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 高校“两课”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文章分析了当前“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两课”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高校 “两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eaching Reform of "Two Courses"
LI Li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1100)
Abstract "Two Courses" education goals are to enhance the polit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training of qualifie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Analyze current problems of "Two Courses" in existence, and to explore the basic strategy of "Two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college; "two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党中央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更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高校“两课”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其原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校“两课”教学改革。
1 当前“两课”教学的现状
1.1 对“两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是学生对“两课”的轻视。“两课”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了解党情、国情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性和强烈的针对性。因此,在短期的教学过程中难以显现“两课”的教学目的。很多大学生认为“两课”相比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知识的学习是无用的,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两课不够重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认为这门课不过是“假”、“大”、“空”的强硬灌输、反复说教、毫无新意;另一方面现在社会上盛行比较功利的风气和新潮化高档化的现代消费生活意识。
其次,对“两课”的教学地位的认识不到位,轻视“两课”的现象时有存在。部分高校领导过分注重自然科学,主抓理工及专业知识,对“两课”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深、重视不够。例如,某些高校的“两课”的投入大大缩水,资金很少,且常常出现拖延不到位的现象;某些高校不断压缩“两课”教学时间;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社会实践环节往往是停留在纸面上,仅作为过场,搞个形式,敷衍了事。这种工作中热忱不高、动力不足的现象已经直接影响了“两课”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在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因而对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发展势必造成某种不良影响。
1.2 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缺少吸引力
“两课”主要涉及国家的政治方针、政策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抽象性、理论性、长效性等特点,而大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模式向理性思维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在阅读、学习模式上对于那些轻松愉快、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现实功用的书籍、课程更加感兴趣,相比而言,两课的内容略显枯燥乏味、理论抽象、长远见效。加之两课的许多课程内容学生已经在高中阶段学习过,教学内容雷同的方面很多,这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吸引力,使得学生有时对“两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逆反心态,显然难以获得教学对象的有力响应。
1.3 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两课”涉及内容较为严肃,所以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停留在传统的重讲授、重演绎的“注入式、满堂灌”教育现象仍大量存在。这就造成师生间缺乏互动的热情,形成教与学的“悖论”:教师是“灌输者”、“说教者”,而学生是“应试者”、“被动消费者”,二者之间存在或大或小、或显或隐的距离,这种呆板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老师及其所教课程敬而远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2 “两课”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2.1 从战略高度来看待高校“两课”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间人才的争夺战愈演愈烈,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年人才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备热忱的爱国主义精神,具备积极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意识,具备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各种诱惑的能力,自觉担负起集体的、社会的责任,为社会的、國家的利益做出贡献。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能否确立正确的指导人生航向的健康理念,对于青年大学生个人、社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相当关键的。因此,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而言,高校“两课”必须肩负起这项重大使命,它不仅仅是人才培养问题,更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世世代代继续开展下去的重大历史问题。要统一对“两课”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把“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从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两课”教育的重大意义。
2.2 结合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
首先,应注意掌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和提高青年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放低课程内容的重心,从学生可接受的层次传递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第三,要掌握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加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实际,力争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2.3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并用,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面对思维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提高“两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两课”教师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转变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过程的创新。例如对于部分理论性较强、知识范围较广的内容,如人的本质,主要采取集中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人生课题内容,如人际关系、爱情与友谊、理想信念等,可以采用自由发言、辩论等形式开展课堂讨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把不同的知识点逻辑组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部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与教师一起备课,写教案,让学生走上讲台,变教师的“权威教学”为师生的“共同学习”,让学生以发现者的主体心态去探索、求新,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需要实践验证它的正确性,并用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两课”教学的最终目的的是探讨如何在实践活动之中消化所学的理论,把科学的理论内化为学个人坚定的信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两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教学形式。首先,要结合整体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学分,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教学保障体系;其次,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和合作单位。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在“两课”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寒暑假、“五一”、“十一”假期组织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群众中去,参观访问革命圣地、现代新农村,以期让青年学子切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让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工作,在更开放的环境、更广阔的天地中,使得问题情景更加真实生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加学识,进一步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意识,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总之,“两课”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肩负的历史责任,抓住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利机遇,不断进行“两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充分发挥“两课”在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