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唐代佛教音乐初探

2014-07-07 19:17陈岳琴
艺海 2014年6期
关键词:唐代多样化

陈岳琴

[摘 要]佛教自从公元前三世纪传入中国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代,由于国家富裕、社会安定以及统治者的开明,对佛教非常重视。因此,唐代是在佛教音乐发展史上繁荣和定型的时期,同时佛教音乐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佛教音乐具有修行作用,其实是一种修行的法门,一方面通过佛教音乐传教达到修行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佛教音乐的感化来教化人们。

[关键词]唐代 佛教音乐 多样化 民族特性

一、我国佛教音乐的起源

公元前6~5世纪,音乐在佛祖释迦牟尼印度创立佛教时就已经被使用,那时以“清净和雅”的吹唱来演说经法。约在公元前 3世纪以后,佛教音乐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步向亚洲和世界各地流传。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音乐随之传入。最早把佛乐引入中国的是我国伟大的旅行家张骞。《晋书·乐志》中说,“张博望(张骞封博望候)人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兜勒,应该是人名。吴支谦译《义足经》中,有《兜勒梵志经》品,讲兜勒如何从迷信外教而经释迦牟尼点化皈依佛教的故事。“摩诃”在梵文中是“大”、“伟大”的意思,兜勒改变信仰,终于变成“摩诃兜勒”(伟大的兜勒),似是这首音乐的主题。在中国佛教分为三大系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由于民族、地域各异,佛教音乐在流传过程中,吸收着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产生不同风格的佛教音乐。

二、唐代佛教音乐的发展

1、唐代佛教音乐世俗化。佛教音乐早期只是在佛教寺院里僧人们作为诵经的形式出现。而诵经是寺院生活的重要活动,但是佛教徒本身不见得会将这些活动视同‘音乐。这些佛教类音乐的初始与主要形式,是为了便利经文讽诵,而形成具特定旋律与节奏的音声组织。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已经逐步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这为唐代时期佛教音乐的世俗化,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唐代时期,每逢佛教节日或民间节日,人们就在寺院内举行盛大的乐舞表演,演出内容有佛教音乐、世俗音乐、百戏幻术等。表演者既有宫廷乐工、歌舞伎,也有社会上的职业艺人,还有寺院中的艺僧。寺院在当时已成为传播佛教音乐的主要场所。唐代寺院设"戏场",又拥有艺术修养很高的艺僧,促使佛教音乐逐渐出现世俗化趋势。随后变文(变文:唐代的一种说唱文学体裁,指用形象化手段演唱佛经故事)的出现,便促进了佛教音乐的世俗化发展。随着当时社会的不断发展,变文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历史题材:《汉将王陵变》、《看蜀女转昭君变》、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民间传说:《降魔变文》、《破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都成为变文的表现内容。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的变文,大都根据中国传统道德意识和审美心理加以改编。如《大目乾连冥救母变文》,是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描写目连的孝道。变文演唱曲调以及伴奏音乐,随着变文向民间艺术的转化而逐渐世俗化。吸收民间乐曲丰富自己,成为佛教音乐创作的重要内容。经过唐代的发展,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进一步融合,使中国的佛教音乐更具有民族化、世俗化特点。

2、唐代佛教音乐多样化。佛教音乐的开始时间,要比佛教的历史晚,最早佛教宣传弘扬的方法,只是翻译佛经。后来,一个叫古德的大师觉得只是靠佛经的翻译流通,不能够使佛教在广大的群众中推广和普及。因此,又多采用了弘化的方法:一是经文的朗诵,二是梵呗的歌唱,三是经文演绎成通俗的故事。由此开始,音乐就成了佛教宣扬佛法的一个重要形式。但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后来,随着唐代佛教的又一次兴盛,佛教音乐也随之从单一的诵经形式发展到了一个风格多样、功能齐全、体系完整的阶段。它不仅拥有了呗赞音乐、唱导音乐,而且也有了华化的佛曲音乐和佛化的中国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遂进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继南北朝佛教多种师说,唐代佛教还建起了独具特点的诸大宗派。如;三论、三阶、天台、华严、法相、禅宗、律宗、密宗以及藏传佛教等。它们各自发展徒众,判教立宗,著书弘教,创造新的理论体系。宗教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各派传教者都必然充分利用不同的音乐为他们宣传教义,吸收群众。

3、唐代佛教音乐专业化。佛教音乐最初是口传的,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开始采用了偈、颂等的形式。早期佛教音乐世以呗赞和转读为代表的,呗赞用于佛经偈颂部分的唱诵;转读用于佛经散文部分的咏颂。但由于当时音乐还没有定性,各地僧侣是采用当地民歌的曲调来唱诵佛经的。南北朝之后,我国佛教乐舞的整理与创新,佛教仪轨与制度的创制,梵呗唱诵法的制定等,为后世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但真正把佛教音乐推向极盛时期和专业化时期的是唐代。唐代佛教空前隆盛,法事仪式集体化,法式仪规程式化。唐代僧人中演奏、演唱名家辈出。唐德宗时的段本善就是其中的高手。相传那时长安举行盛大演出,“宫中第一手”的琵琶演奏者康昆仑于东市彩楼演奏,其高超的技艺获得观众的倾倒。唐代还出现了法曲,那是一种大型的佛教音乐形式,主要是为佛事仪式而制作,它结合了梵呗以及演奏佛曲的乐器,也掺入了中国传统器乐、民间音乐与古乐等。法曲在初唐受到极大重视,当时最出名的有《霓裳羽衣曲》等,宫廷里还有专门训练法曲的音乐机构,梨园主要是为法曲演奏和训练而设,专有“法部”。法曲在规模上则是空前的,其创作、演唱演奏相当完备,演奏技术相当高超精湛。“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法曲中所使用的乐器有铙、钹、钟、磬、萧、琵琶等演奏时按金、石、丝、竹先后顺序。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奏、演唱上均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词曲结合更加规范化,其演唱演奏形式、内容更加完善与丰富,演奏演唱技艺也更加专业化。

三、唐代佛教音乐的作用

1、促进了说唱音乐的发展。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一方面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二者也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对中国的各个文化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对于佛教音乐而言,从理论技术到曲目作品的总体结构、风格、内容及其制作校订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佛教音乐对于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韵学以及乐律、音阶和字谱学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endprint

唐代佛教音乐对我国说唱音乐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唐代的“俗讲” 就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源于佛教寺院佛教宣传教义的活动。它以通俗的方式宣讲佛教的义理和佛经故事。宣讲时常常连说带唱,描摹表演,很能吸引观众。佛教寺院选择说唱形式宣传佛经,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已在民间广泛存在,对后世戏曲的产生也具有了较为重大的影响。对我国的说唱音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有利于民族音乐的发展。我国的梵呗,源于印度,但已融入民族本土音乐。二千多年来,佛教音乐形成了诸多流派。它与我国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及其它宗教音乐互相影响、相互融合。我国的佛教音乐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佛教音乐在增进文化交流、提高佛教文化修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教音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成熟与发展,都离不开对相关艺术的借鉴与吸收。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出于宣扬教义的需要,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也大量吸收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优秀成分,并因时因地进行本土化。佛教音乐的本土化又为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3、供养颂佛与修行且为社会服务。 唐代佛教音乐的作用有很多,供养颂佛就是其中之一,朝暮课诵,即佛教徒的早晚课诵。如:早课诵《大悲咒》、《心经》等,晚课诵《阿弥陀经》;祝圣佛事,主要是佛、菩萨圣诞的庆祝活动,包括佛、菩萨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等普济佛事活动,主要是指忏法、水陆法会等佛事。

此外,佛教音乐也具有修行作用,其实是一种修行的法门。一方面通过佛教音乐传教达到修行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佛教音乐的感化来教化人们。凡是正统佛教音乐都是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强调惩恶扬普,劝人修德、行善,做有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事;它所颂扬的教义、教规也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一致。绝大多数的佛教音乐都是利用佛教的教义、教规和佛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引导人们爱国爱教,从而为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的建设以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在唐代佛曲大盛,俗讲风行,朝庭耽于佛曲,百姓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所以在唐代,无论是在寺院、还是宫庭或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伍国栋:《中国古代音乐》[M]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9月第一版.

[2]田青:《中国宗教音乐》[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5月版.

[3]吴立民:《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C](上),载《法音》2000年第2期.

[4]《高僧传合集》[J],第25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5]《高僧传合集》[J],第1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高僧传合集》[J]第25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7]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M],中央名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8]《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C],人们音乐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唐代多样化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