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锋,陈焕新,干雨,罗光耀,伏争
(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陕西 宝鸡 721009)
磨具是高精度磨床的核心部件,其精度直接影响零件的磨削质量。磨具套筒又是高精度磨具的重要零件,其轴承安装孔的圆柱度、内孔粗糙度、前后端轴承安装孔的同轴度、套筒安装外圆对前后端轴承安装孔公共轴线的同轴度、外圆肩面对前后端孔公共轴线的垂直度、前后端轴承安装孔孔底的垂直度直接影响磨具的精度。本文主要围绕套筒大幅降低加工误差方法、提高加工精度的方案、加工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进行阐述。
图1 整体模具套筒简图
1)右端φ110 孔(基准A)与轴承配合,配合公差≤0.004,圆柱度0.002,表面粗糙度为Ra0.4;
2)左端φ110 孔(基准B)与轴承配合,配合公差≤0.004,圆柱度0.002,表面粗糙度Ra0.4;
3)右端φ110 孔孔底与基准A、基准B 公共轴线垂直度0.004;
4)左端φ110 孔(基准B)与右端φ110 孔(基准A)同轴度φ0.005;
5)φ150 外圆右肩面与基准A、基准B 公共轴线垂直度0.005;
6)φ150 外圆(两端100 mm 范围内)与磨具安装架内孔配合间隙,配合公差≤0.01,圆柱度0.002,表面粗糙度为Ra0.4;
7)2-φ150 外圆(两端100 mm 范围内)同轴度φ0.002,两端面垂直度0.005;
8)右端面与基准A 垂直度0.005;
9)左端面与基准B 垂直度0.005。
上述各项精度直接影响磨具静态几何精度、运动精度、温升、噪声及寿命等,同时影响磨具主轴静态刚度。
序号7)精度作为精内磨时的加工基准,直接影响内孔加工精度。
粗车→时效→精车→划线→铣→钻→粗外磨→粗内磨→精外磨→精内磨→抛光。磨具套筒精加工(即精内磨、精外磨)在恒温车间进行。
精磨基准外圆时,采用上芯轴两顶方式磨削,此种方式首先要控制好两顶尖的同轴度、两中心孔的同轴度及中心孔和顶尖角度的一致性。上述三项精度可以人为干预,反复提高以满足高精度外磨的要求。
精内磨采用双V 型形式,掉头磨削两端φ110 轴承安装孔,以长外圆为基准加工短的内孔,以缩小加工误差,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
1)轴承安装孔圆柱度达不到要求;2)轴承安装孔孔底垂直度达不到要求;3)两端轴承安装孔同轴达不到要求;4)表面粗糙度达不到要求。
1)对于零件的精密加工,首先必须对机床和被加工零件进行热平衡,一般的要求是机床空运转2 h,零件在恒温环境等温2 h,待机床和零件均达到热平衡后,再进行加工,以降低加工误差和提高加工精度。
2)左端φ110 孔(基准B)对右端φ110 孔(基准A)同轴不好。
产生原因:①V 型夹具误差。夹具安装误差;光垫块不等高;光垫块表面拉毛。②工艺基准误差;V 型夹具定位外圆圆度不好;同轴度不好;定位外圆等大不好。
解决措施:①调整V 型夹具上两个V 型的中心与台面运动方向平行;研修光垫块等高;研修光垫块表面粗糙度满足高精度内磨的要求。②精化2-φ150 外圆圆柱度及同轴度以及2-φ150 定位外圆等大,以满足达到2-φ110孔同轴的高精度要求。
3)右端φ110 孔孔底与基准A、基准B 公共轴线垂直度不好。
产生原因:①轴向限位圆环面跳动不好,产生零件轴向窜动;②轴向限位用钢球磨损,产生轴向振动;③砂轮端面修整不好。
解决措施:①研修轴向限位圆环面,使环面跳动达到满足孔底垂直度的要求;②更换有缺陷的轴线限位钢球;③对砂轮端面进行特殊修整。
4)内孔表面有花纹。
产生原因:砂轮不锋利。
解决措施:按正确的修整方法修整砂轮。
5)内孔粗糙度不好。
产生原因:①砂轮不锋利、砂轮与被磨材料不匹配;②冷却液过滤精度不达标;③过滤网已损坏或冷却液更换周期太长。
解决措施:①选用与被磨材料相匹配的砂轮进行磨削,在提高光洁度阶段可使用光磨砂轮进行;②更换为更高过滤精度的滤网;③更换滤网或定期更换冷却液,使冷却液保持相对的洁净度。
6)内孔产生锥面。
产生原因:砂轮轴线与工件轴向进给运动不平行。解决措施:调整砂轮轴线与工件轴向进给运动的平行度达到要求。
7)内孔产生双曲面。
产生原因:砂轮轴线与工件轴向进给运动不平行,且砂轮中心与工件中心不等高。
解决措施:调整砂轮轴线与工件轴向进给运动的平行度,调整砂轮中心与工件中心等高达到要求。
8)一端内孔圆柱度达到要求精度,再磨削另一端内孔时,圆柱度不好。
产生原因:由于磨削时砂轮纵向进给,内孔外端永远比里端多磨,故会产生外端大、里端小的情况。
解决措施:产生此种现象时,不允许对零件再进行调整,正确的做法是本工序再分粗、精磨,并对内磨砂轮进行特殊的修形进行磨削,以满足内孔圆柱度的要求。
零件的精度直接影响产品的精度、稳定性、寿命等,但是零件的误差又是客观存在的,故我们只能在零件加工过程中设法大幅减小误差。本文阐述了工艺装备的精度、工艺基准的精度对零件加工精度的重要影响,以及如何控制机床、夹具、操作方法等工序重要点,大幅降低误差复映;同时还要关注环境及冷却液对精密加工的影响。这些都是大幅减小零件加工误差和提高加工精度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