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蚶室内人工育苗种贝及幼体死亡原因及解决方法

2014-07-08 15:19杨光邵跃
河北渔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氨氮渔船粪便

杨光+邵跃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2.015

毛蚶(scapharca suborenata)是重要经济贝类之一,在辽东湾上世纪80年代最高年产量达5万t左右,但由于乱采滥捕,现已基本枯竭。为了保护和恢复毛蚶这一宝贵的生物资源,锦州市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所从2003年开始进行了毛蚶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对种贝及幼体死亡等问题做了探讨。

1 毛蚶种贝及幼体死亡原因

1.1 毛蚶种贝死亡原因

1.1.1 种贝采捕死亡原因 种贝采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渔船拖网,另一种是人工手扒。渔船拖网时,如果每次起网时间超过45 min,种贝会窒息,有壳中有淤泥,鳃及足充血的现象,入池暂养2~3 d后大量死亡。另外,渔船采捕上来毛蚶露空干晒,时间超过2 h,入池暂养5~6 d后,也会大量死亡。人工手扒时,网袋存放量超过2 kg,种贝也会有窒息现象,入池暂养2~3 d后会出现陆续死亡。

1.1.2 种贝运输死亡 种贝运输时,如果风吹日晒,不保湿,干运时间超过4 h,鳃及足充血,暂养5~6 d后会大量死亡。

1.1.3 水质污染死亡 种贝暂养用水存放时间长,超过一个月,严重老化,水中单胞藻由旺盛转到衰退,甲藻大量繁殖,细菌含量超标,有腥臭味,用此水暂养种贝,2~3 d全部死亡。

1.2 毛蚶幼体死亡原因

1.2.1 水质污染死亡 种贝暂养用水存放时间长,超过一个月,严重老化,水中单胞藻由旺盛转到衰退,甲藻大量繁殖,细菌含量超标,有腥臭味,用此水暂养种贝,2~3 d全部死亡。

1.2.2 幼体营养不良死亡 在育苗中,幼体饵料以小球藻为主,金藻或角毛藻之类达不到20%以上,幼体生长慢,经7~10 d基本死亡,发育不到壳顶期。

1.2.3 幼体氨氮中毒死亡 在育苗中,幼体密度较高,水中粪便较多,如果换水量小没有把大部分粪便排出,会造成氨氮增高,经5~6 d后幼体会逐渐死亡。

1.2.4 孵化时密度大引起幼体死亡 在卵孵化时,如果卵密度超过70粒/mL,会导致水质污浊,细菌量高,虽能到D型幼虫,但在培育时,经3~4 d幼体会下沉死亡。

2 解决方法

2.1 种贝死亡解决方法

2.1.1 种贝采捕避免死亡的方法 种贝如果是渔船拖网采捕,每次起网时间在45 min之内,起捕后在船上遮阳流水存放。人工手扒时,每袋装毛蚶5 kg以下,放入水中,渔船网捕与人工手扒效果相同。

2.1.2 种贝运输避免死亡的方法 种贝运输时,干运时间不超过4 h,用泡沫箱装种贝,内放湿毛巾及冰瓶,泡沫箱留有通气孔,运输时间较长时,中途要洒水。

2.1.3 水质污染解决方法 在育苗前,蓄水池要清淤消毒。在育苗用水前15~20 d进水,不能过早进水。在育苗过程中,水质要不断更新。每个潮汛尽可能多进新水,避免水质老化。如果海水加热烧开时发现有一丝一丝的粘液,此水不可直接用于育苗,如果不能更换新水的话,就要在室内对水质进行消毒。方法是用漂白液或漂白粉,浓度为有效氯10~20 mg/L消毒水,经过3~4 d沉淀清澈后,为去除底质污物,倒入另外池中,再用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然后充气3~4 h,即可使用。

2.2 毛蚶幼体死亡解决方法

2.2.1 水质污染解决方法 方法同2.1.3

2.2.2 幼体营养不良解决方法 在幼体培育中,金藻或者角毛藻数量要占总饵料的20%以上,低于此数很难育出苗。

2.2.3 幼体氨氮中毒解决方法 如果水中粪便多但没有及时排出,会出现氨氮中毒现象。幼体摄食量低,活力弱,这时就需要加大换水量或倒池的方法来去除粪便,最好是3~4 d倒池一次。

2.2.4 孵化密度高造成幼体死亡的解决方法 如果孵化时卵密度70粒/mL,细菌会大量繁殖,选育时水质发粘,幼体培养3~4 d后下沉,所以在孵化时,每毫升卵粒不超过30粒,一般15~20粒/mL较适宜。

(收稿日期:2013-10-31)

猜你喜欢
氨氮渔船粪便
生活饮用水氨氮的检测
次氯酸钠去除电镀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生活饮用水氨氮的检测
“粪便移植”可治病
渔船上的谋杀
天然沙粒对氨氮吸附的影响
观察粪便 调整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