笔 3.穿插一笔——对比衬托 4.渲染一笔——环境渲染 5.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6.深化一笔——表达感悟。学生把这种逻辑思维自觉运用在借景抒情的习作中,文章思路清晰,相信久而久之,写作能力也会大大提高。这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标。

二.根据抒情散文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抒情散文是借助具象、尤其是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的文章。其创作十分强调用具象反映抽象,可以说它是形象与抽象,虚与实的结合。作品的文意、作者的思想往往潜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透过表层意象去深入探究、挖掘。因此,抒情散文的解读往往是一个由形象感知入手,然后借助联想、想象,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训练深入理解文意的由象及理过程。因此,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往往采用归纳抽象方法,通过剖析行文思路、分析意境组合、探究关键词句含义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作者跳动的脉搏,深入理解散文的内在底蕴。换句话说,我们在进行上述环节教学时就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通过剖析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不少教师把重点放在通过品读鉴赏紫藤萝花的多种描写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这个主题。但学生的思维仅停留在感知、联想这些形象思维层次。如果我们通过行文思路的剖析,可以探得文章严密的逻辑思维:作者先写自己“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设置悬念。接下来一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既解释了前边“住步”的原因,又领起下文铺写紫藤萝的“盛”——“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可以争先恐后地生长,“可以在嚷嚷,可以在笑”,可以以自己喜欢的姿态自由自在地表现。这一切都让人联想到生命可以无限延展,于是作者回想起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却与这种生命状态背道而驰,更凸现了这种诗意的生命状态的美好,让人羡慕、渴望,甚至能激励人去追寻,因此文章结尾被这种诗意的生命状态所催促,“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这样一番文脉梳理,学生就会受文章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意脉流畅,结构严密的思维影响,慢慢地养成一种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通过分析意境组合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逻辑思维能力

抒情散文注重创设“意境”,使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从而营造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以说分析意境,品味意境,是抒情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如果只是一味品意境、赏意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只能停留在感知层面。如《春》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文章“总——分——总”这一整体思路后,仅仅让学生找出分说的内容,赏读这五幅图画,那么学生只是从文本中感受了春天的美,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我们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分说部分的顺序,即探究这五幅图画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意境组合,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春天的景物有很多,作者选择了最习以为常、不起眼的景象: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来表现春天带来的一切变化;以儿童的感受展现这些景象的新鲜、可爱、美好,着力刻画春天到来叫人欢欣,令人惊喜的情感。这种深入思考让我们在感觉不到精彩的地方,体验到了一种精彩。此外,我们可以探寻这五幅图画的顺序,可以发现作者很巧妙地避免分门别类写法的平铺直叙,罗列现象的危险:按时令的变化从初春写到晚春,雨水、惊蛰时小草萌发,春分时节春花烂漫,春风拂面,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从春中的自然景物——草和花,写到自然气象——风和雨,先写景后写人,从自然景象再到社会景象。同时,感官角度也不断变化,从视觉意象到触觉、味觉和听觉的转换。画面的动静也张弛有度:起初的小草破土而出的小幅度动态,再到繁花闹春的大幅度动态、热闹的景象,然后春雨润物的静默图画与之形成对比,最后众人迎春的热闹场景又恢复开篇的境界。这样就避免了分门别类写法的单调乏味之感。可见,通过分析抒情散文中意境的组合原则和构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提高学生对写作手法的鉴赏与学习,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比较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教材的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endprint

(三)通过探究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抒情散文中特别讲究用词的雅致,句式的优美。有不少关键词句更是蕴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与想法。如《夏感》一文,不少教师根据文中第3段的段首句“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和第4段的段首句“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判断全文的思路是:总起夏天感受——分写夏天的景物、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总结全文,赞美夏天。但学生读夏天的色彩这一段落却感觉不是写色彩,从而影响到对主旨的理解。我们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这个句子的确非常重要,尤其是对“金色”这个词语的理解。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第2段段末把焦点聚在“麦浪”“麦地”上,从而引出下一层次——第3段写夏季的主色调“金黄”,那是麦子收获的季节。而这段后半部分却写到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这些都不是“金黄”,但它们与麦子一样,都是农作物,都是在为日后“金黄的收获”作准备,在“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也就是说,“金黄”不仅是一种颜色属性上的表述,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收获”的代名词。这一段其实不是写夏天的色彩,而是写夏天的农作物,是作者从上一段对夏日景物的外部感官的感触进入到对农作物的内心感受。然后从“农作物”自然转入种植农作物之“农民”的活动及感受,于是第4、5段重点写农民的辛劳,写这种“苦涩”“紧张”的感受,从而赞美这个给农民带来收获的苦涩而紧张的夏季,盛赞在这个夏季里辛苦劳作的劳动者。通过推敲关键句、关键词的含义,不仅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在抒情散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剖析行文思路、分析意境组合、探究关键词句含义等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深入解读散文,全方位地挖掘出其中的审美内涵和主题指向。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思维训练的新观念,既不能只顾“形象”漠视“逻辑”,更不能切割“形象”与“逻辑”,而应积极地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综合训练的探索和实践,把综合思维训练的任务落到实处,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既传授知识,又启迪思维,既教学习方法,又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上来。

邓绍志,卢嘉昕,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责任编校:老 猛endprint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意境文章
春色满园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一朵花的意境
读出抒情散文的“抒情味”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