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兰 曾荣耀
/1 自贡市贡井区农牧林业局 2 自贡市农牧业局
旱地三熟在不同模式下产量与效益比较
□童小兰1曾荣耀2
/1 自贡市贡井区农牧林业局 2 自贡市农牧业局
自贡市是典型的西南丘陵旱作农业区,长期以来,旱地农业生产以多熟种植模式为主,对旱地实行多熟种植历来是自贡确保粮食增收的一大举措,持续研究高产高效的旱地多熟种植模式是自贡旱地农业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自贡旱地种植模式形式多样,以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麦/玉/苕”旱三熟为主体(2006年前),该模式经过30多年的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的不断革新,该模式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限制了旱地作物持续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主要缺点表现在红苕栽插、采收和搬运劳动强度大,贮藏困难,效益低下;小麦、玉米、红苕3种作物均是耗地作物,连年复种连(轮)作致使土壤贫瘠加剧;红苕栽插必须翻土起垄,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针对自贡丘陵、山区旱地农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农业发展现状,笔者开展了“麦/玉/豆”种植模式示范,取得了较好效果,受到了广大农户的青睐。但“麦/玉/豆”与“麦/玉/苕”种植模式之间的劣势缺乏科学的试验论证,并且“麦/玉/豆”种植模式存在“双三〇”“三五二五”“双二五”等多种带植,造成了旱地“麦/玉/豆”种植不规范,甚至影响三季作物产量,针对这一现状,本试验开展了旱地三熟“麦/玉/豆”与“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及“麦/玉/豆”在不同带植模式下产量与效益比较。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5~2007年在贡井区龙潭镇、荣县双石镇进行。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紫色土,肥力均匀一致。“麦/玉/豆”与“麦/玉/苕”种植模式均用“双三〇”带植。
1.1.1 “麦/玉/豆”种植模式
“麦/玉/豆”种植模式采用2m开厢,1m种6行小麦,行距0.20m,穴距0.17m,1m种2行玉米,玉米和小麦之间的间距0.17m,行距0.66m,穴距0.43m,每穴定苗2株,小麦收后种2行大豆,带内行距0.33m,窝距0.33m,每窝保留3株。,小麦在2005年11月3日播种,每公顷施过钙450kg,氯化钾150kg,碳铵300kg作底肥,4叶期每公顷用碳铵225kg兑农家肥追施促分蘖,在5月10日收获;玉米在2006年3月28日播种,每公顷施过钙750kg,硫酸钾150kg,碳铵1500kg,在7月28日收获;大豆在2006年6月1日,施过钙450kg,氯化钾75kg,在10月18日收获。
1.1.2 “麦/玉/苕”种植模式
“麦/玉/苕”种植模式采用2m开厢,1m种6行小麦,行距0.20m,穴距0.17m,1m种2行玉米,玉米和小麦之间的间距0.17m,行距0.66m,穴距0.43m,每穴定苗2株,小麦收后栽插红苕,采用小垄栽植,垄距0.66m,株距0.25m。小麦在2005年11月3日播种,每公顷施过钙450kg,氯化钾150kg,碳铵300kg作底肥,4叶期时每公顷施碳铵225kg兑农家肥追施促分蘖,在5月10日收获;玉米在2006年3月28日播种,每公顷施过钙750kg,硫酸钾150kg,碳铵1500kg,在7月28日收获;红苕在2006年6月10日播种,施肥量粪水15000kg,碳铵225kg,硫酸钾150kg,在10月25日收获。
1.2 试验材料
小麦选用川麦47,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中早熟品种,2003~2004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为5146.5kg/h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6%,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适宜四川丘陵、平坝和低山地区种植。
玉米选用川单418,由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选育,2004~2005年参加省区试(平丘B组),平均产量为8831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13.5%。经鉴定,抗大、小斑病,中抗丝黑穗病,感纹枯病和茎腐病,适宜在四川平丘区种植。
大豆选用贡选1号,由自贡市农科所选育,1998~1999年参加多点试验,平均产量为909kg/hm2,比荣县大冬豆增产47.1%,属极晚熟春大豆、耐荫性强,耐肥性强,耐瘠性中等,抗病毒病,抗倒伏,适宜四川低海拔地区种植,宜与玉米、红薯间套种植,也可在果园间套或地边、田坎种植。红苕,采用荣县地方自留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双三〇”(A)、“三五二五”(B)、“双二五”(C)三种带植模式,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9小区,小区面积20m2。三种处理的具体种植情况是:
A(双三〇):同1.1.1种“麦/玉/豆”的带植模式。
B(三五二五):2m开厢,1.2m种7行小麦,行距0.20m,穴距0.17m,0.83m种2行玉米,玉米和小麦之间的间距0.17m,行距0.49m,穴距0.43m,每穴定苗2株,小麦收后种2行大豆,带内行距0.33m,窝距0.33m,每窝保留3株。
C(双二五):1.67m开厢,0.80m种5行小麦,行距0.2m,穴距0.17m,0.8m种2行玉米,玉米和小麦之间的间距0.15m,行距0.50m,穴距0.43m,每穴定苗2株,小麦收后种2行大豆,带内行距0.33m,窝距0.33m,每窝保留3株。
1.4 观测内容与数据分析
小麦、玉米、大豆、红苕成熟后分别进行小区实收计产。数据采用Excel和DPS3.3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由表1可见,在三季作物总产量上,“麦/玉/豆”种植模式比“麦/玉/苕”种植模式低7673.89kg/hm2,然而,计算分析两种模式下,三季作物总产值,发现“麦/玉/豆”产值为25492.44元/hm2,显著高于“麦/玉/苕”21346.05元/hm2,总投入上,“麦/玉/豆”仅为7936.56元/hm2,显著低于“麦/玉/苕”8239.12元/hm2,分析得出,在纯收入方面,“麦/玉/豆”17555.88元/hm2远高于“麦/玉/苕”,并且“麦/玉/豆”可节省劳动力31个/hm2。
由表2可见,三种不同带植模式的小麦、玉米、大豆产量存在明显差异。小麦产量表现:“三五二五”>“双三〇”>“双二五”,在0.05水平达到显著;玉米产量以“双三〇”产量最高,“三五二五”产量最低;大豆产量表现:“双三〇”“三五二五”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双二五”。在三季作物总产量方面,“双三〇”>“三五二五”>“双二五”。通过对三种带植模式的“麦玉豆”总产值进行效益分析可知,“双三〇”的产值效益达25492.24元/hm2,极显著高于“三五二五”和“双二五”两种模式的产值效益。由此可见,“双三〇”模式在确保小麦产量的情况下,能增加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达到增加三季作物总产量,提升产值效益,最终获得增产增收的效果。
注:以上数据为小区实收产量。产品价格按2005~2008年市场平均价,按小麦1.34元/kg、玉米1.4元/kg、大豆3.6元/kg、红苕0.7元/kg计,总投入、劳动力是调查多家农户平均。表中小写字母和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和0.01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注:以上数据为小区实收产量。产品价格按2005~2008年市场平均价,按小麦1.34元/kg、玉米1.4元/kg、大豆3.6元/kg计。表中小写字母和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和0.01水平差异显著。
“麦/玉/豆”与“麦/玉/苕”种植模式产量与效益比较结果表明,“麦/玉/豆”种植模式不仅产值高,效益好,且省工省力,总体提高了自贡旱地种植效益,解决了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自贡当前粮食生产安全。另外,“麦/玉/豆”种植模式提倡的秸秆覆盖与少免耕相结合,防止连年耕作造成土壤贫瘠,起到保水、保土、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豆科植物的固氮培肥了土壤,通过种植大豆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从而促进了旱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自贡农业自然生态和社会条件下,“麦/玉/豆”种植模式优势明显。
然而,“麦/玉/豆”种植模式在自贡推广应用中仍有需完善的部分,调查发现,“麦/玉/豆”种植模式存在“双三〇”“三五二五”“双二五”等多种带植,造成了旱地“麦/玉/豆”种植不规范,试验通过比较不同带植模式“麦/玉/豆”产量与效益,“双三〇”较“三五二五”“双二五”带植模式可在确保小麦稳产,增加玉米产量的基础上,极显著地提高套作大豆产量。“双三〇”通过调整带宽、小麦行数和玉米行距,有利于协调小麦、玉米、大豆三种作物的空间配置,以达到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和土地资源,实现三季作物增产,特别是大豆增产更加显著,对提升种粮综合产值效益,获得增产增收具有显著效果。由此可见,旱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配套“双三〇”带植在自贡多熟制上优势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