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军
16. 乌申斯基
一、生平介绍
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1823—1870)是19世纪俄国教育家。1823年2月19日,乌申斯基生于土拉城一个小官吏的家庭里。他在车尔尼柯夫省的庄园里度过了童年,在诺夫哥罗得——谢维尔斯克文科中学毕业后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除法律外,他还热心于哲学、文学和戏剧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十分广泛。
1844年大学毕业后,乌申斯基在雅罗斯拉夫政法专科学校教书。在学校,乌申斯基号召大学生研究人民的生活和需要,教导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准备从事为人民谋福利的活动。1848年欧洲革命之后,俄国反动势力加强,内务部下令要学校校长检查教师讲稿。乌申斯基不服从命令,宁愿解聘,1849年被迫离开学校。后来曾在内务部的一些杂志上撰稿达6年之久,过着贫困的生活。
1854年经友人的介绍,乌申斯基又重新开始教育工作。起初他任俄语教师,后来又担任了孤儿院的学监。在工作中,他读了很多教育书籍。因此,他对教育工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表了若干篇关于教育问题的文章。乌申斯基的进步教育思想和活动,受到当时学校当局反对。沙皇政府于1862年派他到国外考察女子师范教育和编辑教育学教科书,实际上把他解聘了。在国外,乌申斯基度过了5年时间,深入地研究了教育上的各种问题,带病工作,写出了巨著《人是教育的对象》,还编写了供1至3年级儿童阅读的读物——《祖国语言》及其教学法指南。1867年乌申斯基因病重回国,1870年12月22日去世。
二、教育思想
(1)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教学理论在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乌申斯基反对把教学看作简单容易的事情,他认为教学是一种规律的学问,而教学理论就是关于教学的科学。在教学理论问题中,他提出并论证了教学过程的目的和任务、教学的科学基础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在乌申斯基看来,教育不同于科学,因为科学反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性,可以由全人类所共享,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但是教育研究的对象首先是“人的性格”,它具有民族性,是由民族本性和历史形成的。乌申斯基在强调公共教育的民族性时,也承认教育有其普遍的规律性。
(2)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教学中的首要的、根本性的问题。乌申斯基给教学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教养任务和教育任务。他对教养任务的意见,就是在于用最简捷、容易的方法,保证儿童能掌握有关自然和社会的多方面的知识。乌申斯基的教育任务在于形成学生的世界观,并要求教学“不仅促进知识的储藏量的增加,而且促进人的信念的形成”。他要求每个教师这样来建立全部教学,要有目的地使学生在智力上道德上得到发展。首先,乌申斯基强调在教学内容中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其次,要把知识的掌握与世界观的形成统一于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完整的人”的培养。
(3)论教学论的科学基础。乌申斯基肯定心理学和生理学是教学的科学基础。为此,他要求教师了解心理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规律,特别是心理学的规律。乌申斯基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心理学、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科学原理组织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本性及其特点,要求教学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论教育目的和德育、劳动教育。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的各个不同方面,德育应占首要的地位。他说:“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简单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要重要得多。”爱国主义教育在乌申斯基的道德教育的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按他的意见,德育应当发展儿童的人道精神,尊敬和热爱别人,培养他们对人的真挚、善意和公正的态度,爱劳动、守纪律、责任感以及谦逊等品质。他斥责了利己主义、懒散、自私、伪善以及其他不良品质和习惯。另外,乌申斯基认为劳动是使人获得正确发展的必要条件。他在《劳动在心理和教育上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因素,而且对于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的日益完善来说,对于人格来说,对于人的自由和幸福来说都是必要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得到很大的快乐,应归功于劳动。
三、教育方法
按照乌申斯基的意见,德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①通过教学进行德育;②教师本身的榜样作用;③说服;④机智地对待学生;⑤警告;⑥奖励与惩罚。
乌申斯基反对盲目的棍棒纪律,他说:“在旧时的学校里,纪律是建立在对能够行使奖励和惩罚的教师的畏惧上。这种畏惧心情不仅使儿童违反其本性常态,而且使他们走到对自己有害的地步:使性格变得呆板,在教室里感到苦闷无聊和养成虚伪的习惯。”他要求以人道主义态度来对待儿童,但是也不要溺爱。要培养他们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乌申斯基很重视体力劳动,也重视智力劳动,他认为最好是使人在活动中将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结合起来,并强调农业劳动的巨大的教育意义。
乌申斯基指出:“学习是劳动,而且应当始终是劳动,但是充满着思想的劳动。”他坚决反对娱乐式的和游戏式的教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学会劳动和克服困难。乌申斯基认为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只能用于年龄很小的儿童。应该使儿童习惯于这种艰苦劳动,但不要使之负担过重。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锻炼。
(作者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