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坠子在其探索发展的一百多年中,各流派艺术得到很好的发展。无论是在音乐程式上的形成与完善上,还是演出内容的经典与创新上,都彰显出河南坠子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及其独占鳌头的历史地位。经典的曲目、出色的演员、庞大的受众都使得河南坠子的艺术魅力耀眼四射。
关键词:河南坠子;艺术魅力;音乐程式
一、河南坠子的形成及发展
河南坠子戏最初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末年。在河南坠子的早期,虽然已经有了其独有的乐器——坠胡,但在唱腔上仍沿用着仪封三弦的腔调,表演也比较简单,基本上是自拉自唱,“双开弓”的独角坠子,唯以能模拟人声“唱啥拉啥”的坠胡吸引观众。“河南坠子形成现有的音乐板式、腔调、表演手法等其独具的特点,当在其流传到皖北,而又流传回河南之后。”[1]
河南坠子在清末民初基本形成之后,就开始了她在省内外广泛的流传,和旺盛的发展、壮大。而河南坠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以出现女艺人、逐渐走向城市为显著特征。
二、河南坠子的魅力体现
(一)流派艺术概述
河南坠子从一百年前发展至今,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例如它因为区域的不同、吸收我国其它优秀剧种的程度不同、再加上传承的方式方法不同以及各个剧种传承人的文化素质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例如东路坠子(在商丘、周口一带)、西路坠子(在开封、郑州一带)、北路坠子(在新乡、安阳一带)以及其乔派坠子和赵派坠子等不同的艺术流派。这几大流派之间也是相互借鉴和促进,相互影响和繁荣,从而共同为河南坠子这一艺术形式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1.西路坠子
西路坠子在河南坠子当中算是一个形成时间比较早、发展也是最快的一个派别。它吸收了河南梆子、河南曲子越调等剧种的不同唱腔,加上艺人们的中州音韵作为坠子中念唱的标准语言,这种唱念的风格给人一种“硬弓大调”和字正腔圆的听感。脚梆击节作为它的主要标志被人们所熟知。
代表人物:刘明枝、刘宗琴等。代表作品:《李逵夺鱼》、《杨家将》等。
2.东路坠子
东路坠子,在周口地区也称为下路坠子,是在豫东的周口及商丘一带,以及皖北、鲁西南地区所最先流传的一种坠子。也被人们称为“大口坠子”,它是在西路坠子的唱腔上又添加了许多不同的曲艺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吸收并发扬了道情、山东大鼓书等。
代表人物:张大贵、任金义等。代表作品:《宝玉探病》、《换当家》等。
3.北路坠子
北路坠子的形成时间是最晚的。在清朝光绪年间,在新乡和安阳等地域,一些坠子艺人在东、西两路坠子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鼓艺术的曲调从而发展起来的。
上世纪2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坠子艺术名伶,如乔清秀、徐玉玲等。她们善于吸收多种艺术形式并创造出了具有“京口”之称的北路坠子。
代表人物:乔清秀、徐玉玲等。代表作品:《王二姐摔镜架》、《芈建游宫》、《昭君出塞》等。
4.乔派坠子
乔派坠子的创始人是乔利元。他以北方坠子为基础,不断的吸收山东梨花大鼓的演唱形式,奠定了乔派坠子最初的风格,就是我们常说的带有“大鼓味道”的坠子。
它的传承人乔清秀在这种唱腔的基础上,又不断的袖手梨花大鼓的“花腔”和高音区唱腔,并按照河南坠子的传统演唱形式,加以融合和完善,创造了一个用起腔为曲调的新唱腔。
代表人物:乔利元、乔清秀等。代表作品:《洛阳桥》、《昭君出塞》等。
5.赵派坠子
赵派坠子是根据传统的坠子形式演化发展而来的。尤其是赵派坠子的代表人物赵峥,他不仅对各种坠子形式都有了解,而且注重兼容并蓄,尤其是对乔派坠子的精华,更是加以妙用,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多年来,经由她手创作并演唱的曲目多达数十部,她善于容情寓理,娓娓道来,以说叙事传情,以唱言志抒怀,展示了赵派坠子不一样的艺术风格和风姿。
代表人物:赵峥等。代表作品:《摘棉花》、《双枪老太婆劫刑车》等。
(二)艺术魅力
1.唱腔
每一种曲艺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河南坠子也不例外。它的唱腔音乐总的归纳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起腔、平腔、送腔、尾腔。这还只是在主体唱腔部分。而在具体的唱词当中,又根据不同的句式格式,分为: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寒韵、滚口白等唱法,产生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异,表现不同的感情。
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叫坠胡,它多使用于每段曲目开场时的闹台曲,用来吸引观众。与其他的剧场演出不同,河南坠子的演出大都处于开放性空间,人员流动较大,艺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常常是近距离、面对面的。为了适应不同观众群体的演出要求,艺人必须对演出程序进行调整优化,以适应不同层次和需要的演出空间。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艺术实践之后,河南坠子艺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演出程序,具有程式化的倾向。”
2.书目
河南坠子从产生到发展再至壮大,都是以民间艺术形式作为载体在不断的传承,它也保持着非常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朴素浓郁的生活化气息,它和老百姓的生活贴的很近。在民间发展的优势是可以借鉴更多的曲艺形式而不用担心重复或者没有变化,因为每个区域的人生活习惯都不尽相同,河南坠子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的借鉴和融合,它从三弦书、山东大鼓等艺术形式中继承了大量的优秀书目与曲目,保存了不少的精品艺术,如《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等。
《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均属于叙事性题材,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受众的接受欲望,同时也有利于表演者更容易进入自然地表演状态。
3.著名艺人
乔清秀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河南坠子艺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她与师傅乔利元(后为夫妻)一路从河南来到天津天桥行艺。在天津这个曲艺窝子里,她不断的吸收来自各种曲艺的不同的演唱形式和表演方式,不仅丰富了河南坠子的艺术形式,也在慢慢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河南坠子的流派,就是我们上文提到过的“乔派”。
郭文秋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她的演唱基础是“乔派”,但在这之上又有自己的发展。她的声线非常甜美,发音吐字清晰规范,并且善于唱贯口。主要代表作就是《偷石榴》。她口中的《偷石榴》细腻婉转,感情真挚浓烈,能够准确把握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仅把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更是发挥了自身唱腔的自然之美,与那种考究精细、华丽的都市艺术相结合,既有地方人文色彩,又具有现代艺术的精美。直到如今,还是一些晚会当中的必唱曲目之一。
1968年在天津曲艺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并迅速走红的张楷,也是一位河南坠子的代表人物。她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算是一名科班出身的曲艺名家。她的特点非常鲜明,嗓音清澈脆亮,唱腔圆润甜美,神似与“乔派坠子”艺术。代表曲目有《黛玉悲秋》《秋江》等,非常受观众的喜爱与欢迎。
三、河南坠子的生存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多元化。精彩纷呈的异域文化艺术如潮般涌来,人们的文化选择也变得空前的多样化。同时,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也使得流行文艺能够迅速传播开来,占据了文化娱乐界的主流,而传统的戏曲、曲艺却被挤压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新兴文艺的涌入,是导致河南坠子迅速衰落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河南坠子演出形式过于单一,强调教育性的同时娱乐性又跟上不时代的节奏,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结语:
河南坠子经历过繁荣,但现如今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现如今无论是在舞台剧场还是在田间乡村,已经很难再听到坠子艺人们那宛转悠扬、动情寓理的演唱。我们对于这门自民间产生并发展的艺术形式有无尽的思念和回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回忆当中,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关心它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作品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2]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大学出版,1995年.
[3]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年.
[4] 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
[5] 赵铮河南坠子艺术。大众文艺出版社.
[6] 张爱玲.流言[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8.
[7] 吴文科.中国曲艺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8] 赵钧衡、赵峥,赵峥河南坠子艺术[M].济南:大众艺术出版社.2003.
[9] 赵峥河南坠子艺术[M]. 大众艺术出版社.1999.
[10]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
作者简介:贾喻翔,男,汉族,安徽大学文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