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承萍
摘 要 皮革马利翁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广泛的应该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教师的期望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就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基础以及在课堂中运用皮革马利翁效应时应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效應 教师期望 自我实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Pygmalion Effect
XU Chengping
(Learning and Science Center,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Pygmalion Effect is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ygmalion" is also a wide range of teachers should be teaching activities. "Pygmalion effect" that teachers 'expectations effect,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teachers' expectations of students are manifold, this paper Pygmalion theoretical basis and how to use in the classroom should pay attention Pygmalion Effect two aspects of the problem to be analyzed shallow.
Key words Pygmalion effect; teacher expectations; self-actualization
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革马利翁是古希腊传说中赛普路斯的国王,他是一位雕刻家,并且善于雕刻。一天,他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位美女,他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这件事感动了爱神,并赋予了少女生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将这种现象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或者“角色期待”。皮革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把期望信息传达给学生,学生识别信息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进取并达到了教师期望的过程。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奥克小学进行了一次学习潜力的测验,但实际上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智力测验。测验完成后从所有学生中随机选出20%,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孩子在学习上具有潜力。之后进行了一年半的追踪研究,收集了这些孩子的各个方面资料,这些资料表明这些孩子的智商比其他孩子的智商明显增加,这种现象在低年级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师对学生的希望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现象就是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当教师对学生产生期望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种期望通过语言、非语言信号等路径传达给学生,学生会觉得受到了关注,从而更加努力,给教师更加积极的反馈,就这样学生让自己慢慢地接近教师的期望。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做“教师期望效应”。
2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自我实现——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理论起点
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际上是“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在课堂中应用。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别人的行为,从而并最终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般,我们对别人的预期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会使别人的行为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并最终使得我们的预期变成现实。 罗伯特·默顿最先提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他认为很多事的发生,都是因为有期望。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阐述了自我实现的一些基本观点。在他看来,人们不管别人的期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会经常重复别人的期待。
“自我实现”这个概念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实现的逻辑起点。人本主义主要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就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出现,在满足了爱与尊重的需求,就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需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人的潜在能力挖掘出来,激发人的“自我实现”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实现”的前提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将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并且以平等的态度跟学生交往,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受到尊重。
2.2 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理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发生的理论基础
奥苏泊尔认为,成就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成分组成。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理解事物以及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是反应了个体因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获得相应地位的需求;而附属内驱力是个体想获得长者的认可和赞许,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而形成附属内驱力必须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情感上学生对长者要有依赖;第二,学生能够从长者的认可中得到相应的派生地位;第三,得到派生地位的学生有意识的使得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长者的期望。
学生的自我概念是在学校的教育阶段中形成的,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年级较低的学生主要依赖于外部因素来评价自己以及判断自己的智力水平:一方面可以反复的比较自己和同学的成绩来获得自己在同伴中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则是来自老师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上老师具有相对较大的话语权,教师对学生传达出来的任何学业期望和学业能力的评价,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跟评价。而学生通过理解和观察来获知教师传达的信号,从而间接的强化了对自身的评价。由此学生对于老师有感情上的依附关系。当学生接收到教师的期望,他们就会表现积极而且努力上进;在具体的教学中,一般教师会偏向成绩好的学生,这就确立了他们的“派生地位”——好学生。在享受到这种派生地位带来的乐趣后,他们会更加的用功来维持这种派生地位不变,这样就形成师生间友好信任的氛围。因此可以说奥苏泊尔的成就动机理论是课堂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实施的理论基础。
2.3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皮革马利翁效应现象的解释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它具有以下四个功能:第一,能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自己的决定,以最大的努力去战胜困难,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相反。第二、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高自我效能感者在进行新的学习时,确信自己能很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因而能把注意力放在应该集中的地方,有助于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低自我效能感者则相反。第三、影响人们在困难任务面前的态度。第四、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3 在课堂中运用皮革马利翁效应注意的问题
3.1 平等的正确看待每个学生
教师首先是普通人,他会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家庭情况等等各方面的表现来形成对每个学生的主观印象。这种主观印象可能会使片面的、主观的,甚至是错误的。当教师根据这种主观印象来区别对待学生,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期望,这显然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
3.2 师生之间要有积极有效的反馈机制
皮格马利翁效应,并不仅仅教师单一方面给予学生某种期望就能够产生的。这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本身也需要积极主动的去接受理解教师的期望,并付出行动才能产生有效的结果。
3.3 教师的期望应与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适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过高或过低的期望,都会导致学生形成与自己实际水平不一致的自我概念,从而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的能力或水平。
3.4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正确的归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老师了解到学生的失败原因才能够一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课后辅导学生,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总结自己的失败原因,而避免以后再次失败。
参考文献
[1] 韩亚梅.奥苏贝尔学习教学理论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2008.
[2] 许新赞.班杜拉的自我效能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2004.
[3] 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2000.
[4] 赵祥刚.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再认识[J].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5] 戴海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学原理浅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6] 金迪.试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习动机的消极作用[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1994-2013.
[7] 吕兵.浅析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J].
[8] 张岩.浅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其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J].
[9] 陈冬云.论皮革马利翁效应之课堂应用[J].
[10] 高献忠,蔡德章.论“皮格马利翁效应"下的大学生成长激励研究[J].
[11] 彭青.“皮格馬利翁效应”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J].
[12] 李英霞.积极的期望——由皮格马利翁效应看后进生的转化[J].
[13] 刘庆.论期望理论与“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一个“ 生产 流程” 的逆向思考[J].
[14] 崔美玉.浅谈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J].
[15] 徐洪基,尚蔚.试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