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佩
摘 要:运用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的观点,审视小学语文“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学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分为三大类: ①教师与教材信息之间的不对称。②教师与学生信息之间的不对称。③学生与学生信息之间的不对称。就如何改善“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为教师今后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语文;教与学;审视;成才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经济领域中交易双方对有关信息数量掌握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信息掌握较多的一方更容易在交易行为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经济学家指出,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信息掌握较少一方处于弱势地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正常运转的成本。为了达到某种制衡,需要增加信息弱势方的信息量,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
观照“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也普遍客观存在着这种现象。从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教师与教材信息之间的不对称、教师与学生信息之间的不对称、学生与学生信息之间的不对称。这些不对称的信息是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小学语文教与学中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分析
(1)教师与教材信息之间的不对称。
①教师对教材解读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教师对教材解读的失度和过度。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学信息的本体,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解读留下了很大空间,于是就使不同知识水平与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案例1:我校教师针对人教版第八册《尊严》一课进行磨课时,A教师认为:这篇课文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他强调:任何人都有尊严,而不是课文中所说的只有“哈默有尊严”,还特地举了以前上这课时,一个学生说自己“成绩差没有尊严”的例子;B教师认为:课文没有问题,故事里的当地人也好,读者也好,都没有因为难民们没有付出劳动而贬低他们,哈默按劳取酬也是天经地义的。而那位说“成绩差没有尊严”的学生,正是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独立思考,教师应引导其反思自己被瞧不起的原因,而不应该把“尊严”的帽子扣在孩子头上。
很明显A教师没有专注语文学科特点,也没有倾力语文教学目标,而是把“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混同;同样B老师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尊严”,把尊严与不可侵犯的“人格”等同起来。我认为编者之所以把这篇文章选入“以诚待人”这一主题单元,主旨应该指向“诚”。所以,教学时应回避“尊严”一词,不必纠结于谁有没有尊严,重要的是学习哈默坚定的处事原则,从哈默身上看到学到正能量。因此,一味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违背了教材的本意。
②编者与教师信息的不对称,影响教材的实用功能。教师是教材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教材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而教材编写者很难亲临教学实践去深入了解一线老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与迷茫,给以后的教材再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案例2:在一次对人教版选文认可度的调查中,《童年的发现》是调查中认可度最低的一篇选文。两位五年级的语文教师是这样陈述自己不喜欢的理由:
“刚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不能完全读懂课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或者外国人的思维和我们不同的缘故。我感觉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难懂的。还有就是文章里面作者起来回答问题时,是直呼老师的名字,这种事情在我们国家是很不尊敬老师的表现。”
“现在小孩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这节课讲的又是关于人的由来和胚胎发育的事,我怕孩子们课上提‘人是怎么来之类的问题,这我就招架不住了。”
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中的选文并不都认可。如果编者不深入到教学第一线中去,必然导致部分语文教师在理解教材时曲解了编者的初衷。
(2)教师与学生信息之间的不对称。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发展。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教”、教师对学生的“学”的信息获取往往存在着不对称现象,这将导致学生的主体学习无法开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体现。
①学生与教师“教”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教师的主导信马由缰。一般来说,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和生活阅历信息远远多于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种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选择和组织教学的选择与余地就越大。但对学生而言,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生活阅历、认知能力等限制,在接受教师“教”信息的过程中难免力不从心。因此,如果教师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将很难有效地进行。
案例3:一次我校的教学观摩课中,一位教师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学到“利用沟渠里的积雪来辨认方向”时,教师提问:“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那一边是——?”学生愣了一下,有的回答北边,有的回答南边。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闹哄哄的,教师只能打圆场说:“同学们,你们再好好想想。”但想来想去,学生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浙江属于南方,下雪的时候并不多,雪在南方比较珍贵,即使有雪也不能像北方那样积得厚厚的,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个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生活阅历差距太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只能在头脑中空想,自然不能分辨沟渠中的积雪哪边化得快。这样师生之间的互动就很难实现,因而造成无效的教学效果。
②教师与学生“学”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学生的主体形同虚设。学生对语言有着丰富的感受能力,受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学生的语言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语、流行语、广告语、影视经典对白等常常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之中,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如果现在让小学生在书面表达中有了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后,久而久之,量变引起质变,习惯就会成自然,学生就会混淆了网络语言和规范语言的界限。比如下面就是一篇被老师判为不及格的作文。
案例4: 2012年10月6日 星期三 晴 扮萌中……
苦情计(萌计):“哥哥,借我《明朝那些事儿》嘛!哥哥最好了!”我扮着娃娃音,萌萌地说。“现在有人预约了,你是第三个,所以没戏哦!对了,不要卖萌了,孩子 !赶紧看其他书去!”哥哥冷冷地讲,显然是打发我走嘛!“给我嘛,给我嘛,我只要第二本,求求你了!”我哀求道。“不行不行,人家要看的,我不能‘感情用事!”哥哥竭力反对着。看来萌是行不通了,我得改变策略了!
强势计:(略)。
其实,这些语言使用得当的话,不也很新鲜活泼吗?就如荣登《人民日报》的“给力”一词,又如时下流行的淘宝体、甄嬛体、元芳体,在表述主观意愿的同时,也展示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的事物和新的挑战,为它营造一个轻松开放的环境。网络语言虽然冲击了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作文,另一方面却也丰富和发展了语言词汇,增加汉语的表现力,也算是时代文化的一种折射。现在就一棍子打死,不许学生接触似乎有点独断,对于富有个性、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的新一代学生来说,这样做似乎也有点与时代脱节。
(3)学生与学生信息不对称。在语文学习中,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家庭条件、表达能力的不同,造成处于“信息优势”的学生“一统天下”,处于“信息劣势”的学生“袖手旁观”,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获取不对称,严重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案例5: 在人教版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搜集有关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资料,像“什么是蓝盔部队?什么是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还有哪些地方有局部的战争?现在联合国秘书长是谁……”课上我请学生起来汇报自己查到的资料,结果仅有4人举手。这几位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而其他学生各顾各地做起自己的小动作来。我不由得有些怒气,责备学生懒惰,课前不做准备。半天,才有个胆大的学生畏畏缩缩地说:老师,我们找不到。课后仔细想想,那4位学生的家境在我们班条件算比较好的,其他的孩子大多是外来务工子女,父母基本都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靠劳力赚钱,无暇顾及学生,孩子从父母那获取不了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家里没有电脑,所以无从查找,结果上课时只能眼巴巴听别人说。
课前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背景,如同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而其他学生却仅仅是个旁听者的角色,明显处于弱势,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样的课堂每天都在重复上演,部分同学因家庭条件欠缺、个人能力不足等原因和其他同学之间就形成了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与学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极影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经济学认为,拥有更充足信息的一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将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这种行为被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经济领域的这一消极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逆向选择主要是指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道德风险是指教师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生评价老师的好坏而导致的道德评价存在的风险。
(1)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从教师教学的内容来看,教师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较深入地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充分传播给学生,作为学生来说他们是无从知晓的。因此,这也就容易造成有的教师在上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案设计不精巧的状况。这时教师处于信息优势而学生处于信息劣势,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严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从学生的听课效果来看,因为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是否能主动获取信息,主动建构自我知识体系,教师也很难全面了解。这时学生处于信息优势而教师处于信息劣势,这样就会出现教师在激情洋溢地讲解,而有的学生在讲话做小动作,甚至连老师讲什么都不清楚的局面。
(2)因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而导致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
“道德风险”。虽然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但评价的体系依然没有太大的转变,大多学校仍会以班级的学习成绩横向、纵向提高或退步来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而在评价学生的体系中占权重最大的还是学习成绩,这样就造成教师更关注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就不可避免,教师急功近利、家长爱慕虚荣而导致学生逃学、厌学的情形屡见不鲜。
三、均衡信息——有效制约小学语文教学信息不对称
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均衡信息缩小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是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种。
(1)提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努力实现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信息对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在对话展开之前,教师首先要和文本对话,是文本的开发者和运用者。因此,教师应该苦练内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仔细领会言语的内在精妙之处,细细品味作品语言的节奏,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搭建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七彩桥,把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情感体验过程。
案例6:王红《“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师:这还是一种怎样的等待?
生:漫长的等待。
师:哦,你从哪里感受到了?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师:看这三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巴迪一直在看时间,太慢了。
师:那也可以直接写七点半。
生:说明巴迪不停地看时间,时间一分分地过去,巴迪等了很久。
师:再看这三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师标出标点符号。
师:可以用逗号,但是却用了句号。表明了什么?
生:时间过得太慢了。
师:度分如年啊,时间仿佛就停在了七点。看,一个简单的标点,此刻也能传达出巴迪内心的焦急啊!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老师捕捉到了句子的独特,引领孩子们发现“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三个看似寻常此时却很独特的标点。让学生把作者等待父亲的那种焦急、期待的心理,通过三个原本该用逗号却用了句号的独特之处解读得淋漓尽致。
本案例中,正是因为王老师对文本当中出现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有敏锐的捕捉能力,精心挖掘文本的独特表达,才让学生懂得了作者孕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2)科学设计前置性学习单,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理论信息经济学认为,双方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才能成就较好的经济效果。同样,在教学中师生信息之间存在某种程度联系,就能让教学更加有效。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设计前置性学习单,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前面,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取”和“舍”。“舍”去学生已知或能知的内容,“取”学生由于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局限而尚不能理解、感受和欣赏的地方。
案例7: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我设计了“前置性学习单”,要学生先按照下面的提示自学课文,每完成一项,就在相应的地方做自我评价:
①认真读一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镜头?【自我评价:☆☆☆☆☆】
②画一画课文中你不太理解的字词,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有困难的请你把它们端端正正地写在方格中,注意别写错别字哦。【自我评价:☆☆☆☆☆】
③你能用几句话简要地讲一讲这个故事片段的内容吗?【自我评价:☆☆☆☆☆】
④关于这个故事,你特别想和同学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自我评价:☆☆☆☆☆】
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以读促思。这样,让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大大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煞费苦心地引导,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使后续的课堂教学水到渠成,有效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相对对称。
(3)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努力实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学生因生活阅历、家庭条件、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往往会在学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又很难做到也不可能做到手把手地指导,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创造条件,促成学生在学习中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同时让学生在小组之间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案例8:教学《新型的玻璃》课前,学生围绕任务“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与作用?请用推销员的方式介绍你喜欢的玻璃”展开活动:各小组确定要研究的玻璃,搜集、记录有关资料。课堂上,各小组在组内交流后汇报各自研究的成果,并试做小推销员:
①夹丝网防盗玻璃组:展示图片,并介绍玻璃的结构、特点、用途等。
②变色玻璃组:介绍玻璃的颜色、特点、用途。
③吸热玻璃:展示图片,并介绍玻璃的外形、特点、用途等。
④吃音玻璃组:结合视频资料,介绍它的构造、特点、用
途等。
教师在小组汇报过程中适时给予点拨、引导。最后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颁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小组合作奖……
由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启发,从而激发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使一批“新产品”应运而生:“打不碎的玻璃”“调光玻璃”……
这样,学生通过组内和组间立体的交流展示,不仅使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而且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不断提高,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积极影响,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相对对称。
(4)建构多元评价体系,演绎生本课堂。平时,要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化。通过建立多维的个性化评价体系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存在单一的评价主体——教师相比,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多元性,强调多方参与和互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评价内容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涵盖的不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目标的评价,更要关注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评价。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还应该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将目标、过程、主体融为一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存在。
结语:花朵能盛开,星星能美丽,是因为他们处在合适的环境中。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与“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巧妙利用信息不对称这一航向标,即使不一定使每个孩子都像花朵般娇艳,星星般灿烂,但是一定也能使每个孩子都绽放自己的美丽。
参考文献:
[1]张炳林,杨改学.信息不对称理论之教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
法,2013(11).
[2]刘仁增.语用,阅读教学的本真回归[J].福建教育,2009(5).
[3]张天宝.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
[J].中国教育学刊,2007(3).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7).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十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