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着力点

2014-07-08 17:53王晓燕
考试周刊 2014年38期
关键词:蜗牛动机文本

王晓燕

古人曰:“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打造自主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阅读为基,读懂、会读、乐读交织融合

1.提供时空,读懂课本。

读懂就是学生自己读懂教科书,是阅读的第一层次。学生不仅仅要读懂教科书上的文字、图形、标点符号,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文字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等。但是在这读懂的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已经具备理解能力,在课堂中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宽松的空间,让学生充分阅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中,教师以“在沙漠中旅行,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到底有什么用处?小骆驼为什么为它们感到自豪”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三四两个自然段,通过自读、同桌互读,集体共读,在充分阅读中轻松理解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感悟到文字背后小骆驼的自豪。

2.习得方法,学会阅读。

仅有读懂还不够,只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课外的独立阅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

(1)牵一发,动全身:一牵文中关键词。不管是哪篇课文在文本中都会有一些关键词句,它们对读懂整篇文本至关重要。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整篇文本。二牵文章题眼或线索。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读懂“一篇”文章,而要力争培养学生读懂与文本相似的“一类”文章,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或线索阅读课文,意在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如教学《半截蜡烛》,在初读课题时,认为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但读过之后,就知道这篇文章并不是写物的,那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文知道文章所写的事件是围绕“半截蜡烛”展开。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抓住“一家三人如何保护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品读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理解三人为什么这么做,揣摩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让学生明白文中对一家三口的所做所说所想的描写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写,一点没有浪费的笔墨及文中多次提到蜡烛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纵观本课,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老师就是顺着这条线索组织教学全过程,使教学变得简洁清晰,实实在在,同时也让学生掌握阅读此类“小说”的方法。

(2)连前后,贯左右:知识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衔接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联系,让学生连前后、通左右,通过前后课文的组块教学,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更容易、更深层。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教师出示低中年级学过的《北大荒的秋天》、《庐山云雾》等写景状物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异同,归纳此类文章的一般规律和写作特色,由此引导学生在充分领悟、欣赏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思想感情之美的同时,品味语言形式,内化语言,掌握规律,提高能力。

3.有效拓展,乐于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乐趣、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这就是阅读的最高层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让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使课内外连通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趣味,让学生乐于阅读教材。如教学《螳螂捕蝉》、《三打白骨精》等课文时,都适时引入原文。通过文白对照,帮助学生较快地读懂原本以为很难读懂的原文。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进一步赏析原著语言的特色,感受古典文学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二、思考为心,产生、深入、生成螺旋上升

1.诱发动机,引起思考。

动机是思考的开端。激发动机,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动机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就教学而言,内部动机是因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产生的,外部动机是因对学习以外的因素感兴趣而产生,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自己在班级内名次带来的优越感等。虽然在课堂中,这两种动机并不是泾渭分明,但在内在动机下,学生的思考就会变得主动、积极。所以,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教师应融合三维目标,注意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

2.质疑问难,深入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考能力。显然,这一过程中问题成为关键。问题不能仅指向知识、技能,更应指向过程、方法及情感等;不能仅指向其中之一,更应将三者有效统一,追求问题价值的最大化。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开始的问题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后续问题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恰当的梯度,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问题的延续,从而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以老师在备课前一定要先备学生,以学定教,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灵活生成。

(2)巧妙诱导,质疑问难:课堂教学不能全是老师提问、学生答疑,否则会使学生的思考越来越僵硬。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不断产生问题,尤其要启发学生无中生疑,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追本溯源,扎实掌握,提高思考能力。

如教学《蜗牛的奖杯》一文时,教师要抓住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蜗牛原先有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现在却背上重重的壳,只能慢慢爬行,看到这里,你想问什么?整理学生质疑主要为:①为什么蜗牛会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②蜗牛背上重重的壳以后心情怎样,后悔吗?③蜗牛为什么不把奖杯放在家里,再去和别人比赛?这时,教师又加以点拨,引出重点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蜗牛会变成这个样子?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问题。

3.纵横交错,迁移思考。

课堂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打开一扇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纵横交错,既要注意思考的深度,又要注意思考的宽度,这里老师可以从求同和求异这两方面迁移,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当然,在诱发产生、质疑深入、迁移生成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这一过程中,每一部分都不能脱离三维目标,只有三维目标统一并融入其中,才能真正打造自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蜗牛动机文本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动机不纯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