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摘 要:目前我国影视配音存在节奏不统一、语感不贴切、声音不准确、感情不真切等问题,在实践中应以原片风格为基准,人物性格为依托,文化差异为背景,真实情感为支撑来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提升我国影视配音的质量和艺术品味。
关键词:影视配音;人物性格;文化差异;真实情感
中图分类号:G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065-03
一、影视配音的定义和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的存在形式丰富多样,影视配音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形式[1]。从广义上说,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对任何声音要素进行处理加工的艺术创作活动都叫影视配音,如音乐的选配,动效的制作,解说台词的录制,最后的合成等。狭义上的影视配音,是指在影视作品中,专为对白、旁白、独白、内心独白、解说及群声等语言的后期配制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创作活动。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类型十分丰富,可分为影视专题片配音、影视广告配音、影视栏目配音、影视剧人物配音、影视剧译制配音等诸多类型。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来论述当前影视配音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优化对策。影视配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揭示影视主题、补充和丰富画面和调动观众情绪三个方面。
(一)揭示影视主题
我们可以用影视配音来揭示和表达影视主题。当大家提到《大话西游》时,周星驰的经典对白家喻户晓:“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一定要给这份爱情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被人们用作互侃的玩笑。而音乐的表现力是无限的,它既可表情,亦可会意。当大家听到《二泉映月》时,我们会从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悲苦和凄凉,从中感受到旧社会街头艺人心灵的痛苦和辛酸的生活。音响比音乐更具形象性,它的三维造型比音乐来得更具体、更真实,如大海的潮水声、汽车的喇叭声、不同的风声、鼎沸的人声等,当人们听到这些配音时便会联想到对应的场景。配音不但能创造画面形象,如果将特定配音加载或赋予某一画面,那么画面具有的意义和内涵会更丰富生动。
(二)补充和丰富画面
音乐更具联想性,它给人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富有理性的美感,它可以让观众根据自己的体验、兴趣、意志和爱好去展开联想,通过联想充实、丰富画面,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更富有表现力[2]。音乐不但具有空间上的造型功能,而且具有很强的表情会意功能,这种表情会意具有强烈的情绪和感情色彩,这是画面无法表达的。在影视制作中巧妙地利用音乐的表情会意作用,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调动观众参与情节的积极性。如《毕业生》《寂寞无声》和《卡萨布兰卡》这些影片,大家一听到旋律就马上回忆起经典影片的内容,以及影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调动观众情绪
用音乐渲染氛围、营造气氛比用纯粹的画面更有效,更能抓住观众的心。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尾,主题曲《我心依旧》不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人公在当时环境下的复杂内心世界,而且也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使影片主题和观众的精神得到升华。在电影中,这段音乐被多次使用,循环往复的哀伤旋律,不仅实现了故事情节的转场和过渡,而且升华了主人公在泰坦尼克号上产生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男主人公为爱牺牲的奉献精神,女主人公对失去男主人公的无限痛苦。这比任何人为的痛苦、流泪、解说都来得简洁、含蓄和巧妙。
二、影视配音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影视配音普遍存在节奏不统一、语感不贴切、声音不准确、感情不真切等问题。
(一)节奏不统一
现实中,往往出现声音跟不上画面节奏,有时过快,有时过慢,出现影音不同步,画面上的人物已经说完话了,嘴已合上,话语声音还没有进行完的情况;有时也出现人物的嘴还在动,但声音已结束。在旁白的配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场景已经转换,我们的配音还在进行,出现影音两张皮的情况。配音时,配音演员的声调和背景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不统一,配音员不熟悉背景音乐,不了解音乐的主旋律和节奏,不能根据音乐来控制自己的语感和节奏,使配音与音乐达到水乳交融、自然顺畅。译制片出现节奏不统一的情况最常见,由于语言不同,表达同一个意思时,用英语只需要很少的音节,但是用中文却需要多个音节和词汇,它们所占用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这就要求配音演员在配音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语速和节奏。
(二)语感不贴切
语感是快速、直接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理解、分析、吸收全过程的浓缩。语感是一种相当高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实践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就产生丰富多彩、全方位立体感的感觉。在阅读时,不仅能敏锐、快速地抓住语言文字要表达的真实信息,体味感情,感知语义,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语感能力差,在接触语言文字时,只能领会其所承载内容的一鳞半爪,甚至曲解其意。影视配音要求配音演员用自己的声音所表达情感和画面所表达的意境一致。在语音准确的前提下,画面人物的配音所承载的感情色彩也必须准确。字音准,语气也要准。同样几个字,在不同场景下,从不同人物口中说出,感情色彩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电影《阿凡达》中,“我看见你”多次出现,每一次都有其所独有的感情色彩,是深沉还是兴奋,是高兴还是痛苦,都不完全一样。旁白也是如此,是叙述语气还是议论语气,是悲哀还是幸福的,特别是一些反语,要认真斟酌。配音语言不仅要规范、标准,还要注重自然美,语感美,不能太过雕琢、刻板。在译制片配音时,尤其要注意语感和原片的一致性,上海译制厂的一位老配音演员说:“与原影片相比,我们配音的语调总是比原影片高”。近些年来,观众也提出不少类似问题,为什么原影片中人物说话自然动听,女主角的嗓音沙哑、低沉。当经过配音处理后,女主角的声音全部是一个味道。由于中国语言艺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使配音艺术摆脱不了台词朗诵的味道,认为美丽女星的声音和她们的外貌一样光鲜,把中国传统的语言美赋予她们,造成语感和实际不符的尴尬效果。
(三)声音不准确
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声音,“声如其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影视剧配音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更要注重人物声音的准确。要注意声音色彩的明暗,位置的前后,共鸣的运用等。无论是新闻、广告、专题,还是人物、景观、事件,配音都是画外之音。影视配音时,要求配音演员忠于原片,忠于画面,为人物进行语言的二次创造。配音演员应积极调动自身声音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去贴近原剧人物,使影片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富有立体感。如电视剧《西游记》,悟空是一个轻快活泼的形象,他的配音演员要以高音共鸣为主,声音位置也应偏前。八戒的形象则截然相反,他的配音要以低音共鸣为主,声音位置也应偏后。译制片配音时,如果直译,往往会影响人物性格以及作品意境。如英国影片《追寻铁证》中,男主人公说:“我离不开你,我们要么一起冲出去,要么一起死在这里,不能一个活着一个死掉。”在配音时,直译会造成声音和画面的不协调,如果意译为:“你甩不掉”,则很好地将俩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表现出来。
(四)感情不真切
在影视配音过程中,同样一部影视剧,向观众传递同样的信息,由于配音演员的不同,他们的处理方法也会不同,最后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因此,感情的投入对配音工作至关重要。配音不仅要传递影片内容,更要传递人物感情。把影片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声音外化出来,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去调动观众、感染观众。在配音中要做到以情感人。有的配音演員不能深入生活,贴近原影片人物的举手投足,向人物靠拢、向原片贴近。把握影片人物性格不准,不能让自己的声音完全融入到角色之中去,让自己和剧中角色合二为一,让观众忘掉配音演员的存在。在实际录音过程中,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跳场次”录音时,配音演员不能保持情绪的一致、声音与节奏的有效衔接。有的配音演员对影片的时代背景了解不透,对剧中人物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化等了解不透。对剧中人物的规定情景的感受不具体、敏锐,抓不住人物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感情不能随着剧中人物的节拍走,不能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
三、影视配音优化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要着重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以原片风格为基准、以人物性格为依托、以文化差异为背景、应以真实情感为支撑。
(一)以原片风格为基准
配音演员是在演员形象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再创作,这种二次创作必须忠于原片的风格。配音演员要清楚影片是国产的还是外国的,是喜剧还是悲剧,表演风格是生活化的还是戏剧化的,反映的是城市生活还是农村生活。如果影片反映城市生活,就要用城里人的语调、语气和一般惯用的语言。反映偏远山区的生活,就要用比较生动的不加掩饰的语言,最好不用书面语,农民生活单纯朴实,如果他们说出的话彬彬有礼,充满诗意,势必造成视觉与听觉的混乱。要深刻理解原片的主旨,善于向原片索取内容。紧随原片的创作思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的还原原片风格,从多方面索取,要紧追不舍,毫不放松。要了解原片的背景,掌握其思想内涵,认识其风格体裁,分析其语言特征,把握剧情发展的脉络,摸清人物的气质音色,深刻理解人物的感情。要抓住人物的行动和逻辑思维,探求其内心世界。只有清楚人物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才能走进其内心世界,准确生动地展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实录以前,要把影片分段,反复观看,结合原片进行准备工作。在一遍遍的重复放映过程中,在找节奏、对口型、排时间的同时,要反复琢磨演员的表演分寸,语言起伏等。把向原影片索取的第一手资料、阅读影片有关材料、以及与导演演员之间的交流所得相互结合,循着影片人物的思想,把人物形象的声音在自己内心进行合理化的构思,运用声音、语言等把人物的声音形象再现出来。
(二)以人物性格为依托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但有特点可循。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好勇爱斗,粗枝大叶,却不失细腻、精明。《甄嬛传》中的甄嬛温柔娴淑,通情达理,却不失内心的果断、刚毅。影视剧中的基调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基准。为已经确定了人物基调的角色进行配音,对于配音演员来说,准确把握其人物性格、语言基调,才能做到画声一体,淋漓精致地表现影片的主题,渲染影片的气氛,突出影片的艺术价值。配音演员应该以影片人物性格为依托,做到声音和画面的天然融合。在吃透原片的过程中,要向原片中角色不断靠拢,从角色的性格模仿入手,跟踪角色的思想变化,由内及外地把握行为逻辑和性格特征,进行再加工。从影片角色出发,顺着他的行为逻辑、性格特点去配音,就连音调、音色都要模仿,只有让你和他的性格相似才能实现形似,才能形神兼备。只有这样的状态,才能配出有生命的语言、有性格的语言。以人物性格为基础,客观对待演员的表演。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通过体会原片,体会演员的表演风格,努力转化自己的角色,让自己最大限度地融于影片中的角色。客观看待演员的表演,寻找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和自身理解的差距,客观地再认识人物形象,与原片演员达到形神合一[3]。清楚准确的认识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处理不足或不符合实际之处,主动进行弥补,最大限度的符合原作原貌,为影视作品添彩。
(三)以文化差异为背景
在译制片配音时,要注意外语和汉语的发音不同,根据各自语言节奏的断连设计口型,按照画面场景的转化和人物表情配音,更好地体现影片的韵味。在翻译时,根据文化差异,发挥创造性,按意思变通,找准气口,然后再关掉参考音,借助人物形象的情绪把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这样的配音就能严丝合缝。从原作出发,吃透片中人物形象,从画面和文字感受人物语言的意义,了解原著的文化背景,吃透文化差异,让观众更好地接受、理解原片的艺术内涵。要认真阅读原作,理解它的结构和内容,细细品味原著的文化气息,领会创作者的构思和创作思路。在观看原片过程中,采取跟读的方式,以停顿位置为气口,一致启口和收口位置,如有必要,可以颠倒或者改编词汇,也可在原话位置寻找近似画面。配音演员要有平民意识,降低姿态,躬身听取来自普通观众的声音。专注的倾听可以让配音演员思维清晰、逻辑严谨,将对方传达的内容尽快吸收和消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主旨,解答问题,使交流通畅地进行,使原片更好地体现本土化特色,从而达到电影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四)应以真实情感为支撑
“感情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感情的载体”。[4]生活中每个人说话的语气、语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总是受思想感情的支配,而思想感情需要靠一定的语言、语调来表达。“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的情感的产生是各种外界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是人的行动和意志的结果,它们互相依存,相辅相成。配音演员始终保持一颗关注外界事物的心,深入生活中,切身感受、体验,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二度创作中赋予原影片生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积累生活中的情感经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一样,有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等特征,配音演员需要深入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用语言去传递感情。要利用情景再现来丰富情感、调动联想。配音演员在看原片稿件的时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先看拍摄的照片,展开联想,把稿件的内容和大脑中的景象联系起来,调动情感。把自己的感情化为角色的感情,把自己放在影片角色的位置上,融入到影片角色的情境之中,在自己身上激发起和角色相似的情感,迸发出情感的火花,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中,找到准确的语言色彩,煽起情感的火种,用自己有血有肉的语言去表达影片角色的心灵之火。加强感情运用,切实把握配音的色彩分量,注意声音的变化,使之充满活力。要增强语感,有很强的语感就能使我们的语言多层次、多样化,要注意用声自如,选取自如声区,选取最佳音量、最佳音域。人物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变化,走跑跳卧等不同形体运动状态,摇头、耸肩、扬眉、张嘴等细小动作,都是演员刻画人物、表达内容、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总的来说,体态语言对有声语言起到补足、替代、重复、强调等作用,使人物有声语言的目的更鲜明准确。配音演员在要结合原影片的体态语,投入真实感情,引起观众的共鸣,提升影片的感染力。
四、结 语
本文通过对影视配音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当前影视配音存在节奏不统一、语感不贴切、声音不准确、感情不真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原因,给出了以原片风格为基准、以人物性格为依托、以文化差异为背景、以真实情感为支撑等优化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影视配音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求配音演员不断丰富语言提高表达水平,掌握多种语言表达形式,拓展声音承载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唯有如此,方能为影视配音艺术提供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徐恒.播音发声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刘忻.电视意识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萧涵.实用普通话[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杨瑨.论情感在电视广告配音当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