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近代英汉翻译中的欧化翻译现象

2014-07-09 12:02唐玉琳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时代性合理性

唐玉琳

【摘要】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今,随着大量外国著作尤其是西方文学涌入中国,在极大丰富和拓宽中国读者视野的同时,也促进我国近代翻译事业的长足发展。本文旨在对近代英汉翻译中的欧化翻译现象的产生、表现、不同发展阶段及对汉语的欧化影响进行研究,列举各个时期翻译名家对欧化翻译的态度,探讨欧化翻译的合理性及限制性,以明确我们对欧化翻译的态度。

【关键词】欧化翻译 汉语欧化 合理性 时代性

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沟通、传播、继承等重要的社会功能。翻译是语言接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语和源语通过译者个人的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给各自的语言规范带来一定的冲击,导致语言借用和语言的变异。通过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接触和外域文化的渗透可以推动目的语的发展与完善,这在中外翻译史上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一、欧化翻译的产生及汉语欧化现象

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两千多年未曾有显著变化。而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对中国当时社会、科学、思想、生活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中文的语言体系。了解西方先进思想的渴求促使大批学者走上翻译之路。而古代汉语、文言文及当时常用的“官话”,由于词汇的缺乏、句式语法与印欧语系尤其是英语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译者及学者们很难充分表达当时纷繁复杂的生活,更难表达西方输入的大量新知识。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翻译大量西方著作,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当时的译者及学者越来越觉得传承千年的汉语,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内容表达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这极大的阻碍了对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文艺作品的学习和理解,所以,在翻译中的汉语欧化现象就应运而生。

欧化翻译产生的主因有两个:一是中国语文,即白话文存在明显的缺陷,需要西方的词语和文法来补充。二是精密的文法就是精密思想的载体,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就必须借鉴其词汇和语法。欧化翻译直接作用的结果就是汉语语言的欧化。“欧化”现象是历史的产物。“五四”时期的社会条件为汉语欧化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求,弥补汉语的不足,产生了欧化的汉语。傅斯年1919年在《新潮》杂志上发表《怎样做白话文》中指出:”白话必不能避免欧化,只有欧化的白话才能够应付新时代的需要。”

汉语欧化现象主要集中体现于词法和句法的欧化。

•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中国对外交流的扩大,使得外来语的使用频率日益扩大,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欧化的词汇,这些词汇对我们的标准汉语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些词汇出现在金融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例如,sofa (沙发) motor (马达) chocolate(巧克力) car(汽车) piano(钢琴)bar(酒吧)beer(啤酒)cool(酷)model(模特)等。

• 翻译引起汉语在句法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不定冠词的使用;(2)被动式使用范围变宽;(3)连词“和”、“或”使用的英语化;(4)动词平行式的广泛使用;(5)复合句分句位置的变化;(6)句法形式严密化。概况地说,受西文的影响,现代白话文的句子大大延长了(张卫中,2006)。

二、近代欧化翻译发展阶段

1.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宗教、伦理、政治和艺术等的传入,翻译的重要性开始突显。当时出色的翻译评论家和翻译史家——梁启超主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去翻译外国著作,其文体特征是大量运用新名词和口词语,吸收外国语法,如增长句子的附加成分、构造多重复句等。这对欧化翻译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新文化运动时期“西学东渐”,大量新名词、新概念涌入汉语,大量欧化句法、欧化文体现象也随之涌入,欧化成了补救白话的办法。对于当时翻译可能带来的汉语欧化,瞿秋白曾说:“翻译——除出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中国的言语(文字)是那么穷乏,甚至于日常用品都是无名氏的。……一切表现细腻的分别和复杂的关系的形容词、动词、前置词,几乎没有。……翻译,的确可以帮助我们造出许多新的字眼,新的句法,丰富的词汇和细腻的精密的正确的表现。” “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输入新的表现法,目的就在于要使中国现代文更加精密、清楚和丰富。“ (参看罗新璋1984:265-287)可见,瞿秋白是欢迎翻译给汉语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甚至是欢迎有些欧化的表达,借以丰富汉语的表现力。而从鲁迅在翻译时用的逐字译甚至以英文构词法来规范汉语使用的硬译方法便可看出他的主张。他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指出了汉语欧化的必然性。该时期的汉语欧化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获得广泛认同。

3.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对于汉语欧化的质疑。在当时西化热潮的冲击下,句式欧化成了人们的热望和追求,在某些翻译作品中甚至出现了一些完全背离汉语的句子,一个主句可以带许多从句,整个句子可以长达几十字,上百字,给读者阅读时造成很大障碍。梁实秋旗帜鲜明地反对欧化,他认为:汉语欧化和硬译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摒弃鲁迅的‘硬译方法,避免西方的语法体系污染汉语,提倡汉语的纯净化。另外一股反对欧化的势力来自“学衡派”,主要包括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人:他们把汉语欧化视为“直用西洋文法以为语文”、“读之者殊觉茫然而生厌恶之心”的文字,认为汉语欧化是中国文法的大忌。这一时期的讨论无论是对欧化的支持还是反对都主要围绕着汉语欧化的文学性和读者的接受度。

4.20 世纪中叶至今,对欧化翻译是较为温和的批评和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余光中,他对翻译公式化的批评以及翻译文学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功与过的评价都很中肯。郑振铎提倡我国语言的欧化,他明确表示“语体文的欧化是求文学艺术的精进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对于语体的欧化有一个程度,就是翻译出来的文章“虽不像中国人向来所写的语体文,却也非中国人所看不懂的”。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过度”欧化的现象越来越越多,英语作为交流中的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迁徙已经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报刊杂志上的屡屡出现的欧化翻译语言不仅影响了读者的汉语预感,甚至影响了整个新闻语言。某些译者对“忠实”原则的误解和滥用,加速了汉语的恶性欧化,甚至产生了一些刻意模仿“翻译体”的原创作品,这需要引起人们的警惕。

三、欧化翻译的合理性及限制性

虽然社会上对翻译欧化现象褒贬不一,但我们并不能一味否决汉语欧化现象。汉语的欧化是时代的需求,合理欧化汉语是可以接受并推行的。

首先,欧化的汉语在使用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咱們对于欧化的语法,应该有两种认识:第一,它往往只在文章中出现,还不大看见它在口语里出现……;第二,只有知识社会的人用惯了它,一般民众并没有用惯。”[3]汉语完全欧化是不可能的,汉语与外语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是不可调节的,所以大可不必完全反对。而且现在欧化汉语多用于文学翻译中。有些外语中的口语与书面语是分开的,口语中也不会出现文学作品中结构错综复杂辞藻华丽的句子,而中文的书面语一直努力在与口语相契合(比如白话文运动中所提倡的),所以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出现拗口,修饰词过多的句子是正常并且不可避免的。

其次,从语言本身来看,语言作为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是整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语言需要活力,更需要革新。一成不变的语言只能成为死语言而逐渐消亡。在不同的时代,汉语有着不同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会得到革新。现今,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英语的普及率也大大提高,我们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我们在逐渐地接受着外来文化,并且融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一直都是具有包容性的,从古至今我们的文化一直在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而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汉语欧化便是受国外影响的结果之一。汉语欧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再者,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欧化翻译有助于体现国外文学作品的文化现象。国外的地理环境,社会风俗,人们的思维方式都与中国的大不相同,有时候在汉语中我们并不一定能找到相对应的词句或是合乎文法的语言来翻译国外作品。适当的欧化汉语有助于帮助读者提供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能让读者感受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域风情”。同时,对于译者来说,欧化翻译有助于保持原文的表述习惯,从某些角度来说是对原文的忠实。比如外文中常用被动式而中文没有这种习惯。如果将被动式全部转化成中文的表达习惯,就有可能造成原文所表达情感的缺失。

然而,欧化的汉语翻译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极端现象。有些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一味追求原文结构,而忽视了原文所表达的真实意义以及中文的表达习惯,这种译文大多具有机械翻译的风格,从而出现了所谓的“翻译腔”。“翻译腔”会在早期的译文中出现,但随着译者自身水平的提高应该会逐渐减少。然而现在有些年轻人崇洋媚外,为了标新立异而刻意追求汉语的“翻译腔”,使得写出文字既不像汉语更不像西语,那就需要批判了。

四、结论

总而言之,语言的初衷是为了交流沟通,它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完善提高,进而更好的服务于生产生活和文化事业。我们不应该消极的对待汉语欧化现象,认为它是对汉语体系的冲击甚至是否定,推行汉语欧化就是背离传统文化;相反,我们必须承认欧化翻译影响下的汉语欧化现象改造了汉语,促使汉语精细化、明确化、扩大了汉语的表现能力,使现代汉语更具包容性和活力。众多名家对欧化翻译的评论和看法,都是基于不同的时代对汉语的不同要求的基础之上的。纵观当今时代,英语“称霸”全球,若我们依旧固步自封,只会降低汉语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做的,是在英汉翻译中,把欧化翻译的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向读者展示异域文化风情,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保持中文的语言流畅及特色,增强可读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谢耀基.汉语语法欧化综述[J].语文研究:2001(1).

[2]王守仁.刘振前. 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

[3]王力著.中国现代语法[M].商务印书馆:1985,334

[4]黄靖莉.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及比较.[J].科学导刊.2012(2).

[5]王一龙,门冬梅.从汉语欧化现象看翻译教学[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8):71-72.

[6]郭宏杰.現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21.

[7]靳哲.从译本《飞鸟集》看郑振铎的语体欧化观[J].科学导刊,2011(3),229.

[8]王克非.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1)

[9]曾景婷.实证翻译中“欧化”语言的演变[J].天中学刊,2009.

猜你喜欢
时代性合理性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诗词的时代性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时代性价值取向下战争史教学再思考
论合理性标准在诠释过程中的作用与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