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
[摘 要]文章对纪录电影《帝企鹅日记》,从画面造型语言、声音和剪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帝企鹅日记》 画面造型 声音 剪辑
随着表现手法的改进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野生动物纪录片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我们熟悉的《动物世界》到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野生动物纪录片也在随着影视产业的商业化,从艺术形态宣传变成了文化工业。
2005年,一部有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吕克·雅克特耗时13个月拍摄的,第一部全面详尽描写帝企鹅群迁徙繁衍的纪录长片《帝企鹅日记》,在全球影院上映,次年,一举拿下了第78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并以全球近2亿的票房,开创了商业生物纪录电影的新神话。
纪录电影《帝企鹅日记》以精妙的视听语言营造出诗意盎然的画面,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观看自然的方式。在商业和纪录的双重要求下,导演吕克·雅克特以其特有的影像风格为野生动物纪录片提供了新的范本。
以下,将从画面造型语言、声音和剪辑等方面对该片进行分析和梳理。
一、 画面造型
(一)景别。景别意味着距离,它暗示银幕空间,交代特征,同时强调了细节。画面内呈现什么内容,呈现多大的面积,需要强调什么,忽略什么,都是景别控制的意义。
在《帝企鹅日记》中导演吕克·雅克特大量地使用了两级镜头——大远景和大特写。
大远景适于展示大的空间、环境,交代背景,展示事件的规模和气氛,表现多层次的景物。远景景别的叙事能力更强,信息交代上更明确,也是对具体的某个场景的介入,情绪表现比较超脱。
在好莱坞的商业片中,十分强调开场三分钟的理论,对于本片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帝企鹅日记》没有情节的展开,导演用了长达三分钟的大远景来交代南极的环境,一望无垠的蓝天、冰盖,还有极光、浮云、大海、冰山、落日,每一个镜头都近乎完美。这样做既是满足了观众对生物纪录电影中视觉奇观的渴望,毕竟南极对于绝大多数观众仍然是陌生的,难得一见的,同时也巧妙地用壮观的景象完成了背景的交代和悬念的设置,弥补情节上的缺失。大特写空间感更局促,但视觉刺激也更强,带有强制走近观察对象的视觉效果。能制造出暧昧的、亲密的感情气氛。
片中在展现企鹅求爱的段落中,讲到“我们一年中只结一次婚,一年中也只有一个伴侣。”紧接着就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描述了企鹅的皮毛、喙、爪子。他们将头依偎在一起,用喙相互摩擦。野生动物本身和观众是有距离的,但是作为商业电影就必须揣摩观众的心理。这种拟人化的动作通过特写的强化,让观众能够在自身的经历中找到共鸣,也由衷地羡慕企鹅忠贞的爱情。
特别要提出的是,在本片中出现最多的特写是企鹅的眼睛,这样的选择绝非偶然。在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上除了眼睛,我们还可以通过手、脚、身体的姿态、行动的快慢,甚至是人的耳朵来传达,但是对于动物影片,以上的方式都远远没有眼睛的表达更加传神。只有眼睛的刻画,人作为观众是可以理解的,有共识的。
(二)角度。角度是一种重要的画面造型手段,体现人物位置关系和叙事信息,也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人物和场景情感态度的导演手段。
平拍,符合人正常情况下观察世界的角度,画面具有平稳感。拍摄的人物比较客观,不带感情评价。帝企鹅的高度不足人的一半,因此对于企鹅近一年的平拍,几乎都是卧冰完成的,这样不辞辛苦的拍摄,就是为了可以和企鹅的眼睛平视,让观众随镜头也能置身在企鹅的世界,与企鹅共同感受外部世界的变化。
俯瞰,表现扑朔迷离的人物命运。由于它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的超脱感,所以常常被用于片头,片尾的镜头吸引观众,将观众带入或带出故事。
影片中有一个长达40秒的俯拍镜头,讲述的是所有的企鹅都会在同一天到达繁殖地,不是一两只,不是几十只,上千只企鹅安静而整齐地同时出现,仿佛一支曾经消失于另一个时空的军队在一霎那重回人间。他们整齐的一字排开,这映照了开篇导演对企鹅的比喻“我们就像站立的哨兵一样,向一切的寒冷宣战。”企鹅是娇小的,但当他们集合起来,数以千万计的出现时,让所有初次观影的观众都为企鹅奇特的生物习性而惊讶,而折服。
这样大场面的描写也符合商业电影的要素,使本片向史诗性和传奇性更加靠近。
(三)构图。众所周知,野生动物纪录片的许多镜头是“等”来的,不是导演和摄影设计的,因为动物应该在什么时候入画,从哪里入画,入画后的运动轨迹等等,都是未知的,不可控的。这里没有听话的演员。但是《帝企鹅日记》在长期坚实的准备之后,针对企鹅的生活习性,还是在构图上做了精心的设计。
由于企鹅的行动比较缓慢,性情温顺,又是大量的群居,于是在小企鹅孵化后,导演有意识地选择了在许多场景都是把母子放到了画面的中央,这种位置的构图给人以稳定、安全的心理感受。
画面中的成年企鹅总是向下俯看,小企鹅总是向上看。导演利用画面中企鹅视线方向,把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兴趣集中到母子关系上,使这一情节从众多画面内容中突出呈现并能引导观众的心理。
在企鹅相爱和一家团聚的时候,采用了少见的绝对对称的构图,这样的画面暗示符合了人类的心理需求。商业纪录片重要的是为观众讲述精彩的故事,而母子亲情是所有动物纪录片中,最能引起人类共鸣的情节。本片的宣传海报就是这样的画面构图。
(四)色彩。色彩在所有造型元素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在于它能对场面戏剧性的暗示,以及微妙地达成对观众情绪的控制,以及由色彩线索建立的影片戏剧逻辑。
对于导演和摄像而言,主观色彩的运用是元素的运用,也是手段的运用,更是风格的运用。
《帝企鹅日记》因为是在南极拍摄,海洋和冰山所呈现的主题颜色自然就是蓝色,南极的空气极其纯净,这样的色彩是所有摄影师梦寐以求的。但这不表示通篇都是一种色调,这样也容易使走进影院的观众很快产生视觉疲劳。于是,导演在个别场景中,采用了情绪主观色彩。endprint
二、声音
电影中“声音”是由人声、音响、音乐构成的。
(一)人声。对于野生动物纪录片而言,人声通常只包括旁白。但是本片最大的特点,也是有别于之前的《迁徙的鸟》和其它动物类纪录片的一点,就是片中加了许多拟人化的配音,加强了影片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使影片更具有可看性和商业价值。
影片伊始,一男一女的解说便以帝企鹅第一人称的方式开始叙述整个故事,让企鹅这种我们比较陌生的动物,以更为鲜活的、可沟通的方式与观众之间达到交流。让观众直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本来离自己十万八千里的企鹅的内心深处,于是观众感受着企鹅的快乐与辛苦,实现了银幕上下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音响。过去许多年中,自然类的纪录片的音响都是同期录音。这样做虽然真实,但是受到野外拍摄条件的种种限制,在后期剪辑时效果往往差强人意。但现在的商业纪录片通常都是先有剧本,才开始拍摄。在《帝企鹅日记》中,只要有企鹅在行走,无论远近,一定会有踩雪声、企鹅的叫声、拍打翅膀声,有时还有风声,冰块摩擦声。无时无刻都在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冰雪主宰的大陆。
(三)音乐。生物电影搭配交响乐似乎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范式,为了脱出巢臼,吕克·雅盖选择了与著名的年轻女音乐人Emilie Simon合作。南极是一个壮美而荒凉的大陆,这里没有任何现存的人类的艺术风格,因此,带有任何一种民族特色的音乐对这里都是不合适的,音乐人Emilie Simon缥缈、空灵,没有任何源头又充满现代感的天籁之音,恰如其分地把我们带进那个完全由企鹅主宰的世界。
全片中共有五次运用了带人声的歌曲,其中最特别的一场是小企鹅出生后遭遇到的第一次暴风雪。
音乐一改之前的风格,节奏强烈,歌手那酷似“比约克”的嗓音不再飘渺,而是变得铿锵有力,在这样的音乐中只听见呼啸的风声和雏鸟的叫声,让人相信他们能经受住考验。
三、剪辑
“剪辑时再挽救”曾经是典型的制片人语言,优秀的剪辑能给一部原属索然无味的影片添加最主要的东西。剪辑强调的是时空、节奏和速度,以及视听关系。
《帝企鹅日记》经过13个月的拍摄,有近140小时的素材,最后要呈现出80分钟的电影,加之企鹅不是猛禽,它不仅行动缓慢,而且没有激烈的冲突,那么影片的剪辑就是至关重要的。而本片剪辑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两级镜头的对切。就如同商业大片要讲述一个时代或一个大的群体,往往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这样的处理更加强了戏剧感,因为观众对于个体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群体。
结语
《帝企鹅日记》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生物纪录电影,在视听语言上还有许多值得分析和学习的地方,但是作为一部成熟完美的纪录电影,它的画面是最值得细细推敲的,是名副其实的视觉盛宴,充满诗意。
2008年初,我国终于诞生了第一个商业生物纪录片节目《森林之歌》。包括此后的《舌尖上的中国》、《归途列车》等我们的商业纪录片、纪录电影也将迎接全新的时代。 ( 责任编辑:杨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