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敏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创造性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局限性,研究发现创造力活动课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提出了中学生创造力训练课程的构思。
关键词 中学生 创造力 训练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Training Course
AN Min
(Erdos Health School, Erdos, Inner Mongolia 017000)
Abstract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of creative teaching to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the study found creative activity classes achieved good practical effect,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training course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training courses
0 引言
我国应试教育体制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对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模式比较单一,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创造性教学在学校中应用广泛,但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很多学者在思考更有效的创造力培养方法,探索创造力训练课程的建设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1 创造性教学
创造性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结合某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某一学科的成绩。目前创造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已经表明创造性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性,并且这种方式有一些优势: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开展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虽然创造性教学活动应用比较广泛,但是也有局限性。第一,创造性教学与某一具体的学科教学相结合,能否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有待于研究。其次,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技能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很多教师自己对于创造力的了解非常有限,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是一种提高成绩的方式。最后,虽然创造性教学应用广泛,但是它实施范围小,只是个别老师对于教学活动的一种创新。所以需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创造力更好地发展。
图1 中学生创造力训练课程的内容结构
2 创造力培养活动的新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探索创造力活动课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性。这种模式与成长性教学相比有很大优势。首先,创造力活动课的目标是开发创造性思维,孕育创造性人格,发展创造力。其次,创造性训练课由比较专业的老师实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开展活动。最后,创造力训练课程形式灵活多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它对研究者有很高的要求,课程设计必须要有理论基础,课程安排要合理适当。我国学者的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是赵承福、张景焕等研究的课题“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实验与研究”,还有胡卫平的“学思维”活动课程。这二项研究的研究对象较多,时间跨度较长,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是对创造力培养的积极促进。
3 中学生创造力训练课
训练课以林崇德提出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为内容,以中学生认知与人格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学生通过参加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创造力的发展。训练课程的内容结构如图1。训练内容是10次活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采取团体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活动安排如表1。训练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游戏与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形成创造性思维,培养生活中的创造习惯。训练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尽可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促使他们在学习中运用创造力,在生活中思考创造力,真正掌握如何创造。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 J.P.吉尔福特(施良方等译).创造性才能(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赵承福,陈泽河.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 张景焕.培养创造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5] 胡卫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胡卫平,郧海丽.“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初中生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教育科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