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大国崛起的军事背景透视

2014-07-07 20:30何立波
学理论·下 2014年3期

何立波

摘 要:古罗马大国崛起的原因很复杂,能从意大利半岛中部一个小城邦发展到称霸整个地中海世界500余年、地垮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国,有着深刻的原因。其一,这是罗马早期人口稠密与国土狭小矛盾作用的结果;第二,罗马公民兵制度对罗马对外战争的成功也起了很大作用;第三,经验丰富的元老院作为罗马国家权力系统的心脏,是罗马对外战争胜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罗马公民;公民兵制度;元老院;第二次布匿战争

中图分类号:K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10-02

罗马在建立初期,不过第伯河畔的一个小城邦,面积不过50平方公里。而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已征服了整个地中海世界,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在当时的地中海世界,有许多国家例如迦太基、本都王国、叙利亚、塞琉古等,都曾是很强的国家。但为何罗马征服整个地中海世界,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并能称雄地中海世界长达5个世纪?罗马大国崛起的原因何在?

一、古罗马早期人口稠密与国土狭小矛盾的作用结果

整个古代世界“都是建立在人口的一定限度上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古代世界就有毁灭的危险。”[1]618—619。在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王建立罗马城初期,罗马的成年男性公民人数为47 000人[2](I,8)。而到公元前508年共和国建立时,罗马成年男性公民人数已达13万[3](I,46),加上妇女、未成年的儿童,罗马自由人口至少在40万以上。而公元前508年罗马的领土却只有50平方公里[4]69,自由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2 500人以上。稠密的人口使罗马公民只能在2—7犹格的狭小土地上勉强维持生活,这对罗马有限的土地构成了很大的压力,因而“战争就是每一个这种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最原始的工作之一”[5]490。为了生存,对外扩张成了早期罗马国家的唯一选择。

对外战争给罗马公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他们不仅从周边部落和国家掠夺了丰厚的物品,而且还攫取了大量土地,大大缓解了罗马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进一步助长了罗马的对外扩张。在皮鲁士战争中,罗马军队虽然遭到马其顿凶猛战象的袭击而伤亡惨重,但勇敢的罗马战士想方设法把麻布醮油系在长杆上,不顾一切地将燃烧的“火把”戳入战象的口中[6](III,25),最终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此外,后方的罗马人民也积极从各个方面支援国家。为消灭几乎将罗马毁灭的强敌迦太基海军,他们自己掏腰包资助国家建立海军,士兵主动要求取消津贴。为抵抗迦太基人领袖汉尼拔的进攻,罗马人将自己的奴隶释放,加入到罗马军队之中。

在与汉尼拔的战争中有大量罗马公民被俘,但为鼓励前方战士奋勇杀敌,后方的罗马人民忍痛放弃了从敌人手中赎回自己的儿子和亲属的做法[2](XXII,60-61)。罗马公民这种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保证罗马战胜强敌。

二、古罗马兵制奠定了其大国崛起的军事基础

古罗马早期实行的是公民兵制度,对罗马军队“能打仗、打胜仗”起了重要作用。在罗马,每一位年龄在17—46岁之间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2](I,44)。这样就形成全民皆兵的局面,即公民民兵制度。参军的士兵平时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这不仅增强了士兵的体质,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习惯,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士兵在作战时的应变能力,是罗马对外战争的有效保证。

与迦太基、马其顿、希腊等国的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的雇佣兵制度不同,罗马的公民民兵制度具有其优越性,公民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而战,而不是为了金钱和财产,在遇到使罗马遭受重创几近灭亡的坎尼战役后仍能奋不顾身,竭力保卫国家和家园。这种公民民兵制度使罗马早期的官兵关系非常融洽,高级指挥官不拿薪水,与普通战士在生活待遇上没有两样,战后便回到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上亲自躬耕。公民们(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习惯于躬耕田亩,满足于清茶淡饭、简朴的衣服和卑陋的住房,即使是执政官这样最高级别的官吏也不例外。像罗马著名贵族、迦太基的征服者阿非利加·西庇阿,也亲自耕种土地[7](V,XLI)。公元前5世纪的独裁官昆提乌斯·辛辛纳图斯就是在田野中扶犁耕地时接到元老院召唤的,他来到城中受命为独裁官去救援另一位执政官及其统帅的军队。在胜利完成任务后,他立即交出军权,重新回到他的耕牛身边,回到了他祖传的4犹格的小土地上[2](II,16-23)。公元前290年的执政官马尼乌斯·库里乌斯有一句名言:“征服一个产金子的民族比接受金子更有价值。”当库里乌斯所指挥的一次战斗取得胜利后,他拒绝了罗马人民给他50犹格的土地奖赏[3](II,16)。在当时,“罗马给予将军们或勇敢的公民们最慷慨的奖品,就是一个人一天内用一张犁所能翻耕的最大限度的土地。将军们也不愿接受更多的土地作为奖品。”[9](TheFirstVolume,Preface)高级官员生活的简朴,反映了早期罗马民族质朴务实的民族精神,这对罗马公民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奋勇杀敌起了重要作用。

古罗马的军纪非常严明,在战场上凡是不服从命令者,无论官职大小,情况如何,一律处以死刑。此外,对于逃跑、擅离职守和失去武器的战士,也要处以重刑,甚至死刑。如在拉丁战争期间(公元前340—前338年),罗马执政官曼里乌斯根据当时战争的性质,严禁罗马官员单独与敌人作战,而他的儿子却违犯了命令,擅自与敌人的一名指挥官决斗。曼里乌斯当着全体将士的面将自己儿子处以死刑[2](V,8)。在作战过程中,如果整个单位的士兵都犯有临阵逃脱或丢失阵地的过错,那么指挥官就必须在这些人员之间实行“什一抽杀律”,凡抽到死签的士兵,都必须另列一队处以死刑。对于军团的处罚,往往采取延长服役年限和取消土地补偿的办法[6](VI,38)。公元前209年,坎尼战役中幸存下来的两个罗马军团,由于战场上临阵逃脱,被元老院派往西西里岛执行惩罚性的任务,其中骑兵被剥夺了公马,步兵则失去了其份地[2](XXV,6)。

罗马所实行的军团编制,大大提高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罗马军团一般是4200-6000人,由轻装兵、长矛兵、主力兵和后备兵四个部分组成。每个军团还配有意大利同盟者的300骑兵。

与当时颇为盛行的马其顿方阵相比较而言,罗马军团具有明显的优点:

第一,军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统帅既可以使用自己的轻装部队和骑兵与敌人全线接战,又可以用第一线的长矛兵抵御敌人方阵的攻击,同时还可以出动主力兵疲惫敌人,最后用后备兵取得胜利。而方阵则一旦交锋,就得把全部兵力投入其中,并且必须把战斗进行到底。

第二,军团能排成几线,可依次投入战斗。而采用方阵模式时,战斗的胜负长取决于一次性突击,因为在预备队内没有失利时可以加入战斗的生力军。

第三,对于罗马的指挥官而言,若想终止战斗,军团的编制又可以使他能够以预备队占领阵地,然后让已经投入战斗的部队从中队的间隙后撤,自行占领阵地。基诺斯契法莱战役就是罗马军团战胜马其顿方阵的光辉范例[[6](VII,9)。

三、元老院成为罗马大国崛起的核心力量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是罗马国家的最高领导机关和决策机构,在国家各领域都享有广泛的权力。名义上元老院只是个咨询机构,但它却掌握了罗马的实际大权。与行政官吏任期制不同,元老院实行终身制,保持成员的稳定性。元老们来自卸任的高级官吏,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行政和军事经验,而且对内外形势都十分了解,能够制定出各种有利政策。元老们对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的了解比执政官等人更清楚,凡应付紧急情况或对付复杂局面时更能集思广益,拿出更好的办法,元老院实际上成了政府的心脏。按规定元老院不能立法,但实际上政府都按照元老院制定的政策办事。元老院控制着国库,决定着财政收支[6](VI,13)。西塞罗曾指出:“绝大部分事情都由元老院、法规和习俗决定”[10](II,32)。“人民会议的决议只有得到元老们的赞同才能生效”,“元老院的威望是重要的、巨大的”[10](II,34)。

元老院集体议事、民主决策的传统,使罗马国家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也能充分集中领导者集体的经验和智慧,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局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坎尼战役后,意大利北部诸民族、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民族纷纷倒向汉尼拔,罗马城随时可能遭到汉尼拔的围攻,但元老院还是派执政官阿非利加·西庇阿前往阿非利加开辟第二战场[2](IX,55)。实践证明,这一举动是非常成功的,对战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改变了罗马人在意大利被动挨打的局面,迫使迦太基政府紧急召回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军队,为罗马战胜迦太基、征服西部地中海世界奠定了基础[2](XXII,41)。由于元老院在罗马大国崛起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罗马人都把祖国缩写为SPQR即元老院和罗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Titus.Livius.Ab Urbe Condita[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9.

[3]]Dionyius of Halicarnassus,The Roman Antiquities[M].Camb- 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4]杨共乐.罗马史纲要[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Polybius, The Historie[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7.

[7]Appianus, The Punic Wars[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 iversity Press:1928.

[8]Cato,de Senectute[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9]Columella,De Re Restica[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 iversity Press:1929.

[10]M.T.Cicero, De Republica[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