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彬
(甘肃省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会宁730799)
玉米是会宁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8 万hm2左右,其中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达到6.67 万hm2左右,正常年景平均产量在6 750~7 650 kg/hm2。随着栽培技术趋于完善,在肥料条件满足时,现有降水条件下会宁县玉米产量在该技术范围内已达到极限。为此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试验观察和分析,逐渐摸索出了一种新的、可通过增加穴距和穴播粒数来增加密度的新技术,即“减穴增株技术”。为了在指导大面积推广应用中更加通俗易懂,更加易于被农民接受和应用,根据农民常规全膜双垄沟播种植习惯,在南部半干旱区开展了同一穴距下不同减穴增株模式的玉米生产效应研究。
试验地位于会宁县中川乡高陵村王河社,年降雨量380~400 mm,海拔1 810 m,在自然气候区划中属于半干旱湿润区,土壤为黑垆土类的旱川地黄麻土,肥力中等,质地为中壤,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有机质为16.95 g/kg,全氮0.98 g/kg,碱解氮46.2 mg/kg,有效磷12 mg/kg,速效钾219 mg/kg。
供试玉米为密植紧凑型品种先玉335。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3 次重复,全膜双垄沟播宽窄行种植,生育期内其他管理同当地大田,按试验处理要求的株距于4 月25 日人工点播。试验小区长5 m,每小区4 个带,小区面积22 m2(5 m×4.4 m),收获时取中间1 带记产,并连续取样10 株进行考种。在30~90 cm 之间设4 个穴距处理,间距20 cm,并设一穴单粒、单双粒交替、一穴双粒、一穴三粒4种穴播模式,不同处理的播种密度见表1。
表1 不同穴距下不同穴播模式播种粒数单位:粒/hm2
从表2 可以看出,除播种穴距30 cm 时3 粒播种因密度过大(181 830 粒/hm2)而较单粒播种减产8.4%外,同穴距单双粒和双粒均较单粒增产,增幅8.8%~16.0%。穴距 50 cm、70 cm、90 cm 处理单双粒、双粒和三粒播种均较单粒播种增产,以50 cm 和90 cm 增幅较大,增幅分别为13.2%~29.2%和41.1%~63.2%。
从表3 可以看出,穗粒数除穴距30 cm 时随着穴播粒数的增加而减少外,50 cm、70 cm、90 cm 单双粒播种穗粒数略高于单粒播种,70 cm 双粒略高于单粒播种,其他双粒和三粒略低于单粒,且随穴播粒数的增加而减少;穗粒重除90 cm穴距下双粒播种高于单粒外,30 cm、50 cm、70 cm 穴距下同穴多粒播种均低于单粒播种,且随着穴播粒数增加穗粒重降低。
表2 各处理玉米籽粒产量
表3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构成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控制在60 000 ~90 000 粒 /hm2,同穴多粒播种在穴距30~90 cm间均较单粒播种显著增产。随播种穴距增加,适宜的单穴播种粒数增加,穴距30 cm 时以单双粒播种最好,产量为12 037.5 kg/hm2;穴距50 cm 时以一穴双粒播种最好,产量为11 173.5 kg/hm2;穴距70 cm 时以一穴三粒最好,产量为10 852.5 kg/hm2;穴距70 cm以上时,随着穴播粒数增加,产量逐渐提高,穴距90 cm 时一穴三粒为本试验最佳处理组合,产量最高,为 12 955.5 kg/hm2。