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的网络国际传播现状

2014-07-08 11:35赵芳
今传媒 2014年7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互联网

赵芳

摘 要:从全球范围来看,网络传播以其高参与性和互动性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青睐,公众的知情范围不断扩大,表达的空间不断拓宽,极大地推进了整个世界对于中国的知晓和沟通。中国的互联网由政府主导以免受西方国家的信息侵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尽管如此,无论是互联网的传播内容或是传播载体,都随着国家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而日益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新信息传播环境下,当抓住契机以提升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传播;网络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021-02

在互联网创造的新信息传播环境下,互联网信息传播极大地推进了整个世界对于中国的知晓和沟通,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和平发展的信息环境作出了贡献。中国的互联网国际传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而来,除却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共同点之外,基于中国国情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网络国际传播在中国的发展基础

1986年,中国发出了第一封邮件拉开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序幕,互联网开始为中国公众的信息传播服务。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计算机设备的普及,网络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并且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来自全球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更快更广泛更直接的传递给了中国的公众。

首先,网络国际传播得以发展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科技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变得简易、可操作性强,大大降低了互联网的门槛。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觑,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旅行预订等的用户规模都在扩大;微博等社交媒体,吸引了将近半数网民的参与。而传统的交流沟通类应用,如电子邮件、论坛/BBS、博客、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则有所减少。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之一,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次,中国公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互联网为国外文化产品的引进提供了平台,人们通过互联网收看美剧、日本动漫、收听黑人音乐、欧美电影等,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求,同时广告在互联网的大量投放为互联网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推动了行业发展。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在过去的五年里均呈快速发展态势,网络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中国互联网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起来的,它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要求,推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将台湾歌手邓丽君飘洋而来的歌声批为“靡靡之音”,港台音乐遭到抵制。随着人们思想的开化和文化去政治化的意识,港台音乐在内地又红极一时。互联网信息传播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而且架设起中国与世界进行全方位信息沟通的桥梁,为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了解世界开辟了最迅捷、最有效的信息传播通道。

二、当前中国网络国际传播的特点

近十年间,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正在告别互联网早期公共信息传播与私人信息传播的初始形态,完成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初级到高级的历史进展,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潜能。

(一)可传播内容的范围扩大

网络传播为公众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当电视走进公众的生活,人们通过电视可以观看到大型体育赛事、实时的国际事件等,网络更优于电视,它不受时间与次数的限制,传播的内容范围也不仅局限于此。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在网络上点击查看自己所需的内容,互联网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解决了信息的自由流动。

互联网还大大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完善,网络让人们实现了足不出户的购买。人们只要点击国外商品的官方网站,就可以预订和购买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商品,在互联网上完成挑选、下单、付款的一系列过程。产品/商品的国际流通,不仅有利于商务沟通交流,也让中国消费者通过对国外产品的解读,加深了对国外的理解,有利于更加客观的认识世界。

(二)传播载体多样化

2010年,移动互联网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并且与计算机互联网相比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元化。小巧轻便及通讯便捷两个特点,决定了移动互联网与计算机互联网的根本不同之处、发展趋势及相关联之处。移动用户的隐私度远高于计算机网络用户的要求。不同于互联网公开透明开放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信息不容易被搜集和监测,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传播更自由,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不安全状况的发生。

(三)由政府主导的网络国际传播

在中国,政府仍然在互联网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国家通信管理部门负责互联网行业管理,包括对中国境内互联网域名、IP地址等互联网基础资源的管理。中国在网络连接点设置防火墙,拦截了部分国外的数据包,导致部分网站不能访问,网民需要“翻墙”方能浏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公众“翻墙”浏览国外的网站属于违法行为。

尽管政府的牵制使国内无法完全畅通的在互联网与世界共享信息,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信息侵略,降低了不客观的恶意舆论对中国网民的不良影响。互联网受政府控制检测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政府形象,保护了国家主权和国际话语权。中国政府不断完善互联网发展与管理政策,使其更加符合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客观需要。在实践中,注重借鉴世界各国发展与管理互联网的有益经验,共同促进世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

三、当前网络国际传播的制约条件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在全球已经名列前茅,但在科技等软实力方面仍然受到自身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制约。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手段希望在互联网领域继续保持其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从这场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中提升国际话语权。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在web2.0时代,以个人为中心的应用已经摆脱少数商业精英力量的控制,信息传播的内容多样性、互动便捷性与个性化订制功能大大增强,信息生产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大众,推动着互联网朝着亲和开放的方向发展。网络传播不受国界限制,公众自由浏览、检索、下载,垄断着传统媒体话语权的西方国家难以垄断互联网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中长期难以发声的劣势处境有所改善。但发展中国家想要打破西方国家对信息的封锁、出于政治需要的价值观强加、对国际事件的歪曲报道等问题归根结底仍需要依靠国家的综合实力,西方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雄厚、科技发达,在网络传播领域投入大量资金不断更新网络科学技术,控制全球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无论从殖民时代,抑或是当今的网络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新闻议程设置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近些年来,美国凭借其发达的高新科技,充分利用网络走在全球的社交平台的最前端。

(二)我国对信息传播的控制与保护

我国政府充分的意识到互联网将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制定了关于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在国际上,互联网曾被认为是一种民主化甚至是革命意义的传播工具。西方国家对全球信息传播议程的控制,并没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消失。发达国家致力于制定涵盖范围更广的信息技术协议,从而在信息技术领域里进一步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国际上,一些极端组织和社会团体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斗争。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对本国的互联网进行着监管与控制,防止西方国家的政治言论的渗透。

(三)城市化程度相对不高,农村比例大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国际传播都具有边缘化的特点。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本身,信息的主要传播对象是针对城市用户群体,而很少有针对乡村的传播。

首先,农村网民占中国总体网民的比重小。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中国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农村人口,人数超过7亿,其中网民仅有1.36亿,仅占农村人口的五分之一。农村网民所占的相对比例较小。

其次,农村网民相较于城市网民不关注国际信息。农村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人口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国家政策、民生等问题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国际传播的信息内容与他们关联度小,因此对国际事务的信息接收和传播相对城市网民较少。我国农村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作为网络传播载体的计算机设备及其使用技术难以得到广泛的普及,这也是制约国际传播的因素之一。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传播技术的变革,导致现代传播生态格局和国际传播新秩序的重构。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融合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新媒体成为了国际传播争夺话语权的重要工具。中国应该在互联网国际传播中坚持传播主权,防止被美国宣扬的“互联网自由”观念所渗透;并且也要加快科技研发的脚步,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方面取得新成果,提升自身在国际传播秩序中的话语权,在重构“中心”和“边缘”的国际传播格局中赢得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田智辉.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7) .

赵云泽.论网络传播对国际传播秩序均衡化影响[J].国际新闻界,2003(6).

黄艾.国际传播的研究热点回顾与趋势展望——2012国际传播文献综述[J].对外传播,2012(12).

邓建国.从在华外国人的博客看国际传播的新途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中国会议,2006.

《政府白皮书》中国互联网状况[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06-08.

Daya Kishan Thussu,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continuity and change[A].2004.

吴小坤,吴信训.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动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2).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互联网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