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平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场所。在这儿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学生实现自己的成才梦想。课堂寄寓着师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相互间共同促进,其乐融融。然而,语文课堂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她有着鲜活的语言材料、丰富的人文精神。本应是学生十分喜爱的课程,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时,课堂成了教师照本宣科的枯燥场所,教学一切按部就班,戴着镣铐跳舞,缺少个性,缺少生气。有时,教师上课有一种负罪感,学生上课有一种受罪感。即便是课改逐渐深入的今天,我们有时还是能见到这样一些场景:背着沉重书包而做不尽习题的孩子,眉头紧锁而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被空洞的说教训练得情感淡漠的学生。有时,学生的课堂生活成为戴着面具的痛苦表演,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
为什么有时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与活力?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在于:①偏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②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儿童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③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整的精神生活的需要;④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中小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革除传统弊端,构建新型课堂,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构建新的课堂,值得每个人不断思考、尝试。新课程是一种理想,是一张蓝图,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程序,有的只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开发、建构和创造。新课程要求多途径、多方法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新课程这张美好的蓝图才会变为现实。
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但就整体而言,我国语文课堂还是没有摆脱那种程式化的、缺乏个性、缺乏生气的局面,还存在着以下现象。
(1)“教师中心”的思维定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绝不能与其相反。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可以说相当多的教师,从自身出发考虑的多,立足于学生考虑的少。不单垄断课堂上的“教”,而且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课堂变成了“教”堂。
(2)“知识”至上的目标取向。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等一些传统意识的影响,不少教师把让学生多掌握知识当作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及练习的设计,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要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客观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效能感。世间没有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他能在这个领域内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3)“理性分析”的教学策略。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应是习得、积淀,仅仅明白一些道理,记住一些结论是远远不够的。但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非真理模式”的特征,在教学中像数理学科那样特别重视理性诠释、推理、论证,将“理性分析”作为执教的基本策略,课堂也就成了庖丁解牛式的“解剖室”。
(4)“大一统”的教育观念。课堂上强调“大一统”的教学,虽然也提倡“因材施教”,但只停留在口号上,实际的要求还是“一刀切”“齐步走”,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因而课堂上只有异口同声,缺乏“多声部”。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立体交流要比单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根据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不难发现,以探究为主的立体交流方式最好。
(5)“全封闭”的课堂管理。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都以“教材为本”,分析、理解视教参为“圣旨”,既没有个人的体会,也缺乏课堂以外的联系。教师只需照本宣科,学生只要死记硬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个性的展现。新课程强调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张扬个性。其实,强烈的教学个性风格是成功教学的一个标志。
新课程主张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这意味着学生与教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拥有质疑、问难、表达意愿、答问的权利,而教师应该充分保证学生的这些权利的实现。因此,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力者的形象,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接纳、真诚对话,实现智慧、人格、精神层面的相互激励、感染、沟通,使教育活动产生一种和谐、温暖、博大的境界。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一些比较特别的学生,如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性格孤僻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等。
除了尊重学生以外,还必须在教学方面进行角色变化。如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使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甘肃省通渭县马营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