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从概括、品味到运用

2014-07-08 14:00徐勤华
考试周刊 2014年38期
关键词:品味文章语言

徐勤华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基于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加强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将语文教学落实到语言训练这一核心上。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呢?笔者认为语言训练应遵循从概括、品味到运用的基本规律。

一、概括语言是语言训练的基础

尽管某些教师就目前语文教学重感悟、鉴赏,轻综合、概括,提出语言概括是语言训练的最高思维形式,但笔者认为语言概括在语言训练中固然地位重要,应该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基础。所谓语言概括,就是对文章语言涉及的内容、结构、写法等用一个词或几个词、一句话或几句化加以表达的形式。语言概括,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写作特色,或者局部把握重点的段落、句子,经常进行语言概括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一般而言,语言概括训练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从文章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多文章的题目概括了文章内容。学生语言概括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基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是抓住中心句子。有些文章有承上启下的中心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概括时抓住这类句子,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清楚了。有时语言概括时,抓住中心句,还可以理解某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是理解各段段意。学生先概括出各段意思,然后将各段意思组合,加深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四是复述文章内容。在复述过程中,学生要抓住文章重点,分清文章主次,既理解文章内容,又提高语言概括能力。

语言概括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但语文学习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语言概括能力上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教学《松鼠》一文,我让学生阅读全文,概括全文内容。学生概括为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这是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教学《松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概括本段内容,学生概括出“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这是学生对一段的内容概括。这些针对内容进行的语言概括,训练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但是,教师的语言训练仅仅停留在此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松鼠描写句子的分析,产生联想,体会松鼠的漂亮。又如《孔乙己》一文,学生阅读文章后,概括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文章主题,但这种认识是不具体、不完整,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语言训练,即对具体描写孔乙己的文字进行分析、鉴赏,体会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题。

语言概括是基于文章语言提供的信息作的比较笼统、概括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利于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但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应体现在更高层次上,即对语言的品味鉴赏上。

二、品味语言是语言训练的关键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鉴于此,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关键。笔者认为,语言品味应重在如下两方面:

(一)品读。朗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学生通过对文章精彩段落的反复诵读,从朗读的语调、音律和形象生动的语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形象性、丰富性、生动性,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感悟力和鉴赏力。比如,教学朱自清的《绿》时,我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用心体会,理解朱自清先生描写梅雨潭的绿所蕴含的意义,理解朱自清先生对绿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文中描绘梅雨潭绿的句子,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读后的体会,认真玩味重点词语、句子,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眼前出现绿色的美好景象,学得兴致盎然,比单纯地讲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及作用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品析。就是抓精彩的词句、语段加以分析,从而欣赏语言之美。比如,《故乡》中“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一句,我指导学生品析“终于”一词,让学生明白“终于”一词生动地表现出闰土的内心挣扎痛苦的心理,表现出闰土心中的等级观念。《背影》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我让学生品析“混”“又”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讨论,品味出一个“混”字,一个“又”字,极好地表现了当时“我”告别父亲的不舍和悲伤心情。《月迹》中“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一句中“玉玉”“银银”两个叠词,学生则品味到它们不仅传神地表现出月光的皎洁,而且符合儿童天真可爱的说话特点,表现儿童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出发,可以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人物的性格、主人公的心理、作品的意旨。语言品味是领悟作品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语言品味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关键,但语言品味绝不是语言训练的终结,它只是对文本的一种解读,是对知识、情感的接受和感悟,仍然是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步骤。语言训练最终的目标是学生运用语言,即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训练,最终应落实到学生语言的运用和创造上。

三、运用语言语言训练的根本。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终极目标是语言的运用,因为品味别人的语言,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少老师将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割裂开来,造成学生品得头头是道,写作时依然是硬邦邦、干巴巴的语言,学与用严重脱离。那么,如何将两者结合,突出学生语言运用练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力。

(一)注重积累。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的段落摘抄下来,经常翻看,记在心里,作文时自然能派上用处。语文学习注重积累,是几乎所有人共同的认识,只是不少教师被应试教育搞得迷失了方向,将学生变成了做题的机器,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回想我们小时候读书,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天天摘录自以为好的句子,还经常交流。现在,当我们步入中年,儿时语文课大都忘记了,但那一本本摘抄本记录的句子段落,依然记得,它们成了我们成长中难忘的记忆。

(二)进行练习。练习形式分为口头和书面。具体内容可以是仿写:按照文章中优美的句子写出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句子。可以是课文特色的片段训练,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捕鸟 ”一段,让学生写雪中玩乐的事;教学《端午日》,请学生写赛龙舟的场面;教学《背影》,请学生写自己父亲的背影;教学《一双手》,请学生写自己熟悉人的一双手等。可以是文章内容的改写,如教完《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写与发了财的于勒船上见面的场景;教完古诗《春望》,请学生改写成散文等。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社团活动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性的,教师应该遵循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和运用能力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品味文章语言
品味“莓”好
语言是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