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害”。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更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的,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十五分钟即可。
二、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三、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答卷、仔细读题审题的习惯
1.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
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同时紧紧把握住演算草稿和检验答案这两个细节,对学生强化态度的严格要求。作业演算草稿的认真程度和完成作业能否自觉检验往往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作业态度。如果学生的演算草稿也能像书写那样条理化、规范化,作业完成后对照演算草稿自觉认真验算,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练习正确率,而且对于学生认真作业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教会学生读题、审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缺少审题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传授方法。首先要理清题意,弄清体裁。如《草地夜行》一课,题目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交代了干什么。这样一讲,学生就会明白它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其次要审查题眼,确立中心。学会找“题眼”,即文章的关键词、重点词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最后要看题思文,想象问题。如:看到题眼,就能引导学生想象问题,带着问题读就会容易。
为了让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要采取“讲课前教师审,讲课后学生审”的做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之师生共同讨论,进而达到学生独立审题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变通思维的习惯
教师要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其他良好习惯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贯穿教学始终,使之养成创新习惯。良好的创新习惯将会成为其他习惯的有益补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各种素养的全面发展。凭借教材,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课文中的小神童、科学家和发明家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轨迹,从而领略变通技巧。如《称象》一文介绍了才七岁的曹冲敢于冲破思维束缚,创造性地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称象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曹冲的这种方法用替代物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加以论证,使学生领悟到曹冲运用的是等值交换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头和大象互换。这一变通使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对曹冲的方法进行评价和再变通,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创新。
五、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坚持写日记,是提高作文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魏书生等专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从事语文教学的多年实践中,我真切感受到了日记带给学生的巨大好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个真实的学生的成长足迹;它又像一座桥梁,沟通学生与教师的心,同时让学生学会了自己跟自己倾诉;它也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在丰富学生内心情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它更像温馨的家园,让学生在其中快乐成长,让教师在其中享受快乐……
写日记的好处毋庸置疑,但要让学生从开始就喜欢写再到会写、爱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悉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写日记的快乐,不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反而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有话想说就说,这样,日记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都特意准备一节日记指导课。在这节课上,我一般会明确写日记的格式和方法,强调写日记的好处,揭示写日记的秘诀、丰富写日记的内容,让学生觉得写日记很重要,对自己很有帮助,从而对自己有记日记的要求。并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我时时处处不忘强调日记的重要性和写好日记的好处。
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刚开始,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他们提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教师要给予鼓励。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学会倾听,随机应变,捕捉有效信息。当学生表述不清时,教师可以替他表明意思。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时,我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想问?”当我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时,教室里安静极了,他们都在积极地思考,一位学生说:“奖品是什么?”教室里出现“扑哧”的笑声,我就随机抓住他问:“为什么笑他呀?”“这个问题太简单,奖品不就是蘑菇吗。”他不屑一顾地答道。“不错,看来你会读课题。可他已经学会提问题了。他比你跨进了一大步了!”我摸着他的头说。“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题,动脑筋想一想该提怎样的问题?”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谁发奖品?”“蘑菇该奖给谁?”“谁给他们颁奖?”“为什么要把蘑菇奖给他?”虽然他们提的有些问题价值不大,但他们都在积极地围绕课题提问题。从中感受到了提问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课堂上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自己也可以,因而提问的胆量也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